小学科普类课文学习任务设计策略
作者: 吴婷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每册都安排了科普类课文。教师可以利用语文新课标推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组织学生学习这类课文。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文本内容特点和学段学习要求,设计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创设情境,设计常态化学习任务
在科普类课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设计常态化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阅读内驱力,有效地完成课文承载的学习任务。
比如,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以儿童诗的方式介绍了一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是一篇趣味十足的科普类课文。本课的学习重点是在课文中画出作者介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找出植物种子自身特点与传播的典型动作。据此,教师可以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植物王国正在举行‘最智慧的妈妈’评选活动,你可以代替某种植物妈妈,做她的参赛代言人,表达她在传播种子方面的智慧。”学生阅读课文,可以选择自己最认可的一种植物种子传播方式,找出其中的智慧体现在哪些方面。在这一情境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任务一是学习作为“最智慧的妈妈”代言人进行表达时需要认识的生字词,这是第一学段的学生阅读学习的常态化任务,学生需要通过识字写字学词语等基础性学习实践活动,做好语言表达方面的准备。任务二是读课文2—4自然段,画出植物的名称、植物种子的特点和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方法,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该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进一步为做好代言人打好基础。任务三是联系实际说一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妈妈有智慧,在传播种子上显得更聪明,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该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好在哪里。任务四是开展“最智慧的妈妈”评比活动,参赛者需要说出代言对象和代言理由,可以说书中的植物,也可以说自己知道的植物。这样的学习任务体现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的特点。
二、借助支架,设计适切的学习任务
语文新课标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教学提示”中指出,教师要关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字、表格、统计图、思维导图等学习成果”。这些学习成果实际上都具有学习支架的功效,能够帮助学生在科普类课文学习中完成适切的学习任务。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在牛肚子里旅行》,这是一篇科普童话,作者借蟋蟀红头被牛吃进了牛肚子里然后还能够活着出来,介绍了牛胃的特殊构造和牛的反刍特点。三年级学生对动物胃的特点了解很少,一般认为吃下去的食物会在胃里被消化掉,进入牛肚子的红头非常危险。为了帮助学生突破这一科学知识理解上的难点,教师可以搭建适宜的学习支架。一是在文本中梳理青头所说的牛胃的构造,分辨清楚不同的胃具有不同的功能;二是梳理红头在牛肚子里的经历,用流线图表示出来;三是认识牛的胃与一般动物的胃之间有什么区别。有了这样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就可以了解动物的胃的科学知识。
三、对比运用,设计探究性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科普类课文,同样需要细读文本,品味语言,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对比的学习策略,深入探究文本中的科学秘密和表达秘妙。
比如,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夜间飞行的秘密》,这篇课文从仿生学的角度说明了飞机能够在夜间安全飞行的秘密。由于课文所在单元承载的重要学习任务是提问阅读策略学习,相应的科学知识只是其中的一项学习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梳理课文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一是了解蝙蝠是靠什么保证飞行安全的,科学家是如何发现这个秘密的。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学生发现科学家是采用实验的方法,分别验证蝙蝠在夜间飞行时,能够精准探测前方的障碍物,并不是眼睛具有特别的夜视能力,而是靠嘴巴发出一种超声波以此探测前方的障碍物。二是飞行员是靠什么保证飞机夜间飞行安全的。学生梳理课文内容,了解到飞机上安装了能够发射无线电波的雷达,飞行员通过荧光屏上显示的反射回来的无线电波的信息,就能够清楚地了解前方空域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对比学习活动: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发现,能不能直接用在飞机设计上?学生通过研读文本,发现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关键在于超声波的发射与接收,飞机设计师没有采用超声波装置,而是改用无线电波发射与接收装置。由此可见,科学家发现某种生物本身的秘密还不够,还需要深入研究、运用仿生学原理。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能够深入理解科普类课文的内容。
四、引入资源,设计开放性学习任务
科普类课文中涉及的科学知识,往往只是某一个方面的内容,与之相关的知识资源还有很多。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适宜的方式,整合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完成具有开放意味的学习任务。
比如,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千年梦圆在今朝》是一篇介绍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是如何追逐并实现飞天梦想的科普类课文。中华民族世代传承的飞天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得以圆梦。从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到第一艘载人航天飞船“神舟五号”发射升空……这里面包含的学习资源太多了。教师可以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我国航天事业的新成就,比如“神舟十八号”把三名航天员送入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空间站,又如,“嫦娥六号”从月球背面采样返回地球,等等,这样鲜活的学习资源更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在科普类课文教学中,教师用最新的科技发展信息为资源,能够让学生对文本中的科普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
总之,在小学科普类课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针对此类课文的特点,创设情境,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切实发挥科普类课文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上的作用。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胜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