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施策略
作者: 任菲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任务群教学具有体系化特点,给教与学的方式都带来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通盘思考,整体设计、组织、落实学习任务群教学,充分体现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情境性、综合性、实践性特征,发挥其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作用。
一、创设真实情境,体现基础要求
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施基础在于创设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为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创造条件。
比如,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陶罐和铁罐》是一则寓言故事,篇幅短小,富有启发性,适合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演一演。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内容理解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就是寓言学习的目标。从这样的目标出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教学,根据单元寓言故事的学习要求,结合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演故事的特点,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学习‘有道理’的故事后,我可以讲述、表演这样的故事。”这样的情境看似简单,实际上包含了实施学习任务群的基础性要求。首先,“‘有道理’的故事”直接体现寓言文本的学习特点,涵盖文本学习内容,突出学习重点,指向文本中蕴含的“道理”的理解;学生还需要运用具体的方法,理解《陶罐和铁罐》的寓意,积累相应的学习经验。其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阅读《陶罐和铁罐》后,还要把自己对故事的理解融入故事讲述中,并且通过扮演陶罐和铁罐,在对话过程中把握故事中的角色特点,掌握故事蕴含的道理。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转换角色,以不同角色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来领悟寓言中蕴含的道理。
二、设计系列任务,感受意象美
学习任务群是由多个学习任务组成的。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教师需要以语言文字运用为重点,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突出综合学习中的学生发展目标。
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的《古诗三首》,课文所在单元以“深厚的传统文化,中国人的根”表述人文主题,单元语文要素中指向阅读的目标是“了解课文是怎么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指向表达的目标是“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与本单元的其他课文在文体上有明显区别,教师可以实施“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教学,以传统节日文化为主题,重组学习内容,即选择其他表达传统节日的古诗词组成学习任务群。据此,教师可以创设“我们过传统节日”的真实学习情境,其中的“我们”包括古诗词中的作者,现实生活中的家人,还有学生自己,这样的活动体现了学生转换角色开展学习活动的特点。在此情境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综合性学习要求,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任务一是诵读表达春节的古诗词,收集人们过春节的习俗,讲述自己过春节的难忘经历;任务二是诵读描写清明节的古诗词,收集人们过清明节的习俗,回顾自己过清明节的经历;任务三是诵读描写重阳节的古诗词,收集人们过重阳节的习俗,策划、举办重阳节敬老活动;任务四是选择自己喜欢的传统节日,收集相关的古诗词和节日习俗,把自己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下来。在上述学习实践中,学生诵读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可以感受传统文化中的意象美。
三、组织实践活动,推进任务落实
实施学习任务群教学,教师需要设计具体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有效地落实学习任务。
仍以上述的《古诗三首》的教学为例,教师根据真实情境设计了四个学习任务,为达成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目标服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在每个任务中设计三个基本的学习活动。活动一是重组相关传统节日的古诗词;活动二收集节日习俗方面的资料,为表达交流做准备;活动三是选择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某个传统节日,开展表达、交流活动。以活动一为例,在任务一中,学生重组的描写春节的古诗词,可以由教师提供;在任务二中,学生重组的描写清明节的古诗词,除了杜牧的作品外,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首,学生自主收集并选择几首组成群诗;在任务三中,学生重组的描写重阳节的古诗词,除了王维的作品外,学生自主收集并选择几首组成群诗;在任务四中,学生先确定自己感兴趣的传统节日,自主收集相应的古诗词,选择适合诵读的篇目开展学习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开展这样的学习实践活动,落实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任务。
四、展示学习成果,提升核心素养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完成系列学习任务,还需要展示学习成果。
仍以前述的《陶罐和铁罐》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从以下方面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一是学习任务完成后,学生能够自主开展与课文有关的表达活动,如学生生动讲述、表演寓言故事,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认识身边像铁罐一样的人物表现等;二是学生积累了有效的学习经验;三是学生对寓言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学生取得这些学习成果,说明学生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锻炼了语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采用行之有效的策略,落实学习任务群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作者简介: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起凤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