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批注式阅读促进学生与文本深度对话
作者: 郭倩倩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中的一种重要方式。批注式阅读,就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画,并随手写下阅读的感悟、心得等的一种阅读方式。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批注式阅读能让学生的阅读从浅表走向深刻,从被动走向主动。实践证明,批注式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品质、思维品质,能让学生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同时,批注式阅读能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激发批注内需,找寻批注内容
批注应当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种内在需求。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语文教师要求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批注,学生不了解批注的意义,就出现了窄化批注(如画出文本中的优美的字词句段)、虚化批注(如简单地在阅读内容下面画上清一色的波浪线)、伪化批注(没有认真阅读而是直接标记批注符号)等现象。这样的批注式阅读,是一种变形的、异化的阅读,它不仅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还会导致学生惧怕阅读、逃避阅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批注兴趣,调动学生的批注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寻值得批注的内容,比如,学生认为有意义、有价值的内容,必须强化记忆、深化理解的内容,需要和伙伴分享的内容,等等。
比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安塞腰鼓》,笔者发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惊叹于文中的长短句表达以及大量的排比、反复、比喻等的修辞手法,感受、体验到文本语言体现出来的一种粗犷、豪放、刚健、雄浑的力量。基于学生切身的阅读感受、体验,笔者提出问题“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安塞腰鼓表演地的荒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安塞腰鼓表演地的闭塞”,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一边探寻作者写作的秘妙,一边主动地进行欣赏式批注。由此可见,批注是学生的主动学习行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激发学生的批注兴趣,关键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心有所感,读有所得,要让学生与文本的内容产生心灵的共鸣。
二、融入批注方法,提升批注能力
批注式阅读不仅要解决“批注什么”的问题,同时还要解决“怎样批注”的问题。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批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过度干预学生的批注,可能会束缚学生自主批注潜能的发挥。实际上,教师要有意识地融入和渗透一些批注的方法、策略。但是,批注的方法、策略等不宜过多,批注的要求应当契合学生的具体学情,能切入学生阅读能力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的批注能力进阶。
在批注的过程中,学生会选择自己认为重要的字词句进行标注,分析其在文本中的作用;学生会将自己“心仪”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并与伙伴分享;学生会将拨动自己心弦的相关意象摘录下来,去研究、揣摩。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批注的平台,赋予学生充分的批注时间。
比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故乡》,笔者引导学生采用多元化的批注方式学习课文,如综合式批注、质疑式批注、批判式批注等,挖掘学生的批注潜能,让学生逐步学会批注。比如,有的学生基于“文本语言”的视角,对课文中的两个“终于”进行批注。针对第一个“终于”,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批注“见外”“生分”“麻木”“奴性”,表明学生领悟了鲁迅先生的写作主旨;第二个“终于”,学生写下了这样的批注“我读到了文中的‘我’因为闰土不再拘泥于主仆身份之后的一种释然”等。有的学生围绕小说中的“杨二嫂”进行反思性、质疑性的批注,认为“杨二嫂尽管让人讨厌,但是她有智慧,她年轻的时候,整天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坐在店门口吸引顾客,就和现在的车模一样”。这样的批注,是学生与文本互动、交流、碰撞的产物,是学生阅读文本时内心的真实想法。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进行真实的表达。
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批注的方式、方法融入和渗透到学生的文本阅读之中,要鼓励学生从多重视角进行批注,提升学生的批注能力。
三、促进批注反馈,优化批注评价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的批注进行审阅,及时给予反馈,优化批注评价,提升学生的批注质量。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学生的批注用课件进行展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分享批注的经验、方法和策略,学生能够深化与文本的对话,使批注更加深刻。
比如,教学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的《邓稼先》,笔者立足单元整体视角,引导学生进行批注,帮助他们发现有价值的内容。如此,学生发现文章的小标题十分凝练,于是对文章的小标题进行批注。有的学生在小标题“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旁进行批注——“巨变”;有的学生在小标题“‘两弹’元勋”旁进行批注——“立大功的人、共和国卫士”;还有的学生在小标题“邓稼先与奥本海默”旁进行批注——“鲜明的对比”。在学生完成批注后,笔者通过课件展示他们的批注,引导他们互动交流,深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批注评价也是学生自我反思和学习他人批注的过程。教师要借助微信、微博等助推学生广泛进行批注,让学生的批注能得到展示、反馈和评价。
总之,批注式阅读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式,它能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由、开放的批注式阅读环境,让他们的思想和观点在批注式阅读和对话中碰撞、生长。
作者简介: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谷山学校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