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写作教学研究

作者: 张鹏昊

新课标首次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组织并呈现语文课程内容,写作教学也体现在学习任务群中,具有情境性、任务性和整合性的特点,凸显了读写的“融合性”,写作任务是文本阅读的深化。笔者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写作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教学思考。

一、查找问题,明确短板

在当前的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教”缺乏创新设计,学生的“学”缺少科学指导,导致学生的写作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一)教学目标模糊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学目标指向不精准,表述较为笼统,未能清晰界定学生在语言、思维、审美等维度应达成的具体学习成果。

(二)教学方法单一

在“教学实施”方面,教师的方法引导乏力,缺乏对学生思维过程的有效引导与启发;对学生个性化指导不足,多侧重于文体知识与写作技巧的灌输,忽视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个体差异,导致学生的写作内容缺乏个性化的表达。

(三)评价体系单调与片面

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主体单一,多以教师评价为主,缺少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评价;评价内容,侧重于语言准确性与文章结构完整性,缺少对学生的创新思维、情感表达、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关注;评价方式固化,多为终结性评价,缺乏对写作过程的动态监测与反馈,学生无法及时获取有效的指导与建议,难以实现写作能力的持续提升。

二、理念领航,方向明确

(一)“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的理念对解决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上的困惑有一定的指导性。在写作教学中,教师的“教”指向语文学科素养;学生的“学”就是要在写作活动中发展核心素养。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驱动力量,可以促进“教”与“学”的统一,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二)情境化写作

新课标大力倡导基于真实情境的写作任务创设,通过构建与学生生活、学习及未来职业发展紧密相关的情境,如解决社会热点问题、参与学术讨论、完成职场公文写作等,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受众及语境,从而灵活运用多种文体与表达方式,强化写作的实用性与交际性,实现写作从“为写而写”向“因需而写”的转变。学生需要深入理解不同文体的文体特征、结构模式、语言风格,掌握各类文体的写作规范与技巧,能够根据写作任务的要求进行创作。

三、探寻策略,优化过程

(一)锚定方向,目标精准

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具有一定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热爱自然,教师可以确定教学目标:学会观察,发现生活之美,用写作记录生活之美。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校园里拾取一片树叶,观察盛开的花朵,进行细致观察;指导学生运用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化虚为实等写作手法进行片段写作。

(二)任务驱动,方法多元

1.情境教学法

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或模拟的写作情境,如模拟法庭辩论、校园新闻报道、社区服务策划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明确写作目的与任务,选择合适的文体与表达方式,将写作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会观察,指导学生进行创作;第二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学会记事,指导学生写发生在校园内外、班级内外的事。

2.项目式习作法

教师以项目为驱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写作。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万物有灵,与爱共生”,教师从单元整体着眼,设计具体的写作项目,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式阅读活动,着重体悟人与动物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动物,记录动物的种种表现;用文字记录与动物的相处过程,写出自己的感受,锻炼写作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3.持续读写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读写结合训练,让学生在阅读后进行仿写、扩写、缩写、微创作训练。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别设计微写作话题:“家有宠物”,重在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锻炼写作能力;“人与动物关系之我见”,重在引导学生思考人与动物的关系;“动物界的奇葩”,重在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空间,理解人与自然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这样的微写作练习,将学生的阅读、思考、写作融为一体,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用能力。

4.体裁多样

童话、寓言、小小说等深受学生欢迎,诗歌创作历来是学生的难点。教师可以结合新课标和新教材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拟定具体的创作题目,引导学生进行创作,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大自然的诗意”的写作主题,让学生进行“风中有约”“盈盈一水间”“明月映心头”“草木有本心”的诗歌创意写作活动。

(三)科学评价,驱动发展

1.评价主体多元化

新课标强调过程性评价与评价主体多元化,打破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构建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元评价体系。学生自评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与自我管理能力,学生互评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拓宽写作思路。

2.评价方式多样化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对学生写作过程的评价。在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学习日志、学生互评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与存在的问题,并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在学生完成作文后,教师采用师评、学生自评、同伴互评等方式,对学生的作文进行综合评价。

3.评价标准科学化

教师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既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结构组织等基本写作能力,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创新、情感表达、文化素养等方面的发展。例如,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写作教学目标是“突出文章的中心”,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评价标准:(1)作文要有明确的写作中心;(2)作文要有线索,可以是物、景等,也可以是人物心理的变化;(3)分析写作材料的组织方式,详写和略写相结合;(4)运用恰当的方法行文,如开门见山、篇末点题、呼应对比等。评价标准应有明确的等级描述与可操作性,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写作水平与努力方向。

总之,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立足新课标,活用新教材,体现“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不断创新写作教学形式,变革写作评价的方法,让写作教学更有章法。

作者简介:天津市南开中学滨海生态城学校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