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本思维

作者: 林微

文本思维是指个体在阅读过程中从文本背景、结构、字词等入手对文本进行深度思考的思维品质。聚焦初中语文教学,文本思维需要学生参与整理梳理、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和内化迁移等活动。自读课文是用来搭建学生迁移运用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的平台。教师在自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本思维,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还有助于实现课内阅读到课外阅读的过渡。笔者以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大雁归来》为例,谈谈如何在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本思维。

一、推敲文本词语,激活形象思维

词句是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工具,学生通过词句的推敲,可以窥探作者的内心世界,了解文本的内容。《大雁归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为突出主题,作者选择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都有深刻的内涵,教师设计任务单,指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全方位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

词语推敲的形式一般有两种,一是单个词语的推敲,二是多个词语的推敲。教师可以将第一种词语推敲形式作为课前预习的着力点,向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列出文本中值得关注的词语,并提出问题。例如,“目空一切”意思是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形容极端骄傲自大。作者用“目空一切”描述大雁在空中飞行时的状态,请问是译者翻译不当吗?还是有什么引申义?对此,学生可以自主查找“目空一切”这个成语故事,搜集《大雁归来》的背景信息,把握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尝试推敲贬词褒用的手法,在预习任务单上记录推敲的结果:我认为译者没有翻译失误,作者用“目空一切”渲染大雁高飞时的专注神情,旨在彰显大雁的精神品质。

教师可以将第二种词语推敲形式用在课中探究环节,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例如,作者在文本中运用了很多关于“飞”的动词,如“盘旋”“滑翔”等。请同学们思考,如果将这些动词前面的修饰词去掉,会有怎样的效果?大家尝试读一读,品一品。学生重新阅读文本,发现了词语间的密切联系,作者选择的修饰词与动词之间具有关联性,说明大雁3月飞行时的真实状态。如果去掉“慢慢”“试探性地”,就不能反映出大雁的生命活力。

通过词语推敲,学生理解了作者遣词的意图,了解了大雁的习性和性格。

二、梳理文本脉络,培养逻辑思维

文本脉络不是靠文字堆砌而成的,需要作者精心构思和编排。学生对文本脉络的梳理,就是对作者逻辑思维的解构。教师立足文本内容,引导学生梳理文本的脉络,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一)主结构分析

思维导图是一种思维工具,可以将复杂的信息呈现出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大雁”这一主题词进行文本梳理,思考大雁何时归来,为何归来,归来做什么,有何意义?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梳理,围绕主题词“大雁”,拓展延伸一级标题“何时归来”“为何归来”“归来做什么”“有何意义”。在一级标题的指引下,学生泛读课文,补充思维导图框架。比如,针对“何时归来”,学生补充的细节是:一群大雁冲破三月暖流的雾霭,春天就来了。针对“为何归来”,学生补充的细节是:大雁知道很多事情,其中包括威斯康星的法规。11月南飞,在每个沼泽地和池塘边,都有瞄准它们的猎枪。3月的大雁则不同……现在却是休战时刻。大雁北归,伊利诺伊的玉米粒被带到北极的冻土带,对于植物繁殖、自身繁衍都有益处。针对“归来做什么”,学生补充的细节是:寻找栖息地、觅食、以6或6的倍数组队、发现孤雁、4月夜间集会鸣叫。针对“有何意义”,学生补充的细节是:大雁归来,是自身生命历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自然“带着野性”的,是一首充满诗意的歌。通过这样的补充、完善,学生建立了完整的思维导图,可以整体感知段落之间的联系。

(二)时间线设计

文本的主人公是“大雁”,有其独特的生活规律,即时间。大雁在3月份是闲适的状态,4月份则聚集在沼泽中“开会”,5月份大雁又呈现出新的状况。教师以此为契机要求学生设计大雁归来的时间线,引导学生梳理作者的叙事逻辑。学生绘制大雁的迁徙时间和路线,比如,春季迁徙:每年春天3—4月份,大雁从南方迁徙到北方,至西伯利亚等地区;秋季迁徙:每年秋天9—11月份,从北方迁徙至南方,至温暖地区。

学生利用思维导图、迁移时间和线路梳理文本脉络,有效参与信息识别、提取和归纳的学习活动中,逐渐形成文本思维。

三、分析文本细节,发展推理思维

在文本创作的过程中,作者往往不会全面地展开论述,而是将写作意图隐藏在文本的细节之中。读者只有发散思维,对文本内容展开深入思考和探究,才能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师需要做的是为学生提供文本分析的支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展推理思维。

(一)以“联合观念”为切入点进行推理

初中生的发散思维较小学生而言有了质的飞跃,教师可以通过编写故事的方式创设情境:名叫可可的大雁在飞行中发现了一片沼泽地……请大家根据大雁的“联合思维”进行推理,想象其他大雁听到可可的反馈后的对话。两个学生组成一组编写故事,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模仿大雁的互动过程。“联合观念”是作者重点描述的大雁特点之一,教师以此为着力点,引导学生编写故事,旨在深化学生对大雁习性的印象,并让学生补充细节,由细节进行推理。学生在讨论时会从“到沼泽地觅食”“避免圈套再飞一会儿”等不同角度入手,基于对大雁习性和性格的理解编写合理的故事。

(二)以“孤雁”为切入点进行推理

作者虽然高度称赞了大雁的“联合观念”,但是也用不小的篇幅描写了“孤雁”的特点。教师据此设计问题:1.大雁重视集体,为什么还会出现孤雁呢?2.孤雁的结局会怎样?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也为学生提供了分析细节的思路。一个学生对问题1进行分析:“孤雁”的父母、亲人、朋友可能已经离开了,所以大雁不得不单独飞行。教师追问:你是根据什么进行推断的?这个学生找到了“猎枪”“幸存者”等证明信息。教师询问其他学生的想法,以此向这个学生传递信号,即还有其他的原因。这个学生结合“目空一切”一词联想到大雁对飞行的超高要求,说明孤雁可能因为生病,达不到要求,只能被淘汰。针对问题2,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推理,提出“孤雁没有伙伴的帮助,会迷失方向,掉入猎人的陷阱”“孤雁高强度飞行,会劳累过度,失去生命”“孤雁会遇到像作者一样的环保主义者,与人类生活在一起”“孤雁遇到新的团体,与伙伴们重新启航”等观点。面对学生的推理结果,教师先给予肯定,再询问学生具体的缘由。学生回顾和联想的过程就是思维外显的过程,也是推理思维形成的过程。教师应该重视文本细节的分析,让学生由整体感知进入到细节窥探的学习阶段,自然而然地提升文本思维。

综上所述,文本思维的培养需要学生参与真实的学习活动,对文本进行解读、鉴赏和创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推理思维得到发展。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文本思维,优化自读课文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浙江省杭州高新实验学校语文教师。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