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共生、增值
作者: 徐林高职文学欣赏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改革,既要体现文学艺术的审美价值,又要服务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为开阔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持续发力。笔者从入境、共生、增值等三个方面,谈谈具体的思考。
一、入境:构建双向主线的文学欣赏专题
在高职文学欣赏课程中,教师构建以“主题”和“技能”为双主线的专题教学模式,旨在将一组相关文本作为整体,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开展自主的学习活动。这种专题教学强调将多篇文本置于统一的主题下,使学生在解决语文问题的过程中,将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逐步提升综合性的语文能力、职业素养和生活技能。“主题”这条主线聚焦特定的文学主题,精选相关的作品,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主题的内涵,培养审美情趣。“技能”这条主线则关注语言表达、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旨在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探讨作品中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比如,教学《论美》,教师需要突出介绍外在美与内在美、整体美与部分美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分析。针对“主题”主线,教师可以围绕“美”的哲学探讨构建专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美的多维性。从“美貌与美德的关系”到“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再到“整体美与部分美的关系”,学生认识到美不只是表面的光鲜,还与品德、才能、行为等内在因素紧密相关。通过对“主题”的研讨,学生能够从哲学、伦理和美学的角度拓展对“美”的理解,培养更为广阔的审美视野。针对“技能”主线,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通过对“美”的探讨,教师鼓励学生分析不同观点、评判美的定义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学生可以反思培根所说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关系,批判现代社会对外在美的过度追求,思考其对个人与社会的影响。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文本分析与辩论等形式,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二、共生: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文学欣赏活动
“共生教学”强调通过协调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关系,形成教学的内在动力,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在高职文学欣赏课程中,课堂矛盾主要体现为教师教学内容与学生认知需求的不匹配、教学节奏与学生理解能力的差异、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风格的冲突。在“共生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构建互动协同的学习环境,使知识传授与个体成长相互融合,促使学生在文学欣赏的过程中形成深度体验,实现知识积累与能力发展的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课程内容,确保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围绕“文学审美”与“文化认知”两大核心构建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次的学习。
比如,教学《红楼梦》,教师需要围绕文学审美与文化认知两大核心,设计互动式课堂教学活动。在阅读前的导读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策略,组织学生先阅读《红楼梦》的目录,理清小说的结构与主线;选取与贾府环境变迁及人物命运相关的目录,要求学生提取关键词,构建小说的纵向与横向主线,即贾府由盛转衰的过程以及人物聚散离合的故事线索,形成整体认知。在此基础上,教师提供自编的阅读提纲、圈点批注实例,让学生尝试模仿批注文本,学习如何在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情节发展、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文本细读。教师还应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讨论“如何高效阅读《红楼梦》”,让学生分享个人的阅读经验,归纳适合自己的阅读策略。对于篇幅较长、情节复杂的章节,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合作编写这些章节的阅读提纲,梳理主要的故事情节,归纳人物关系,形成章节速读笔记。学生可以快速阅读相关章节,筛选重要信息,运用略读、精读结合的方法,掌握相应的阅读策略。
三、增值:制定关注起点的文学欣赏评价标准
“教学评”一致性强调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需要优先思考构建评估体系,确保教学目标与学习成效的协调统一。高职文学欣赏课程的评价体系,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依据其原有的知识储备、审美能力和阅读经验,制定适应个体差异的动态评价模式。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以结果为导向,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难以准确反映学生在文学欣赏中的真实状况。高职学生的认知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固定的评价标准无法全面衡量个体的进步,教师需构建适应性强、发展性突出的“增值”评价体系,以动态测评替代静态考核。
比如,教学《狂人日记》,教师可以以学生的阅读笔记为基础,建立动态评价机制,要求学生完成阅读日志,记录对小说语言、叙述方式、情节发展和人物塑造的理解,并提出疑问。阅读日志包括对文章内容的客观梳理,还涉及情感体验、批判性思考及与现实的联系。阅读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专注于“狂人”形象的塑造,分析其语言变化、心理活动及情绪起伏,理解人物的自我认知过程。具有一定文学分析能力的学生则探讨“吃人”意象的象征意义,结合文本内容及历史背景,理解封建礼教对个体精神的禁锢。教师每周检查学生的阅读日志,提供个性化反馈,鼓励学生持续阅读,提升审美能力。教师的评价侧重于学生的思维深度、文本分析能力及表达逻辑,避免单纯以阅读量来衡量阅读质量。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与课堂辩论的方式,记录学生的发言表现、观点创新性及对他人意见的回应,确保评价体系能够体现学生的思维发展轨迹。
总之,文学欣赏的核心在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不仅是衡量学习成果的手段,更是推动学生认知发展的动力。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动态、发展的“增值”评价体系,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的认知基础上学有所得。在多维度的评价机制下,学生得以摆脱单一标准的束缚,在持续的审美体验中深化对文学的理解,提升思维的深度,实现阅读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作者简介: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