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情境任务驱动下的表达教学策略
作者: 葛莹凤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正经历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转型。温儒敏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这一理念在统编教材的编排体系中得到充分体现——课后习题系统通过“讲、述、创、评”等实践要求,构建起立体化的语言训练网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学生表达常陷入机械复述、概念堆砌的困境,其症结在于情境创设的虚化与任务设计的扁平化。如何将教材的静态文本转化为动态的言语实践场域?如何在认知支架搭建中实现思维与表达的同步生长?本文以小学语文统编教材的典型课例为载体,探索情境任务驱动下的表达教学策略。
一、围绕文本创设情境,让表达有层次
温儒敏强调,所谓“情境”,很多时候就是指教师围绕文本内容设计的“语境”。相对而言,文本的内容较为抽象。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文本内容,结合插图,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分层设计情境任务,引导学生有序地探究文本内容,分层次表达。
比如,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教师如果将其作为一个学习实践任务,大多数学生会直接引用文本中的译文,照本宣科,缺乏“讲”的味道,也没有充分体现教材编者的意图。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计一系列学习任务,将这一任务“拆解”成不同角度的情境任务,鼓励学生尝试站在不同的角度,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讲述这个故事,让学习任务变得丰富又具有挑战性。
[任务1]假如你是王戎,你会想哪些问题?问哪些人?
[任务2]假如你是诸小儿中的一员,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任务3]假如你是旁观者,看到这样的事情,又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任务,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尝试从自己的角度讲一讲这个小故事。
教材的课后习题要求学生讲述故事,如果没有特殊的情境,学生就会简单地“复述”课文,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紧扣文本内容,根据不同角色创设具体的任务情境,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尝试从动作、语言以及内心活动等方面讲述课文中的故事。这不仅要求学生理解文本内容,还要求他们能够穿越时空,站在不同角色的角度进行想象与联想,在文本情境中重新组织、加工语言,让故事既符合文本内容,又融入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文本情境,不仅加大了讲述的难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围绕生活创设情境,让表达有深度
生活大语文,语文小生活。好的情境要能切入学生的生活。教师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才能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借助多媒体,给学生提供熟悉的生活资源,也可以是社会上发生的热点新闻,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在较为真实的社会生活场景中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比如,教学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桥》这篇课文,很多教师会提出问题:“老支书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大多数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大多用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来回答这个问题,比如“大公无私”“舍己为人”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感动中国》这个栏目,创设学习任务群,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尝试给老支书写一段颁奖词。
教师可以播放《感动中国》的颁奖视频,呈现颁奖词的内容,引导学生分析颁奖词的写法。
[任务1]播放与洪水相关的视频,请学生发挥想象,用一两句话描述视频中的场景。
[任务2]发挥想象与联想,说一说假如自己就是课文中的老支书,在当时会怎么做呢?
[任务3]用几个词语概括老支书的精神。
[任务4]借鉴《感动中国》中的“颁奖词”的写法,给老支书写一段颁奖词。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指导学生分析“颁奖词”的写作技巧,创设情境,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丰富学生的情感,帮助他们理解文本内容,让表达更有感染力。
三、围绕拓展创设情境,让表达有新意
相对而言,小学生的思维是形象具体的,而教材中文字却是抽象的。教师可以创设情境,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他们发挥想象与联想,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一幅幅形象具体的画面,帮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内容,与作者进行深度对话,培养想象力与创新能力。
比如,教学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短诗三首》,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写作特点,发挥想象,进行有创意的表达。
[任务1]阅读“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请你结合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
[任务2]读一读《繁星(七一)》《繁星(一五九)》,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说一说,在夏天的夜晚,“我”围绕在母亲的膝下,母亲会对“我”说些什么?
[任务3]请仿照《短诗三首》,写一首自己的小诗。
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创设情境,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与联想,将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画面,在帮助学生丰富情感体验的同时,也能有效地拓展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而言之,学生学会有品质地表达,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提升的最好体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紧扣学生的学情,围绕课堂教学目标,整合课文中的相关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多种形式的情境任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