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
作者: 王冬美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很多的红色文化作品,如《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狼牙山五壮士》《七律·长征》《我的战友邱少云》《十六年前的回忆》《为人民服务》《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等。这些红色文化作品是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媒介。教师要通过小学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传承、弘扬红色文化。
一、拉近心理距离,还原历史现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应用新媒体、新技术,创设红色文化情境,拉近红色文化作品与学生的时空、心理距离,还原红色文化作品的内容,打动学生的心灵。不仅如此,教师还要借助新媒体、新技术,引导学生对红色文化作品进行补白,进一步彰显红色文化、红色精神。
比如,教学《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述“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一些著名战役。不仅如此,教师还给学生播放了《长津湖》的片段,帮助学生了解毛岸英英勇牺牲以及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牺牲等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将影片描述的内容与课文内容进行对比,关注影片中的细节、文本中的细节,比如,“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毛主席黯然的目光转向窗外”,等等。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能感受到毛主席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借助新媒体、新技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到革命先烈不畏艰难、英勇顽强、舍生忘死、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和责任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平的珍贵,认识到今天的美好生活都是由无数的仁人志士用他们的鲜血换来的,进而更加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应用新媒体、新技术,发掘相关的史料,将史料直观化、形象化地展现出来,引导学生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的革命精神。
二、引领互动对话,关注当下生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红色文化作品进行对话,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的文本思维,让学生围绕红色文化作品展开民主、平等的对话,促进学生的互动交流。将红色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要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红色文化作品中的相关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作品的育人功能,彰显红色文化作品的育人价值。
比如,教学《为人民服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主要讲述了哪些内容”“课文是如何围绕‘为人民服务’这样的一个中心点展开论述的”,抓住课文中对张思德的外貌、神态、言语、行为的描写,讨论“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为人民服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扮演张思德等人物,模拟当时的场景,体会他们的思想、情感;让学生扮演快递小哥、消防员、科研人员、教师,说一说自己在工作中是怎样践行“为人民服务”理念的。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探讨“新时代‘为人民服务’的内涵有哪些变化”“‘为人民服务’有哪些不变的核心价值”,理解课文中的“为人民服务”的内涵,理解新时代的“为人民服务”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红色文化作品的内容,深入理解红色文化作品的内涵。
三、培育红色品格,聚焦未来行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作品培育学生的红色品格、红色精神,让红色文化教育指引学生的未来行动。
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培育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教育。红色精神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融入这些红色文化精神,能有效地照亮学生前行的路。比如,教学《七律·长征》,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思,还要引导学生重温红军长征的历史,深刻地认识“长征精神”,思考“新时代的长征路”,将伟大的“长征精神”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一个时代的“长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语文学科中的红色文化育人因子,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领会红色文化、红色精神题材类课文的教学价值,要直面语文课堂教学的困境,要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实现语文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作者简介:江苏省启东市英邦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