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认知理论下的小学语文对话教学实践
作者: 林完成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交互构建而成的,通过联系个体和具体情境,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提升思考探究能力。基于情境认知理论,教师可以丰富情境创设类型,优化任务设计,引领学生真正融入对话过程,总结对话技巧,提高语言组织能力。
一、创设生活情境,丰富学生的对话体验
教师深入研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通过对话探究生活情境蕴含的语文知识,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丰富学生的对话体验。
比如,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比较浓的散文,内容丰富,名为写秋雨,实则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出秋天缤纷的色彩、丰收的景象、深秋中的各种动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探究秋雨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创设生活情境: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凉”,夏天还没走远,顽皮的小雨点就蹦着跳着把秋天给我们送来了,今天,秋雨来到了我们面前,让我们好好感受秋雨吧!基于上述生活情境,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不同类型的雨,比如,淅淅沥沥的小雨,哗哗啦啦的中雨,倾盆而下的大雨,夹杂狂风和冰雹的骤雨。
根据上述生活情境,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体会课文语言的美。学生积极地阅读课文,探究课文的内容。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文章的中心句是什么?”学生阅读课文,找到三个中心句: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其次,教师可以提出问题:“文章包括哪些修辞方法?”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总结作者使用的修辞方法,比如,“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秋天的雨比作钥匙,形象地写出了秋雨开启了秋天的大门,带来了凉爽的秋天;“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果子数量多,展现出丰收的景象。
二、创设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对话思维
教师针对学生的学情,创设交际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对话提炼、应用课文中的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对话思维,促进学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锻炼语言组织能力。
比如,教学统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花的学校》,教师根据三年级学生对新知识充满好奇心,愿意积极学习新知识的特点,创设交际情境:“‘花的学校’有什么?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在竹林中吹着风笛,这里的东风为什么可以走、可以吹风笛?作者是如何描绘‘花的学校’的?”在这样的交际情境中,两名学生形成一个小组,梳理对话内容。比如,针对“‘花的学校’有什么”这个问题,学生给出的答案是:花在草地上狂欢,跳舞;花在地下学校,关门做功课;雨来了,花放假玩耍;雨停了,花回天上的家,拥抱妈妈。针对“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在竹林中吹着风笛,这里的东风为什么可以走、可以吹风笛”这个问题,学生给出的答案是:作者将东风比作人,运用“走过、吹着”的动词,写出了东风吹过荒野的动态。针对“作者是如何描绘‘花的学校’的”这个问题,学生给出的答案是:课文的第1—2自然段是第一部分,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花儿在雨中发芽并快乐地成长;课文的第3—5自然段是第二部分,作者描述了关门做功课的花儿,雨一来就放假了;课文的第6自然段是第三部分,作者想象花儿穿了各色的衣服,冲进雨中的情景;课文的第7—9自然段是第四部分,作者想象花儿急急忙忙赶回家,对着妈妈扬起了双臂。
教师创设交际情境,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促进学生通过对话完整地掌握课文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对话思维。
三、布置情境任务,推动学生的对话活动
教师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通过布置情境任务,引导学生通过对话、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比如,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观潮》,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也许见到过潮起潮落的景象,但是,同学们知道如何描绘潮起潮落的景象吗”,让3—5名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默读课文,想象画面,圈画关键词句,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和同学交流。”学生围绕教师布置的任务,深入探讨课文中那些留给自己深刻印象的语句,比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认为自己阅读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一堵两丈多高的银白色水墙,而且这堵墙横跨整个江面,宽达几千米,深深地感受到钱塘江大潮排山倒海的气势。教师对学生的分析进行评价:“你们分析了语句描绘的场景,缺少对语句本身的分析,没有说出大潮的特点。”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抓住“那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等关键词,分析“大潮的形态”,发现作者描写的是潮水的气势。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即“午后一点左右……好像闷雷滚动”“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深入分析钱塘江大潮的特点,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学生深入阅读课文,了解到作者在课文中运用了比喻、夸张等写作方法,描述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教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对话,促进学生积极表达、交流意见,由此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综上所述,教师根据情境认知理论,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围绕学科知识进行对话,将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落到实处,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作者简介: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马甲中心小学(义山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