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课时教学优化设计
作者: 鄢明霞初中语文统编教材以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进行“双线组元”,这就要求教师走出单篇课文教学的模式,重视从单元视域出发,提炼单元大概念来统整单元教学,创设情境,设置系列学习任务,通过优化课时设计来落实单元教学任务,达成单元教学目标。
一、单元教学设计的实践意义
1.单元内单篇课文教学困境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习惯于一篇篇地教课文,把教材的单元整体性弄得支离破碎。比如,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人生百态”为主题,安排了《孔乙己》《变色龙》等四篇小说,许多教师喜欢以单篇课文进行教学,每篇小说都设计梳理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欣赏语言表达、理解作品主旨的教学内容,颇有流水线的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是单元内单篇课文教学遭遇的困境。
2.单元教学设计的内涵与价值
教师需要从单元整体出发,根据单元教学需要,把单元知识作为一个整体,关注知识之间的联系,创设教学情境,设计学习任务,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策略,达成单元教学目标。在这样的单元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根据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找到单元内单篇课文的共性,从中提炼单元大概念,用以统整单元教学。
二、优化课时教学设计的策略
以《孔乙己》的教学为例,教师提炼了单元大概念后,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优化课时教学设计。
1.新课标与学情分析
新课标在第四学段“阅读与鉴赏”中提出的要求有:“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这一要求指向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欣赏活动,重视从自己的体验出发,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主题,培养语言鉴赏能力。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过小说方面的知识,如梳理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旨、赏析小说语言,等等。《孔乙己》所在单元作为初中阶段最后的小说单元,具有总结与综合学习的意味。教师可以根据单元内不同文本的学习需要并结合学生的学情,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
2.课程资源分析
教师用书是重要的课内课程资源。教师可以研读书中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指导部分,找到编者对本单元的学习目标要求:一是在鉴赏小说方面,需要拓宽广度、提高深度、拓展范围;二是阅读不同风格的小说,体会作者不同的审美情趣与表达旨趣;三是重视欣赏小说的语言特色。此外,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开展教学活动。比如,教师可以围绕本单元的四篇小说搜集多方面的资料,从中选择适宜的内容作为教学资源。《孔乙己》作为单元的第一篇教读课文,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研读全文,从巧妙的构思布局、严谨的细节描写、深刻的思想意义等层面,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风格。
3.教材课文分析
在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从“人生百态”的人文主题和“抓住小说要素开展学习”的语文要素目标,提炼出单元大概念“学习作者运用生动语言塑造小说的人物形象、突出小说主题的方法”。教学《孔乙己》一课,教师可以分析本单元的小说知识,引导学生欣赏小说的语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落实单元教学目标。
三、单元视域下的课时教学优化设计
1.确定课时教学目标
通过上述分析,教师可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梳理四篇小说的故事情节,关注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表达的主题,在了解作品折射的世态人情与时代风貌中,感受作品的社会意义;学习小说的作者刻画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品味、欣赏小说的语言特色,感受不同小说语言艺术的独特风格。基于这样的单元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确定《孔乙己》一课的教学目标:在理清小说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以及环境描写体会人物的个性特点,分析孔乙己悲剧成因与小说表达的主题。
2.优化课时教学路径
教学《孔乙己》一课,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抓住有效的切入点,即抓住人物结局“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的“奇怪”说法,作为理解小说人物的切入点,分两个课时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初读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关注人物的生活与活动环境,聚焦小说的结局设计具体的问题:作者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孔乙己的死活到底有没有人在意?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教师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结局的独特表达,品析作者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教师抓住小说结局的“的确死了”设计具体的问题:孔乙己为什么必须死呢?为什么说他活不下去了?你认为孔乙己的死与什么有关?教师设计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从社会环境因素探究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理解小说揭示的主题:孔乙己是病态社会造成的必然结果,必然没有活路。
总之,单元视域下的初中语文课时教学优化设计,以统编教材“双线组元”理念为根基,通过提炼单元大概念、整合课程资源、重构教学路径,为突破传统单篇课文教学困境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在教学中,教师需立足单元整体,以结构化任务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让语文课堂成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鲜活场域。
作者简介:福建省福州市永泰县第三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