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双减”政策下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
作者: 徐科语文学科是其他学科的基础,语文教学唯有不断地创新,方能更好地顺应“双减”时代的发展潮流。为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多元化需求,教师需致力于语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以及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革新,追求教学内容的“广”、教学方法的“活”、教学评价的“细”、教学管理的“爱”,以爱心、耐心和关怀为引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教学内容创新,突出一个“广”字
语文是一门大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拘泥于书本知识,而应关注社会,了解新思想、新动态。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同时,还需对其他领域的知识有所涉猎。
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向学生灌输既定的知识,导致学生的学习内容相对单一。与此同时,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这使得他们很少有机会走出课堂,去接触和深入了解社会。
为了更好地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首先,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旅游活动,让他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积累作文素材。其次,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劳动,使他们懂得劳动的艰辛,珍惜当下的生活。再次,教师还可以安排学生看电影、上网浏览信息。最后,教师还可以增设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帮助他们了解这个复杂多变的世界。学生拥有了丰富的知识,他们的写作能力也会得到提升。
二、教学方法创新,突出一个“活”字
陶行知先生曾说,创造教育是“活”的教育,行动的教育。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
(一)改变上课方式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讲台上手舞足蹈地给学生灌输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难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实际上,教师可以改变上课的形式,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情境模拟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的情感。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积极参与,畅所欲言,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若对同一体裁的文章采用雷同的教学方法,难免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难以集中精力学习。为了克服这一弊端,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分析《故乡》中的人物形象时,教师可以尝试将相关段落改编成话剧剧本,引导学生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这一新颖的教学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他们不仅认真地钻研剧本,还全身心地投入表演活动中。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话剧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还锻炼了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故乡》中几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变得更加透彻,无论是闰土的迟钝麻木,还是杨二嫂的尖酸刻薄,都被学生演绎得淋漓尽致。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显著地提升了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营造教学氛围
在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教师应当摒弃传统的一支粉笔、一本书、一块黑板、一张嘴的单一教学手段。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营造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专业的朗读音频,让专业的声音引领他们感受文字的魅力;教师通过给学生播放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资料,助力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教学《威尼斯商人》这一戏剧作品时,教师与其逐字逐句地进行枯燥的分析,不如播放一段相关的影视片段,让学生在视听盛宴中领略戏剧的精髓,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三、教学评价创新,突出一个“细”字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议论,说某个学生的表现太差了。然而,他们口中的好与差,往往是基于考试的分数来判断的,这种评价方式过于片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朗读、背诵、演讲、作文、写字、默写、口头表达、阅读理解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比如,在朗读方面,教师可以给普通话最标准的学生颁发“最具潜力播音员”奖;在演讲方面,教师给表达能力出众的学生颁发“未来演说家”奖;在作文方面,教师可以给作文写得好的学生颁发“未来作家”奖;在写字方面,教师可以给字写得最漂亮的学生颁发“未来书法家”奖……教师采用这样的评价方式,给每个学生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教育管理的创新,突出一个“爱”字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严师出高徒”“严即爱”,将严厉视为教育成功的关键。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倘若教师整天板着面孔,动辄训斥、讽刺、挖苦,那么学生很容易产生畏惧心理,难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教师的“权威”并非源自高压与严厉,而是在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中自然形成的。因此,教师应当满怀爱意,真心呵护学生,关爱学生,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总之,一个优秀的教师,除了需要具备专业素养,还应掌握娴熟的教学技巧,灵活运用多变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双减”政策背景下的教学中游刃有余。
作者简介:江苏省无锡市江南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