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思维导图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作者: 覃并彦

新课标强调了“思维发展与提升”这一核心素养的重要作用。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文本内容,借助思维导图,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手指》一课出自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作者是著名散文家丰子恺先生。笔者结合学生实际,以《手指》一课为例,浅析思维导图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作用,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也能有效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借助思维导图梳理结构,理清文本脉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提炼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脉络,概括文章的内容。教学《手指》一课,教师可以设计课前预习单,让学生探寻文章的中心段落、中心句,再借助填空式、表格式等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的内容。

师:同学们,课前你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现在我请你们说一说,这一篇课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生: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手形”思维导图,在图的中间标注中心句。

师:这篇课文重点介绍的是五根手指的姿态,还有性格,表明五根手指各有所长。这五根手指分别是什么?

学生依次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思维导图的对应位置上标注五根手指的名称。

师:大家仔细阅读这篇课文,说一说这些段落分别描写了哪些手指?

生:第二自然段重点描写了大拇指。

生:第三自然段突出地描写了食指。

生:第四自然段写的是中指。

生:第五自然段描写了两根手指,分别是无名指与小指。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思维导图上标注每根手指对应的段落。

师:这几个段落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这几个段落是并列关系。

师:我们阅读这几个自然段,能够清晰地了解五根手指。现在,我们重点说一说课文的第六自然段重点描写了什么。

生:好像是作者心中的想法。

师:是的,这是作者自己的感悟。那么,作者的感悟是什么呢?

生:五根手指团结一致,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教师在“手形”思维导图下面标注“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

师:在这篇散文中,丰子恺在开头直接写出了自己的看法,分别用四个自然段描写了五根手指的不同性格特征,最后还写出了自己的感悟。这种结构方式首尾呼应,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上述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中心句分析课文内容,借助思维导图,层层推进,理清课文的结构,不仅让课堂教学结构更加清晰,而且还能帮助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为下一步仿写训练创造了条件。

二、借助思维导图品析语句,体验表达智慧

《手指》一文中间的四个自然段是并列关系,教师可以重点选择第二自然段,聚焦“大拇指”,借助表格式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表达技巧。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借助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重点学习第三自然段,自学第四、五自然段,将相应的内容填入思维导图中。这样一来,学生不仅领略了作者表达的精妙,还能习得相应的表达技巧,体会作者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

师:同学们一起学习第二自然段,先认识一下大拇指。同学们可以默读这个自然段,说一说这个自然段重点写了大拇指的哪几个方面。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用多媒体呈现表格式思维导图。

生:第二自然段重点写了大拇指的外形。

师:还有呢?

生:还有大拇指的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填写思维导图。

师:同学们认真阅读这个自然段,用笔分别勾画出描写大拇指外形、作用的句子。

学生边读边画。

生:我画的是这个自然段的第一句“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

师:同学们说一说这句话说了大拇指哪方面特点?

生:外形。

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的呢?

生:大拇指的“身体”。

生:大拇指的“头”的样子。

生:还有大拇指的结构。

师:这个自然段重点描写了大拇指的体形、头形、结构。

师:同学们说一说阅读这个自然段的具体感受。

生:我觉得大拇指比较憨厚。

生:我认为大拇指非常朴质。

师:请同学们说一说大拇指有什么作用?

生:“例如拉胡琴……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师:这个自然段分别描写了大拇指的形状与作用,突出了它憨厚的特征。请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其他的自然段,了解食指、中指、无名指与小指的形状和作用,分别填写在下面的表格中。

教师用多媒体呈现表格式思维导图,组织学生一边自学课文,一边填写表格。

上述案例中,教师以“大拇指”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重点分析大拇指的外形及作用,学习作者的表达技巧。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清晰地呈现第二自然段的结构以及作者运用的写作手法,指导学生体验散文的语言特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学习其他的自然段,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借助思维导图迁移仿写,培养创新思维

教学《手指》这篇课文,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指导学生梳理课文的结构,开展随文练笔活动,掌握“总分总”的谋篇技巧。

师:我们学习了《手指》这篇课文,现在我们来概括这篇课文的结构特点。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手形”思维导图。

生:这篇课文采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

师:我们参照课文的结构特点,仿写“五官”。本节课我们只拟定习作的段落,课后完成这篇习作。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头形”空白思维导图。

师:我们可以参照《手指》这篇课文的思维导图,根据自己的理解,看看这幅思维导图该怎么填写呢?

生:先总写“五官”,说明它们各有各的作用。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头形”思维导图上标注相应的内容。

师:同学们分别选择“五官”中的任意一个器官,说说它的形状与作用。

生:我选择“耳朵”,它的样子虽然不太好看,但是作用却非常大。

生:我选择“眼睛”,它的样子很漂亮,能发现世界上的美。

师: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思考,填写“五官”思维导图。

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思维导图,指导学生开展仿写训练,有助于学生理解“总分总”的构段方式,提升写作能力。

总而言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从扶到放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学情,根据文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思维导图,在帮助学生理清文本脉络、体验表达智慧、培养创新思维的同时,也能真正落实新课标的要求,为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简介: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岑溪市教育科学研究所语文教研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