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任务化学习开展策略研究

作者: 侯曙光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旨在推动语文教学模式优化,体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和育人价值,教师需要基于这样的教学要求去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而任务化学习法便可以有效达成这一培养目标。因此,文章以高中语文学科的教学为例,提出几点建议,以推动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语文;任务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8-0022-04

任务化学习是指教师基于教学内容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来设计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究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进行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进而获得直接的学习经验,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情感和价值观等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需要从问题情境、任务设计、活动设计等方面入手,探究提升任务化教学质量的方法。

一、 高中语文进行任务化教学的必要性

(一)落实语文新课标中的教学要求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学习新的教学理念,进而采用更具创新性的教学方法,设计多元化的学习活动,以凸显学生在语文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他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意识等具有重要意义。而任务化学习正是基于教师设计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一种学习模式,它与语文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相契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

在任务化学习的视角下,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他们可以用自己擅长的学习方式规划学习计划,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激情能够被激发,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将得到提高。教师则在必要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实现以学定教的教学模式。这转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且,任务化学习法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在课外的拓展学习中也同样适用,能够很好地推动学生进行更多元化的学习,从而不断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模式下,教师侧重于知识点的教学,主要让学生记忆浅层的知识点,以便在书面考核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而任务化学习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真正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从而获得更多元化的学习体验。这样还可以同步落实素质教育、德育教育等多维度的核心培养目标。因此,任务化学习是推动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深度探究的重要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在情感、知识、技能等多方面获得同步成长。

(四)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任务化学习的开展需要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这对教师而言无疑同样是一项挑战。在不断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总结和提炼能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教学方法、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评价等,从而在构建自主性、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时,保障学生进行有序的自主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也将同步得到提升,进而掌握更加科学、高效的任务化教学策略。

二、 高中语文任务化教学的现状

(一)教学情境设计有待改善

教学情境是知识的载体,教学情境设计的质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务必要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情境。然而,当下的教学情境设计过于传统、单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导致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从而影响了任务化教学的效果。基于此,教师应该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积极了解学情,并为学生设立意见箱等,以收集他们的意见,从而不断优化任务情境的设计。

(二)任务设计的层次化不足

语文新课标要求教师将统一化教学与个性化教学有机统一,在推动班级整体学生共同进步的同时,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这也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所在。同时,语文新课标还强调教师应基于班级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来设计教学任务,确保学生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进一步发展。然而,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采用“一刀切”的任务设计模式,且任务碎片化,缺乏结构性和系统性,导致学生难以进入更深层次的学习中,进而影响了学习效率。

(三)教学活动的设计比较单一

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成为重要目标。为此,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如自主探究类和合作探究类的学习活动,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促进他们之间的积极沟通和交流,推动多元能力的共同发展。然而,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讨论活动的设计往往流于表面,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要么形式化,要么不够深入,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实践活动内容有待丰富

语文新课标还要求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实践活动作为语文拓展教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教师需要设计丰富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品质。然而,当前的语文实践活动设计内容相对单一,仍倾向于语文学科本身,融合的其他学科内容或生活领域中的知识较少,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导致实践活动开展质量不佳。更为关键的是,当前教师设计的实践活动可能缺乏实际意义,学生难以认识到活动的应用价值,从而在实践过程中敷衍应对。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也难以推动德育教育的深化,难以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

三、 核心素养下高中语文任务化学习开展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的任务情境

任务化学习旨在让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探索解决方案,从而获得直接的学习经验。此过程中,学生会调动以往的学习经验进行学习,实现知识、技能、学习方法等的迁移,这是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升的体现。同时,问题情境的设计也将突破教材内容的局限,与当下的社会生活产生直接联系,帮助学生认识更多的社会现象。为此,教师要创设新颖且符合实际、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情境,将各种语文知识巧妙地融入任务情境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挑战欲望。如当下社会中存在“学习无用论”观点,这正是因为学习者难以在现实生活中感知到语文知识、技能的实际运用价值,从而影响了正确学习观念的形成。因此,在任务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专业优势,挖掘生活中与语文知识相关的契合点设计任务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语文学科的实践性,从而培养他们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发他们学习语文学科的兴趣。

如在统编版教材高一必修上册第6单元《劝学》教学中,核心教学任务为:让学生掌握提高学习质量的方法和技巧,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并提升自身的修养,以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这与当下高中生的生活实际紧密契合,能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中所遇到的疑惑。如果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进行文言文的翻译,让他们从语义的表层上进行分析和解读,那么学生只会感到枯燥无味,难以体会这篇课文中所传达的深刻的学习观。而如果教师结合学生在学习中所遇到的问题来创设生活化的任务情境,并让学生结合学习经验来分析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那么学生将会有更真实的体验感,从而对课文中所提倡的学习方法有更深刻的认识,并以此来优化学习方法。如教师设计任务情境:“上次学校举办了诗词竞赛活动,学校参与的学生众多,但脱颖而出的却极少。然而,诗词活动的开展方式相对简单,主要为出题者给定关键字词,参赛者需围绕该字词说出对应的诗句。从小学到现在,我们学习了非常多的古诗文,但让大家给出具体的诗句时,却很少有人能够快速说出。如果是你,你将如何为这样的活动做准备?请结合文章的内容,解决以下问题:①要参加这一活动,你需要做哪些准备?②怎样才可以提升自己的胜算?③为什么有的人在书面考试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但在实践中却难以发挥真实水平?④为什么除了学习教材上的内容,还需要从其他渠道摄入更多古诗词内容?⑤学习过的知识又会忘却,要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这种立足于现实问题的情境可以使学生基于自己的生活实际来探究课文中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学习观念等,让学生意识到课文中的核心学习思想是切实有用的,从而让他们体悟到学习的重要性,并寻求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促进自己的发展。

(二)设计层次化的探究任务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教师应该掌握这些知识点内在的逻辑性和结构性,通过设计层次化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逐步探究。在层次化的任务探究中,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在不同的任务阶段取得一定的收获,这有助于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营造更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究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原则,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知道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为此,教师应基于日常教学中对班级学生的观察,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层层递进的探究任务,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

如在统编版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7单元《故都的秋》教学中,学生需要发展以下素养:能够准确鉴赏文章中描写自然景物的写作方法,并结合生活实际进行仿写,以提升语言建构能力和审美创作能力;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所要表达的核心情感和传达的价值观念等,以促进自身思维品质的发展;对课文中所描写的景物进行鉴赏,并挖掘其中所体现的民族审美心理和各种人文内涵,以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这些素养的达成应是层层递进的,对此教师应设计以下层次化的探究任务:①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作者是如何描写故都的“秋”的特点的?②选取其中你喜爱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分析并进行仿写,向同伴介绍你所爱的自然景点。③思考作者对故都的“秋”持有怎样的情感?④文章中写道“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请结合所学,分析你对秋的印象。这样的任务既贴合文章内容,又关联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实际。同时,在难度上层层推进,能够保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晰自己掌握的内容,针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并向同伴或教师寻求帮助,从而实现有针对性的学习,提升学习质量。

(三)设计合作类的学习活动

深入探究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的关键。为此,教师需要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热烈的讨论并进行辩证思考,从而促进他们思维品质的进一步提升,深化他们的认识。为此,在任务化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设计具有思辨性的讨论话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辩论。这是学生不断进行观念碰撞,从而掌握更多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深化对知识的理解的重要方式。因此,在任务化学习中,教师要设计合作类的学习活动,并设计具有驱动性、开放性和思辨性的学习问题。

如在统编版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2单元《窦娥冤》教学中,阅读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可以让学生了解悠久的历史文化,还可以为学生的文学创作提供参考,同时让学生意识到优秀的文学作品与社会各个文艺领域的关联。

(四)开展跨学科主题的实践活动

相比语文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在课堂外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需要探究的任务将更具深度和广度,从而推动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的进一步发展。这样的活动能够保障学生有充足的时空进行探究,进而增强他们的体验感,同时也是促使学生真正走入生活,去发现语文知识与技能运用价值的重要路径。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观念,使他们积极运用所学知识,并在学习其他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寻找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关联,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此,教师需要结合语文新课标中的要求,提升自身的综合学科知识与技能,设计丰富的跨学科主题实践活动,为学生多维能力的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

如在统编版教材高一语文必修下册第4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教学中,本单元要求学生认识多媒介的发展过程,并意识到多媒介对学习、工作以及生活各方面的影响。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辨别网络上的各种信息,并成为维护绿色网络的重要一员。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需要提升信息素养,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并可以借助其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因此,教师可基于本单元的内容,设计跨学科主题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促进他们对当下多媒介产生深刻认识。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平台,学校创办了文学社团。社团中有成员提倡:在各种短视频兴起的当下,不能够仅仅依靠文化墙以及报刊的方式来展示和搜集学生的文学作品,还应该拓展更多的渠道和平台,以扩大参与的主体,进而不断提升文学社团的影响力,并激发大家对文学创作的热情。针对这样的提议,不同的成员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有的学生认为,在学校环境下,学习的参考资料仍旧以书面材料为主,因此沿用传统的方式能够保障质量。有的学生认为:高中生的学习精力有限,这些多元化渠道的拓展可能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不如维持原状。请你通过实践探究,向这些学生展示利用好媒介、拓展多元化渠道的可行性以及重要性。

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将结合信息科技课程中所学到的技能制作演示文稿,同时,也将运用数学学科中相关的统计知识来整合大量具有说服力的数据,并结合生活各行业开展多媒介渠道的案例。在这样的探究过程中,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将得到强化,并深刻认识到多媒介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去探究更多先进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四、 结论

综上所述,任务化学习法对于推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推动学生综合素养、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为此,教师要客观看待当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探寻有效的解决方法,推动高中语文教育事业的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卢东琴.巧用“任务群学习”,提升学生媒介素养——高中语文“任务群学习”涵盖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践研究[J].作文,2022(20):29-30.

[2]卢东琴.高中语文“任务群学习”涵盖学生媒介素养的实践研究[J].作文,2021(40):23-24.

[3]胡爱香.基于师生关系变革的高中语文任务群学习[J].教育界,2021(2):79-80.

[4]陈红平.高中语文任务群学习的几点冷思考[J].华夏教师,2020(8):62-63.

[5]矫艳春.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任务化学习探索[J].中学生物教学,2019(24):6-8.

[6]华琼.小组活动任务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分析[J].新课程(中),2019(7):168-169.

[7]刘蕊.浅谈新课标下高中语文任务群的学习[J].科幻画报,2019(7):109,1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