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驱动实践育人
作者: 王欣瑜
摘要:高中语文综合活动单元教学往往涉及广泛的文学知识、语言技能及文化素养。任务驱动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此,文章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针对综合活动单元教学,重点探讨基于任务驱动的综合活动单元教学策略。
关键词:任务驱动;统编版高中语文;综合活动;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8-0034-0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道:“加强实践性,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以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为纲,以学生的语文实践为主线,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由此可见,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则需要聚焦核心素养培养这一课程目标,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实践育人导向作用,以任务为载体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彰显。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综合活动单元作为其中的一大板块,是教材改革的亮点和特色,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即“单元导语”“学习活动”“学习资源”。但是现阶段,从这一板块开展的教学活动现状来看,存在活动形式化、任务设计不够合理、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介入,则可以改善现状。基于此,如何实现任务驱动与综合活动单元教学的深度融合,则成为值得高中语文教师深思的重要课题。
一、 细化教学目标,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任务
在基于任务驱动视角下的综合活动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采取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策略来转变传统教学思想观念,细化单元教学目标,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此,教师需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单元教学的总体目标。在此基础上,将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如知识掌握、技能提升、情感态度培养等,便于在教学过程中逐一实现。之后围绕单元教学目标,设计具有挑战性、趣味性和实践性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八单元“词语积累与词语解释”综合活动单元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采取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以细化单元教学目标,并针对性地开展四个活动任务,由此实现任务驱动与综合活动单元教学的任务融合。任务一是“词语接龙游戏”,教学目标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累常用词语,并提升他们对语言细微差异的感知能力。任务二是“词语猜谜”,教学目标是通过猜谜活动,让学生在趣味互动中理解词语的含义,并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和理解力。任务三是“词语应用写作”,教学目标是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掌握词语的使用,并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创造力。任务四是“词语辩论赛”,教学目标是通过辩论的形式,让学生在激烈的思维碰撞中运用所学词语进行有效表达,并锻炼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通过这些任务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教师不仅能够有效地细化单元教学目标,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词语,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 创新学习任务,安排多样化的活动内容
在任务驱动视角下,针对高中生组织综合活动单元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创新学习任务,由此安排多样化的活动内容。首先,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系列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学习场景。例如,模拟一个小型企业,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角色,如CEO、市场分析师等,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商业知识和管理技能。或者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如环境清洁、帮助弱势群体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其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鼓励他们通过实验、调查、数据分析等方法来寻找答案。最后,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任务,让学生看到知识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综合活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富有创意且与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活动,以促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体验,具体内容如下:任务一:家乡文化调研。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家乡的文化主题进行深入调研,如传统节日、民间艺术、特色美食、历史遗迹等。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需要运用采访、文献研究、实地考察等多种手段,收集关于所选主题的详尽信息。例如,一组学生选择家乡的传统节日作为调研主题,采访当地的老一辈居民,记录下那些珍贵的口述历史,了解节日的变迁和当代意义。任务二:家乡文化展示。每组学生根据调研成果,设计并展示一个关于家乡文化的展览或表演。例如,选择传统节日主题的小组可以制作精美的展板,展示节日的传统服饰、美食、民间艺术等。不仅如此,还可以通过现场表演,如舞龙舞狮、传统舞蹈等,来生动地再现节日的热闹场景。任务三:家乡文化写作。学生根据调研和展示的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家乡文化的文章。例如,学生可以写一篇《我眼中的家乡节日》,通过文字描述节日的氛围、习俗和自己的感悟。通过这样的写作,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写作技巧,还能够加深对家乡文化的理解和情感。任务四:家乡文化行动计划。学生根据论坛讨论的结果,制订一个具体的家乡文化保护或推广行动计划。例如,学生可以提出一个“家乡传统节日复兴计划”,其中,包括组织节日庆典、制作宣传手册、开展社区教育活动等。通过这样的行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社区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和参与,还能够为家乡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 关注社会热点,设计具有时代性的教学内容
在任务驱动视角下,高中语文综合活动单元教学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的,还要求他们精心筛选与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社会热点议题。这些议题应当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并激发他们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例如,教师可以选择环境保护、网络伦理、文化多样性等议题,这些议题不仅与语文课程的核心价值观相契合,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在融合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应巧妙地将这些社会热点问题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创造新颖的教学情境。例如,通过阅读相关的新闻报道、文学作品或观看纪录片,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问题背景,从而在课堂讨论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设计驱动任务时,教师应围绕社会热点问题,设计一系列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调查研究、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法庭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学会如何在团队中协作,共同完成任务。
例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综合活动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围绕“网络语言的规范与影响”这一主题来策划富有时代感的学习任务,实现任务驱动与综合活动单元教学深度融合。任务一:网络语言现象调查。教师将学生分组,通过网络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并整理当前流行的网络语言现象,包括新词新语、缩写词、表情包等。例如,学生会发现“囧”“233”这样的网络流行语,或是“不明觉厉”“细思极恐”等网络新成语。小组成员需要记录这些语言现象的使用场景、语境以及它们在不同年龄层中的接受度。任务二:网络语言规范标准探讨。基于收集到的网络语言现象,学生小组讨论网络语言的规范标准,如是否应该遵循汉语规范、如何平衡语言的创新性与规范性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深入探讨网络语言的边界问题,例如,网络语言是否应该有明确的界定,以及如何在尊重语言多样性的同时,确保语言的规范性。任务三:网络语言与文化传承关系研究。学生分析网络语言如何反映社会文化现象,探讨其对传统文化传播的正反两面影响,并提出如何在网络时代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建议。例如,组织学生讨论网络语言中蕴含的幽默、讽刺等元素如何影响传统文化的传播,以及如何利用网络语言的传播力来推广传统文化。任务四:创意网络语言作品创作。鼓励学生根据所学创作符合语言规范且具有创意的网络语言作品,如网络流行语解析、网络语言故事等。学生可以尝试编写一个短剧,并在其中巧妙地融入网络语言,同时又不失语言的规范性,以此来展示网络语言的正面影响。通过这四个任务的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了解网络语言的规范使用问题,还能在实践中学会将网络语言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在信息时代中更好地运用语文知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 创设真实情境,策划任务驱动教学活动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综合活动单元教学中,教师将任务驱动教学法融入其中时需要创设真实的情境,并策划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活动。对此,教师应根据单元主题和教学内容,设计一个或多个真实、有意义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情境可以是一个具体的社会现象、历史事件、文学作品背景等,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欲望。在创设情境的基础上,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这些任务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相匹配。同时,任务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能够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
例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综合活动教学时,教师可构建“家乡文化地图”综合实践项目,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创设真实情境:“设想学生是家乡的文化探索者,任务是绘制一幅详尽且富有情感的家乡文化地图。想象一下,当这张地图完成时,它不仅仅是一张纸上的线条和色彩,而是承载着家乡历史的厚重,记录着一代代人的记忆与情感。”据此,细分成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资料搜集与整理。学生需广泛搜集关于家乡的历史传说、民俗习惯、名人故事、特色美食等文化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邀请学生分享自己搜集到的家乡文化故事,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交流。任务二:文化地标探访。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探访家乡的文化地标,如古迹、博物馆、艺术中心等,记录所见所闻,感受文化韵味。鼓励学生拍摄家乡的文化地标,举办小型摄影展,通过镜头展现家乡的美。任务三:文化地图绘制。基于搜集的资料和探访的经历,学生运用图形、文字、图片等多种形式,绘制家乡文化地图,并附上详细的解说词。学生展示自己绘制的文化地图,并进行现场讲解,分享创作过程和感悟。在这一教学活动中,通过明确的任务导向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学习,主动探索家乡文化的各个方面。结合资料搜集、实地考察、艺术创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通过构建“家乡文化探索者”的角色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和价值,引导学生深入探索家乡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五、 完善教学评价,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综合活动单元教学活动中,基于任务驱动的视角,教师应对现有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完善。这一过程不仅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更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确保评价体系能够全面反映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努力、进步和成长。一方面,建立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这个体系应该包括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首先,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培养他们的自我监控和自我调整能力。其次,同伴评价则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同时也能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再次,教师评价则提供专业的反馈,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改进的方向。最后,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任务完成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而终结性评价则关注最终的学习成果。通过这样的多元化评价,教师能够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这可以通过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讨论的活跃度、小组合作中的角色和贡献以及作业和项目完成的质量来实现。教师可以设置多个过程性评价点,例如,在任务的不同阶段对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来评估他们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是评价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任务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挑战,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这种自我反思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提高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逻辑的力量”综合活动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逻辑推理题解析竞赛”活动项目,通过细化教学评价标准,并应用相应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详见表1。
六、 结论
综上所述,综合活动单元作为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能够使语文学科的实践特性和育人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彰显。特别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融合,更能够进一步提高单元教学成效。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借助细化教学目标,针对性地开展活动任务;创新学习任务,安排多样化的活动内容;关注社会热点,设计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创设真实情境,策划任务驱动教学活动;完善教学评价,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等策略的实施,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尝试用任务驱动指导单元教学,确保综合活动单元教学高效落地。
参考文献:
[1]张金艳.基于项目式学习的高中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研究[J].作文,2024(Z4):35-36.
[2]李少玲.新高考视域下依托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阅读教学策略[J].高考,2024(22):82-84.
[3]杨运贤,杨运苓.“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研究[J].辽宁教育,2024(15):30-32.
[4]王为民.高中语文问题整合式大单元教学策略研究——以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一单元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4(7):1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