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作者: 张金凤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下文简称“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需要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仅是满足新课标要求的一种具体举措,也是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关键渠道。基于此,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首先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进而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原则,最后针对性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8-0088-04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模块,在其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促进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英语知识,掌握文化内容。其不仅是培养学生跨文化语言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新时代小学英语教学水平,促进核心素养贯彻落实的关键方法。

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加强,多元文化不断交融、中西思想深度碰撞,进一步推动了基础教育理念与模式的改革。新课标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等均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提出了具体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发展进程中凝练而出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厚重的文化底蕴,其与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文化资源,使学生在英语阅读中掌握具体的文化内容,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性,对培养学生文化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有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作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开展的重要能力培养目标,跨文化交流沟通能力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适时引导,让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尊重包容不同文化背景人民的语言习惯与交流方式,具有包容开放的心态,尊重不同地方不同国家的文化习俗,尊重文化多样性与文化多元性,理解并接受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各类思想碰撞。小学英语阅读教学在立足于教材实际内容和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巧妙合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熟练阅读并讲述中华文化内涵思想,培养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优化小学英语教学模式

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使小学英语教学理念与模式产生了深刻变化,但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下更注重学生英语知识记忆与学习成绩的提升,“哑巴英语”现象较为普遍。现代教育模式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不仅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培养。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能够为教师提供更丰富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更重视学生思辨能力、表达能力与阅读素养的培养,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有效抓手,立足于英语教学实际情况能够提高教学实效性,实现小学英语素养本位的教学模式转变。

(四)促进德育的有效实施

立德树人背景下,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不仅需要关注学生英语知识的学习掌握,也需要注重学生品德文化方面的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文化范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价值体系与道德观念作为教学内容补充,能够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道德品质熏陶。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诚实守信、艰苦朴素等道德价值观念,为小学英语德育开展提供了良好补充,有利于学生道德品质内化生成,促进英语教学德育的有效实施。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原则

(一)适切性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需要遵循适切性原则,即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教学环境设计,在合适合理之处适时融入。教师需要设计具有明确指向性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水平与当前学习能力,对教材中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深入挖掘,提炼文化内容,促进教学的合理化实施,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深入融入。同时,小学英语教师需要立足于教材内容与学生主体,在教学中找寻合适的融入时机,选择合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实现二者的科学融入与合理协调,为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开展提供充分的文化内容支撑。

(二)系统性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教学与学习过程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经验递进累积过程,其间各种要素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项组成,涉及教师、学生两大主体,涉及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评价等各个教学元素。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需要遵循系统性原则,将教学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解构系统要素,强化不同教学要素之间的连贯与衔接,最终将教学体系辅助教学实践,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渐次融合,完善英语知识的逻辑系统生成。在教学实施前,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设计教学目标与教学案例,根据目标与案例采用多样的方法,强化教学系统性。

(三)发展性原则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作为多种教学要素的系统集成,在实际教学中不同教学要素不断变化发展,存在显著的动态化特征。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需要根据不同要素的变化与运动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此外,教师需要把握学生的动态发展需求,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需要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融入具有渐进性特征,需要立足于教材内容逐步深化,渐次提高。

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中融入,加强教学指向性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前置化设计内容,是引导教学开展的重要组成。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围绕教材,基于学生学情制订教学目标。对接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巧妙合理地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在清晰明确的目标指引下产生有意义的学习行为。教师需要立足于教材内容,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使学生能够明确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目标,全方位深入学习阅读文本,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提高教学成效。

以外研版小学英语五年级下册Module 8 Unit 2 “I made a kite.”教学为例。根据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订如下教学目标:①能够在阅读中了解风筝的起源,尝试用于表述文本内容。②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尝试用英语表述不同风筝图案的名称与文化寓意。

上述两个教学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相一致,同时,也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风筝起源于东周春秋时期,是一种采用竹篾、纱纸条、马拉纸、线制作的工艺品,距今已有两千余年。教师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优化的支撑,降低学生用英语表达风筝各项知识内容的难度。教师可依托语言支架的方式,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词汇与句型辅助,帮助学生完全、精准、流畅地表情达意。最终,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促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理解本节课阅读文本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二)在教学任务中融入,强化教学的抓手

在教学任务设计方面,教师需要立足教学目标内容标准,适时适当地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丰富教学任务的文化组成。利用教学任务设计的方式,使学生在完成阅读任务的过程中,强化学习主动性,丰富任务组成,增强教学趣味性,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完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学习任务。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知识,夯实语言基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理解。

以外研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Module 2 Unit 1 “Theres Chinese dancing.”教学为例。在对教材进行充分研读的基础上,围绕教材内容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内容设计教学任务:①一同欣赏民族舞蹈。②阅读文本,聆听民歌。③载歌载舞。教师首先为学生展示民族舞蹈的相关视频,在视频中向学生简单介绍各式各样、风格独特的民族舞蹈,让学生初步形成对这些舞蹈的认知与了解,为后续的阅读学习奠定基础。随后,走入文本,阅读文本内容,并为学生播放具有特色的民歌,让学生立足文本内容,简单说一说这些民歌的特点以及自身感受。在多样化的教学渠道下,学生能够对中国各地民歌的特点与风格进行全面掌握。随后,教师带领学生聆听民歌,一起跟随视频中舞蹈人员的动作试着跳民族舞蹈,活跃课堂气氛,并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上述教学任务的设计,在与阅读文本内容相契合的基础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进行了全过程渗透。

(三)在教学评价中融入,为教学提供动力

在传统阅读教学模式中,教学评价一般在教学最后阶段做总结,评价内容多以学生的知识掌握和知识记忆为主。英语阅读教学期间需要从评价方面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以阅读评价的方式,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学习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生成独特的文化学习体验,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优秀品格内化为自身意识体系的一部分。教学评价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学生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的生成作为评价主要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评价标准的引领。在对照评价标准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多维度理解文本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内容。

以外研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Module 4 Unit 2 “Our favourite festival is the Spring Festival”教学为例。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围绕设计的具体任务设计评价标准,并在评价标准中渗透文化元素与文化内容。在“Look、Listen and say”任务完成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Mid-Autumn Festival、Dragon Boat Festival等方面展开对话。在掌握学生对这一任务的完成情况基础上,教师可确定如下评价标准:①学生是否对中秋节、端午节的习俗有清晰了解与基本掌握。②学生是否能够用英语流利、精准地表达各种节庆活动或传统节日内容习俗,能用自己的话介绍传统节日的习俗美食。③经过阅读学习,学生是否对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有所了解,是否产生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上述评价标准是教学开展的主要依据,不仅对阅读文本内容的掌握程度进行了融入,也较为全面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能够为学生理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评价引导。此外,在本节课阅读活动的设计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入Mid-Autumn Festival、The Lantern Festival等其他传统节日,拓宽学生学习思路的同时,有效促进教学评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进而生成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

(四)在实践活动中融入,拓宽阅读深度性

“双减”政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校开设了课后服务项目活动,英语阅读教学可以将课后服务作为教学延伸,组织英语情景剧表演、英语演讲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实践平台,强化学习成效,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实践活动开展的主题,增强英语实践活动趣味性,围绕英语实践活动主题,深入挖掘合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内容,拓宽阅读教学深度,拓宽学生英语学用场域。同时,进一步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多维度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强化英语实践活动的育人效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