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有效策略研究

作者: 吴江捷

摘要:如今的教学倡导立足整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将“德智体美劳”结合起来。而将体育与美育教学结合起来,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也成为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课题。文章从“应用多种手段,展现运动之美”“落实学科融合,感知韵律之美”“加强品德教育,塑造美好心灵”“落实评价促学,引导正确反思”四个方面出发,对初中体育教学中美育渗透的有效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初中体育;美育渗透;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8-0111-04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要求坚持全面发展,育人为本。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将“德智体美劳”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美育通常亦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所有学科均与美育有着一定的关系。而具体到体育教学中,无论是跑、跳、投等基础技能的教学,还是健身操、体操形体动作的赏析,都包含着很多美的要素,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发展一定的审美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如今的初中教育中,学生容易接受社会上流行的审美观念,形成错误的认知,并不能真正地认识什么是运动之美,什么是韵律之美,什么是品德之美。无论是从理论上来说,还是从现实情境出发,在体育教学中做好审美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结合体育教学的特色,从多个方面出发,应用多种方法渗透审美教育,切实将美育与体育结合起来。

一、 应用多种手段,展现身体之美

形体、运动之美是体育中美的重要表现形式。其中,前者是人类健康的形体所必备的美,要求学生认识怎样的身体是美的,怎样的姿势是美的。而后者则是体育活动中人所表现出来的美,包括动作、行为等要素。而在这一方面,学生很容易受到错误社会观念的影响,教师需要纠正学生以瘦为美、以文弱为美等一系列错误观念,塑造学生正确的认识。

(一)借助视频工具,展现顶尖运动赛事

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让学生拥有健康的体态,标准的动作,教师不仅需要做好教学工作,也需要做好展示工作,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高学生认同感。而在这样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素材和展现方式成为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更加多样的教学工具和教学素材,应用视频,教师能展现顶尖运动员的体态,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其中的力量与美感,这对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积极借助视频工具,展现顶尖运动赛事。

例如,在“篮球”第一节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就可以播放NBA精彩集锦的视频,其展现了顶尖球员运球、传球、投篮的情境,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力与美。在播放之后,教师就可以询问:“同学们,你们接触过篮球吗?对篮球这一运动你们了解多少呢?”让学生进行探讨,并引入篮球的基本内容以及发展历史。而在之后,教师就可以教授学生最基本的运球技巧,以及“左脚—右脚—胯下—背后”的组合练习动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对知名球员的视频进行慢放,让学生学习标准动作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其中的美感。这样借助视频工具,教师合理展现了顶尖赛事、顶尖运动员的体态与动作,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让学生充分了解了形体、运动之美。

(二)言传结合身教,潜移默化影响学生

作为学生最常接触的成年人,教师的行为对学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而在审美教育方面,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体育教师作为学生形体、动作之美的主要塑造者,如果没有相应的行为,只是凭借语言教育学生,那么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都是相当有限的。“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示范远比单纯的讲解和要求更为有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帮助学生塑造形体、运动之美,体育教师就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正确的姿势、动作,以让学生真正地认同教师的理念,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

例如,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如果要求学生保持正确的行、走、坐、卧姿势,自己也需要保持正确的姿势。而在“原地推铅球”这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姿势,也需要做好演示工作。教师可以将整个动作分为手部动作和全身动作两个部分,在手部动作上,教师要结合展示强调用手指控制铅球,手掌是悬空的。而在全身动作上,教师则需要从脚出发,到扭转的上半身,再到左手和右手,结合动作示范教授学生正确的、具有健康美感的动作。当然,在后续参与或组织学生对抗时,教师也不能懈怠,而需要持续地展现正确的动作。这样,通过演示和日常的行为,教师有效将言传和身教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好地在生活中保持美观的姿态,在运动中采取正确的动作,对学生充分理解和保持形体、运动之美也有重要的意义。

二、 落实学科融合,感知韵律之美

节奏、韵律之美是美的重要形式,而以体操为代表的一系列体育运动本身就有着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让学生在运动中充分感知节奏、韵律之美。如今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科综合,在这一理念下,教师需要积极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而节奏、韵律与艺术类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需要教师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积极融入艺术类学科的知识,落实学科融合理念,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节奏、韵律之美。

(一)合理结合舞蹈,重视体育动作设计

体育与舞蹈有着紧密的联系,从从属上来说,舞蹈属于艺术范畴,本身也是体育的一种。而从区别上来说,常规的体育运动以身体活动为重,而舞蹈则注重情感的表达。相比普通的体育运动,舞蹈更有韵律,也更加具备艺术气息,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表现节奏韵律之美,对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合适的主题,积极渗透舞蹈知识,并让学生充分将舞蹈知识应用于自己的运动中,让体育运动更有艺术气息。

例如,在“花样跳绳”这一课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结合舞蹈,开展跨学科学习活动。在教学的开始,教师可以播放“绳舞”相关的视频供学生欣赏,让学生充分体会其中的美感。而在后续的教学中,一方面,需要教授学生跳绳的技巧,让学生能以正确的发力技巧跳绳,掌握不同的跳绳姿势;另一方面,需要教授学生用于衔接的舞蹈动作,让学生的跳绳动作变得更加美观。而在学生学习之后,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绳舞”创编活动。这样,通过结合舞蹈开展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就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体育运动中的节奏、韵律之美。

(二)融合音乐学科,辅助感知运动节奏

很多体育运动中都有着明确的节奏,但这些节奏有时候并不那么容易被感知,其受学生能力的影响。能否调动学生更多感官,让学生从更多角度感知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审美教育的效果。音乐与节奏韵律之美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音乐,教师能有效调动学生听觉感官,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中的节奏之美。具体到初中体育教学中,一方面,需要在教学时就搭配合适的音乐,增进学生理解;另一方面,则需要布置结合音乐的活动任务,让学生能在自己的动作中充分表现节奏韵律之美。

例如,在“武术”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拓展“太极拳”的学习,播放相应的音乐。相比其他初中时期学习的武术动作,“太极拳”动作较慢,但却更加注重连贯性,对学生节奏的把控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环节,播放相应的音乐,能更好地让学生将不同的动作与音乐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充分体会哪些动作应该快,哪些动作应该慢一点。而在学生练习和展示的过程中,教师同样可以指导学生运用音乐。总体而言,在体育教学中融入音乐学科,教师更好地让学生感受了运动的节奏,一方面,学生更好地掌握了动作;另一方面,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体育运动中的节奏韵律之美,做好了审美教育。

三、 加强品德教育,塑造美好心灵

“立德树人乃教育之本”,如今的教学关注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品德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培养学生美德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同时,体育品德也是体育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让美德的培养成为体育教学和美育教学结合的切入点。而在实践活动中,体育的学习内容和方法也为教师培养学生美德提供了优质的素材和情境。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多种方法加强品德教育,塑造学生美好心灵。

(一)应用健儿素材,树立良好学习榜样

良好品德的培养需要教师选择合适的素材,相比“空洞”的道理教学,人物素材无疑有着更为强大的力量,能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体育教学中有着很多体育健儿的素材,这些素材的应用不仅能激发学生对相关运动的兴趣,还能让学生学习其身上具备的优良品质,这对培养学生美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体育教学与审美教育结合的要求下,教师需要在所教授的运动中合理引入体育健儿素材。

例如,在“排球基本技术”这一节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展现女排夺冠的精彩画面,讲解中国女排的故事。女排的故事可以聚焦到郎平这样的健将上,以小见大,让学生充分体会女排精神。而在展现其故事后,教师还可以询问:“她们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让学生充分将这些健儿身上的精神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更好地发挥榜样的指引作用。如此,结合排球的教学内容,教师讲解了女排姑娘的事迹,为学生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有效增进了学生对女排精神的认同感,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美德。

(二)结合体育活动,选择合适教育时机

“实践是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而美德的教育也不能仅仅停留在认识上,而要渗透到生活之中,作为指导学生行为的重要纲领。体育品德既是美德的重要构成,也是体育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其在体育运动中有着充分的体现。如果能结合体育运动开展相应的美德教育,整体的教学效果也会有明显的提升。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近期的体育活动分析学生遇到的问题,选择合适教育时机,让美德真正地指引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

例如,在整个年级的篮球比赛中,本班级的学生成绩不佳,很多学生对篮球运动失去了信心。为了应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就可以以“失败是成功之母”为主题开展德育会议。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回顾自己记忆中最为深刻的失败经历,分享自己的感受以及当时是如何做的。而后,可以显示刘邦、勾践等知名人物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他们是如何应对失败的。最后,教师则可以询问:“如果要让你对刚经历失败的自己说一句话,你会说什么?”并引导学生回顾本次比赛,探究“如何让本次失败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一问题。通过选择合适时机开展的主题德育教学活动,教师更好地引导学生以良好品德指导了日常行为,切实培养了学生“百折不挠”的美好品质。

四、 落实评价促学,引导正确反思

新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重视综合性学习评价,在这样的情况下,发挥评价促学作用,引导学生正确反思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体的教学效果。评价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落实,在体育教学和审美教育结合的情况下,教学的目标和所形成的学习成果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再延续过去的评价模式明显不合适。而在“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就需要积极变革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向展开反思。

(一)丰富评价方法,做好成果展示工作

相比过去,如今的教学关注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审美教育中,教师不仅需要提高学生发现和鉴赏美的能力,也需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充分激发学生创造美的动力至关重要。成果展示是给予学生动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成果展示,教师能有效提高学生对创造美的重视程度,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加积极。而相比过去的体育教学,在与美育融合的情况下,教师组织的实践活动趋于多样化。应对这种情况,教师也需要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在方式上有效落实“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

例如,在“原地推铅球”这样更加重视力量的体育运动中,教师就可以开展比赛作为评价学习成果的方法,其中,美主要体现在正确的动作和有力量的身体上。在“花样跳绳”这样更加重视技巧和节奏的运动中,教师则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表演活动,让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进行打分,选出优秀小组,其中的美主要表现在动作是否美观以及是否与所选音乐节奏契合等方面。通过结合具体运动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法,教师可有效提高学生对创造美的重视程度,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