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展混龄角色游戏的实践策略研究

作者: 吴秋芳

摘要:混龄角色游戏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能够为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提供相互学习和模仿的机会,从而实现个体差异的互补和社交技能的提升。文章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与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幼儿园混龄角色游戏的实施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以下建议:合理配置游戏材料,精心构建混龄角色游戏环境;实施精确的行为观察,适时介入混龄角色游戏;对活动效果进行定期评价,以持续改进和优化混龄角色游戏的实施。

关键词:幼儿园;混龄角色游戏;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8-0160-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通过游戏活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从而发展智力,实现社会性的初步发展。混龄角色游戏强调打破班级界限,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场所进行自主游戏活动。这样的游戏方式为幼儿提供了更宽松的环境,更便于幼儿直接的交流,增进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的感情,学习到更多的社会交往技能。因此,幼儿园应抓住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契机,探索混龄角色游戏的实践策略,尝试将全园幼儿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类似兄弟姐妹的小社会群体,打破班级界限,让幼儿有更多机会参加不同群体的活动,让幼儿在宽松的游戏氛围中积极交往、自主游戏、快乐学习。

一、 合理投放材料,构建混龄角色游戏环境

良好的游戏环境有利于混龄儿童之间的主动交往,有利于他们迅速适应不同的角色,也便于他们在角色扮演中展开自由探索、表达和社交。基于此,幼儿园应加强游戏环境的构建,根据游戏主题配备相应的道具和材料,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确保每一个年龄的幼儿都能够参与到角色游戏之中。

(一)规划空间环境,营造角色游戏氛围

合理规划空间环境,能够营造出理想混龄角色游戏氛围,并增强游戏的真实感和沉浸感,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目前,在一些幼儿园中,每个班级被设计成一个多功能区域,例如,大班的美术创意室、编织屋、科学小天地,中班的创意积木空间、表演小舞台,小班的绘本角、积木世界等。这种分年龄的空间设计限制了幼儿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针对此,幼儿园可以结合实际条件,考虑所有年龄段儿童的兴趣、能力、经验和成长需求,并利用公共空间创设混龄区域活动环境,打造主题鲜明、环境适宜的混龄角色游戏空间。例如,为支持混龄角色游戏的有效开展,我园充分尊重不同年龄幼儿兴趣与经验,深入挖掘园区内外的教育资源,并通过与幼儿的交流合作共同构建了以“社区文化”为核心的混龄角色游戏场——蜗牛小镇。在游戏空间设计初期,主要通过教师观察、师幼对话、家园沟通、社会调查等形式,发掘幼儿身边的资源,引导幼儿自主选择符合兴趣需求且具有特色挑战的游戏主题。同时,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游戏,从而生成了几大游戏主题,即蜗牛旅行团、蜗牛影院、蜗牛手作坊、蜗牛棋院、蜗牛小茶馆、蜗牛香囊铺、蜗牛沙拉店、蜗牛萌宠馆、蜗牛甜品屋、蜗牛点心铺、蜗牛休闲吧、蜗牛照相馆、草坪音乐会,让蜗牛小镇展现出现代生活与传统文化融合后的新活力。其中在户外游戏区的打造中,教师充分利用户外场地优势,因地制宜,对足球场、道路等空间进行划分,搭建独具特色的“店铺”,打造出蜗牛小镇的生活空间,为不同年龄段幼儿进行角色扮演提供有效支持。

(二)投放多层次材料,满足混龄游戏需求

混龄教育最突出的优势就在于冲破了年龄界限,扩大了幼儿的接触面,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年龄幼儿相互交往,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混龄教育可以使不同年龄幼儿在交互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种良好关系。这对幼儿的社会化、良好的个性与品德的形成、合作意识的培养及交往能力的发展等都产生重要影响。在混龄角色游戏实践中,投放材料是构建丰富游戏环境、吸引不同年龄幼儿参与的重要举措。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应根据混龄角色游戏的主题意义,选择相应的不同类型材料,以确保高结构形象性材料与低结构材料的数量符合要求。同时,明确投放目的,以充分发挥材料的育人价值。

例如,在上述蜗牛照相馆的混龄角色游戏中,教师在“拍摄区”投放了各种服装、道具、装饰物若干、小音箱一套、照相机一个。投放这些材料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小班幼儿在哥哥姐姐的带领下,大胆选择喜欢的拍摄道具展示自己,且愿意与哥哥姐姐共同游戏并大胆表演;引导中班幼儿根据自己想要拍摄的风格选择喜欢的拍照道具协助拍照,能够选择合适的角色身份,如摄影师或灯光师等,以便顺利加入游戏;引导大班幼儿选择合适的道具,自主根据顾客要求搭设拍摄场景,引导顾客根据拍摄场景摆动作或表情进行拍摄。此外,教师还在“收银台”投放了蜗牛币、收钱箱、照片箱等材料,旨在幼儿了解交易规则,发展社会性。其中,对小班幼儿,旨在引导他们知道钱币的用处,能够在收银员的引导下知道下一次游戏时来选取自己照片;对中班幼儿,旨在引导他们能够根据商品价格表对应所拍摄的照片付款,能够以收银员角色根据拍摄照片价格进行简单的交易,能够根据取片时间及标志取得相应的照片;对大班幼儿,旨在引导他们以收银员身份加入游戏,大胆向顾客介绍拍照风格及价格,能与顾客礼貌交流并能够进行10以内的简单加减运算,能够知道日期写法并用简单的符号记录取片人及取片时间。在这一案例中,教师根据角色扮演需要投放了多种类型的材料,并明确了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引导和培养目标。这样不仅丰富了游戏环境内容,更为幼儿参与混龄角色扮演提供了有效支持。

(三)明确规则,强化环境的引导作用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通过观察幼儿园混龄角色游戏可以发现,在没有规则约束的情况下,部分幼儿无法充分利用游戏材料、难以有效开展游戏活动,甚至会出现冲突和矛盾。因此,明确规则是构建游戏环境、保证游戏顺利进行的必然选择。在实际操作中,教师首先要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认知和行为特点,以有效地引导幼儿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学习和成长。其次,要合理利用图片、符号等标识强化环境的提示功能,形成一定的规则规范,以营造无声的引导语言环境。由于各个年龄段幼儿在不同的区域活动,教师很难跟进所有的幼儿,所以,在环境中提供部分活动路线导引图、注意事项标识、操作步骤示范图示等无声的环境语言,并在活动之前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这些图片和符号的含义,掌握基本的活动步骤和要求,有助于混龄区域活动顺利开展。例如,在上述蜗牛照相馆的“拍摄区”,教师利用图示对一些装饰材料的使用进行提示、提供拍摄布景的范例,同时也利用绘图等方式展示谦让、互助、团结等美好品质,引导幼儿之间有效互动、减少冲突。最后,强化规则的引导作用。教师可以采用观察记录和反馈机制,记录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表现。如以幼儿能够接受的方式讲解渗透规则,增强幼儿规则意识;对遵守规则的幼儿给予积极的肯定;支持幼儿在混龄游戏中自主构建规则;等等。这样可以保证混龄角色游戏的环境有序开展,也能让幼儿的游戏体验更加丰富和有益。

二、 实施精准观察,适时介入混龄角色游戏

在幼儿园混龄角色游戏中,教师的引导与支持是确保游戏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教育效果的关键。在游戏推进过程中,一方面,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自主权,促使他们主动游戏,并观察记录游戏行为,了解不同年龄幼儿的游戏水平;另一方面,则应适时介入,支持游戏推进,促进他们在混龄角色游戏中实现真正发展。

(一)细心观察幼儿状态,做好行为分析

在幼儿园混龄角色游戏的实践中,教师要通过细致的观察,捕捉幼儿在游戏中的互动模式、语言表达、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交技能的发展情况,并形成记录,进而为不同年龄的幼儿提供更加适宜的游戏挑战和支持。

例如,我园在构建了“蜗牛小镇”游戏场景后,中大班的幼儿很快融入不同的主题活动之中,并展现出了一定的自主游戏能力。在开放的环境下,小班幼儿也逐渐被吸引,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其中。面对混龄角色游戏的开展,教师重点对小班幼儿进行了观察和分析。

通过观察发现:某日,小班的W和Y带着好奇第一次走进了蜗牛沙拉店。因为不熟悉,他们进店后有些不知所措,并没有与当时正在进行游戏的大班幼儿进行语言上的交流,大班幼儿也自顾自地游戏,没有对这些不熟悉的小班幼儿进行热情的招待,也没有表达出共同游戏的意愿。在观察中可以看出W和Y对游戏持观望态度,他们想参与进来,但是却不知道怎样做。这时,有一名大班幼儿正在扮演“服务员”角色,他对W和Y进行询问,你想吃沙拉吗?就这样W和Y逐渐融入了角色游戏。在观察了大班幼儿的言语、动作后,W和Y对游戏中的点菜、付钱等行为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具体分析后发现:W较为害羞,在游戏中的观望态度比较明显,需要他人的推动才能进入游戏情境,在游戏中与他人的语言交流较少;Y对自己的角色不太明确,但混龄游戏让他有了更多与大孩子接触的机会,同时也从同伴身上自然习得一些游戏经验。游戏中,Y能够用简短的话语与别人交流,能很快进入游戏角色。在观察分析的基础上,教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行为有了更加准确的了解,并围绕“如何才能让混龄游戏顺利开展”这一问题进行重点研究,进而为更好地组织、介入混龄角色游戏奠定了基础。

(二)通过多种方式,有效介入幼儿游戏

在幼儿园混龄角色游戏的实践中,通过多种方式介入,教师可以促进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在游戏中的互动与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介入游戏:第一,语言介入。对小班幼儿,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其在游戏中的情绪体验,并在语言交流中使用简短、具体的鼓励性语言,邀请小班幼儿参与同伴的游戏,同时,关注同伴的角色语言和行为表达。对中大班幼儿,则应适当退后,以留白式语言引导幼儿深入思考角色游戏中的问题,尝试采用不同的语言和行动方式推动游戏的进展。无论哪个年龄段,教师都应尽量使用正面积极的词语表达以示鼓励,并客观具体地指出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的问题,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游戏之中,并与他人进行有效互动。第二,行为介入。对小班幼儿,教师应多以陪伴者和共玩者的身份参与游戏,给予幼儿游戏中的经验引导,并适时扮演“弱势”角色以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寻求幼儿的帮助;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则更多地扮演旁观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当幼儿出现安全性问题、角色偏离、角色游戏长期处于同一水平模式或有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综合运用平行式介入、垂直式介入和交叉式介入的方式,引导幼儿进入下一阶段的角色游戏,并借助观察再次审视幼儿角色游戏的水平。第三,环境支持。在观察游戏的基础上,教师应不断调整材料的投放、空间的规划等,便于不同年龄的幼儿更加顺利地参与到角色游戏之中。同时,搭建同伴间互动合作的平台,创造不同年龄段幼儿共同商讨游戏设置的机会,并适时引导,让幼儿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建立内在的角色游戏规则,以确保游戏的顺利开展。

三、 评价活动成效,持续优化混龄角色游戏

评价和改进是幼儿园混龄角色游戏持续开展的重要步骤。在游戏实践中,教师应根据相关要求定期评价,整合不同年龄幼儿在游戏中的体验、参与度以及反馈评价等信息,以了解混龄角色游戏设计与实施的成效,进而针对不足做出改进,优化游戏质量,更好地发挥混龄角色游戏对幼儿成长的积极作用。

(一)多元评价,形成有效反馈

在幼儿园混龄角色游戏的实践中,多元评价是确保活动成效和持续优化的必要环节。通过收集和分析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数据,教师可以更准确地了解每个人的参与度、社交技能、认知发展和情感表达等情况,同时优化评价内容、创新评价方法。此外,也可以帮助教师识别和设计能够促进儿童在社会互动中学习和成长的游戏活动,为每个年龄段的幼儿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指导,最终实现混龄角色游戏的教育目标。

例如,在蜗牛小镇的混龄角色游戏场景中,教师们构建了可视化角色游戏评价机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过照片、视频、图画、文字、图表、符号等各种形式,将游戏评价进行可视化的呈现。这种评价方式不仅直观,而且能够更好地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评价结果。同时,结合游戏情境,将不同的评价主体和评价内容融入游戏实施过程中。如通过“工作日志”这一环节,幼儿可以进行白描式自我评价,回顾和反思自己在游戏中的表现,培养自我评价和自我反思的能力;在“合伙人圆桌会”环节中,教师与幼儿们进行互动式评价,通过讨论和交流,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评价标准,提高他们的参与感和认同感;在“点赞小屋”环节开展同伴互动式评价,幼儿可以通过互相点赞和鼓励,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合作精神。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教师不仅能够全面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还能够更好地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提升和成长。同时,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也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发展社交技能和情感认知能力。

(二)多方改进,提升游戏质量

混龄角色游戏的设计与实施是一个持续推进的过程。通过收集和分析游戏过程中的信息,教师可以了解不同年龄段儿童在游戏中的参与度、互动频率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情况。基于这些信息,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游戏材料和规则,持续改进游戏设计方案,以确保每个年龄幼儿在游戏中找到适合自己的角色,从而提升整体的游戏体验。例如,在蜗牛小镇混龄角色游戏中,幼儿以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与环境、材料和人互动,实现了综合发展。通过多元评价,教师既认识到了不同年龄幼儿在混龄角色游戏中的成长情况,同时也发现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如部分游戏的材料投放不合理,难以对幼儿形成有效吸引;教师的介入不及时,部分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长期处于观望状态等等。对此,教师可通过教研持续讨论,进一步了解幼儿对游戏的需求,并对游戏方案做出针对性调整,以促进游戏效果的提升。

四、 结论

总之,幼儿园有效开展混龄角色游戏,能够促进幼儿的社会发展、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以及加强彼此之间的有效交往,促使其逐步接纳新角色,实现综合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教育工作者还应持续进行教研,重点围绕混龄角色游戏的支持策略进行研究,从引导、介入、指导、干预等角度探索游戏支持方式,以便于设计出更利于混龄角色的游戏主题、营造出更利于探索的游戏环境,从而真正提升不同年龄段幼儿的游戏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毓萱.户外混龄游戏影响幼儿同伴交往能力因素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4,40(6):84-92.

[2]高璐.幼儿园角色游戏的视野突破及其实践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24(6):87-90.

[3]吴海燕.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混龄自主游戏的研究[J].亚太教育,2023(3):93-9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