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与变质岩岩石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作者: 王忠伟 付敬浩 朱贝 王浩铮 周翊

岩浆岩与变质岩岩石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0

摘  要:课程思政是实现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如何在专业知识中有机融合思政元素,实现全方位育人的教学目标,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该文以西南石油大学岩浆岩与变质岩岩石学课程为例,聚焦课程育人要求与目标,从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思政元素挖掘和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策略方面介绍该课程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地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教学实践;岩浆岩;变质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5)10-0178-05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realize the goal of "Three-whole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How to integr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geoscience courses, achieve the purpose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are the key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e course of Petrology of Magmatic and Metamorphic Rock in the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we focused on the requirements and objectives of education and introduced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xracting of political elements, and the practical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se results would provide som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n geoscience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engineering.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practice; magmatic rock; metamorphic rock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课程思政是以专业课的逻辑框架为依托,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达到潜移默化的育人效果,是实现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2]。

在此背景下,本文以西南石油大学岩浆岩与变质岩岩石学课程为例,详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结合课程中思政元素挖掘,尝试提出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策略,以期为新工科背景下地质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一  岩浆岩与变质岩岩石学课程介绍

岩浆岩与变质岩岩石学是新工科背景下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修订培养方案后面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后续学习沉积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学等课程的理论基础。课程包含理论和实验两大板块,合计60学时,主要内容涵盖岩浆作用与变质作用的概念、类型及特征,岩浆岩与变质岩的化学成分、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分类命名,岩浆岩的产状与相,岩浆岩组合与构造背景,变质带、变质相及变质相系及各类岩浆岩与变质岩特征等。通过理论讲解与实验观察,使学生掌握系统鉴定岩浆岩和变质岩及综合分析岩石成因的方法,并深入了解其在科研、生产中的应用,包括岩浆岩与变质岩组合在地球形成和演化、板块活动过程恢复中的作用,岩浆岩与变质岩如何影响成藏与成矿,如何指导资源勘探开发与利用等,达到能分析科研与生产实际中所涉及到的相关复杂地质体特征的能力。

二  岩浆岩与变质岩岩石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  课程学情分析

本课程的授课对象主要为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大二的学生,学生前期通过普通地质学、结晶学与矿物学,晶体光学及地质学认识实习等基础、专业核心理论课及实践课的学习,对专业基础知识有了较好的巩固,具有相对扎实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开展岩浆岩与变质岩岩石学课程学习有利于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但是,该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半数为实验课,实验课程中偏光显微镜的使用及造岩矿物的鉴定操作性强,学生易产生畏难情绪。

另外,学生年龄分布以“00后”为主,前人对该大学生群体调研发现,新时代大学生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化,理想信念往往趋于现实化与功利化,眼高手低现象比较普遍的特点。在学习上,“00后”大学生表现出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勇敢自信,但个人意识强烈、自尊心较强、团队协作能力较弱,对网络依赖程度高等特点[3]。

(二)  课程思政建设必要性论述

西南石油大学地球科学经60余年建设发展,已形成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及石油与天然气地质等特色的学科方向。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作为本校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兼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包括院士、企业高管、科技精英和技术骨干等优秀人才,已成为我国油气地质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等方面的重要基地。近年来,由于地质工作环境复杂,条件艰苦,父母不愿意让独生子女受苦,加之互联网时代负面信息被放大,使得部分地质专业学生萌生转专业的想法,即使未转专业的学生学习热情也不高,未来也不愿意从事地质勘探方面的工作。目前,该现象越发普遍,这对我国地质专业人才培养及地质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那么,如何建立学生专业自信,传承和发扬“三光荣”“四特别”地质精神,坚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信念,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卓越地学人才,是地矿油高校地学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问题。

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我国各高校专业都开设了系统的思政类课程,但理工科专业学生对该类课程重视程度不高,深入理解难度大,使得思政教育成效欠佳。专业课程是育人的重要载体,将思政元素深度融合到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树人功能,实现“三全育人”战略目标。为解决好专业教育与思想教育“两张皮”问题,各地矿油高校在地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取得了良好效果[4-7],但目前思政元素挖掘尚不充分,与专业课程的亲和力还有待提升,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仍不系统。本文以岩浆岩与变质岩岩石学为例,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挖掘亲和力强及相关性高的思政元素,适时融入教学环节,以期达到育人、树人的教学目标。

三  岩浆岩与变质岩岩石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

思政元素是指能滋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德育元素或正能量[8],其挖掘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尽管不同类型课程的思政元素类型和特质不尽相同,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归纳为思政、科学和文化素养三大类和若干小类[8-9]。岩浆岩与变质岩岩石学课程中思政元素丰富多样,本文立足学科专业特点,结合课程知识内容体系,从国家重大战略工程、重大科研成果、典型地质学家事迹、国家能源安全及防灾减灾救灾等方面挖掘科学与文化素养方面的思政元素,并将其精雕细刻、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一)  国家重大战略工程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我国推动一系列重大工程建设,其中涉及岩浆岩与变质岩的部分可作为典型思政案例融入课程教学中。在讲解岩浆岩产状内容时,以长江三峡大坝为例,介绍大坝选址与花岗岩岩基(黄陵花岗岩)的关系及修建历程,强调地球科学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专业自信。玄武岩是月球表面分布最广泛的火山岩,在讲解玄武岩知识体系时,引入嫦娥探月工程案例,分享李献华院士团队月壤研究的“中国速度”及地质学家兼中国“嫦娥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院士事迹,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讲解变质带知识点时,引入具有全球地学意义的大别-苏鲁超高压变质带东部实施的亚洲第一口科学深钻(进尺5 158 m),其使我国超高压变质带和地幔物质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上天不易,入地更难,地球科学前景广阔,通过国家重大战略工程拓展学生视野,树立专业报国的理想信念。

(二)  重大科研成果

近年来,我国地球科学研究飞速发展,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中不乏与岩浆岩和变质岩相关的重大科研成果。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最厚、最新及体积最大的高原,是世界公认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引得无数学者为其折腰。在讲解超高压/超高压造山变质岩、蛇绿岩套及岩浆岩组合与构造背景时可以引入中国地质学家在发现、求证青藏高原6条缝合带、多洋盆-多俯冲-多碰撞-多造山的大陆动力学过程研究方面的重大科研成果,既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无形中也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兴趣,同时也可以挖掘一些学术界的负面现象。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及学术造假现象频发,为追求科研成果铤而走险,对科学缺乏敬畏之心。在讲解岩浆岩化学成分时可以引入篡改、造假实验数据的负面案例,引导学生恪守学术道德的信念,心存对学术的敬畏之心。

(三)  典型地质学家事迹

在岩石学学科发展的历程中,我国涌现了一大批优秀人物,他们的生平事迹感动了一代代后人。例如,在讲解岩浆岩柱状节理构造知识点时,穿插我国地质学先驱赵亚曾先生与峨眉山玄武岩的事迹和突出贡献,其是我国首位以身殉职的地质学家,但他发现命名的峨眉山大火成岩省被国际学术界广泛认可,引导学生体会老一辈艰难开拓历程,感悟其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讲解超基性岩知识体系时,引入中国岩石学学科主要奠基人——池际尚先生,她放弃海外优越条件,毅然回国,为祖国的地球科学科学事业无私奉献了一生,培育了大批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通过对典型人物事迹的讲解,既提升了学生听课兴趣,也弘扬了科学家精神,汲取榜样力量,激励学生奋发图强,塑造学生家国情怀。

(四)  国家能源安全

我国能源安全保障面临严峻挑战,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胜利油田考察时指出“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这是对历史的深刻总结。西南石油大学是一所石油天然气学科优势突出和特色鲜明的高等学校,学生固化的认为石油产于沉积岩中,只要学好沉积岩就好了,对岩浆岩和变质岩不够重视,甚至出现厌学现象。在讲解绪论(岩石学研究意义)和火山碎屑岩时,介绍国内外火山岩和变质岩油气藏这类特殊的油气藏类型,我国目前已在松辽盆地、渤海湾盆地、准格尔盆地及四川盆地等10余个盆地建立一定储量和产量的火山岩和变质岩型油气田,这对我国油气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火山岩和变质岩油气藏介绍,树立学生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