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的关系:学校组织文化的调节作用

作者: 杨妍 周晶

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的关系:学校组织文化的调节作用0

摘 要 以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为例,采用相关量表研究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考察学校组织文化在两者间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教师职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文化的参与性、一致性、适应性和使命感四个维度对教师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起调节作用。应用型本科高校可通过加强四个维度的组织文化建设来促进教师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构建以广泛参与和共享决策为特征的参与性文化,增强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参与感和发言权;构建以统一目标和协作精神为特征的一致性文化,增强教师之间的信任与合作;构建以动态适应和持续学习为特征的适应性文化,增强教师的适应能力和创新意识;构建以明确愿景和目标导向为特征的使命文化,提升教师的职业归属感和责任感。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教师专业发展;职业认同;学校组织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5)11-0074-07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工程。202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加注重与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的对接,强调教师在技术应用和教学创新中的双重角色。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目标强调实践性与应用性,教师需要承担大量实践教学任务,而高强度的实践教学投入往往削弱了其在科研方面的产出。同时,由于应用型本科高校科研资源相对有限,平台和经费支持不足,教师在高水平学术研究中的竞争力较弱。在教学与科研双重压力下,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其专业发展水平。在这一背景下,探讨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尤为重要。

一、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厘清概念内涵与做好关系建构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有助于研究者理解关系变量及研究假设的内在逻辑。

(一)教师职业认同、专业发展与学校组织文化的内涵

教师职业认同的概念内涵需要基于认同和职业认同概念内涵得出。认同被视为一种主观的、持续的自我认可过程[1]。职业认同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成熟的,它将个体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目标相结合[2]。近年来,教师职业认同作为独立研究领域逐渐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尽管对其概念的界定尚未达成共识,但本质上,它与教师职业身份特征的研究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将教师职业认同界定为教师在职业生涯中逐步形成的对自身职业角色和职业价值的认识与感知。教师职业认同是一个复杂且动态的过程,涉及教师对自身、他人及环境的认知,受个体经验、专业知识积累及社会化背景等多重因素的影响。高水平的职业认同能够促使教师不断追求专业进步,从而提高其教学与科研的质量和效益。

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初的教育改革运动,最初隐含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研究中,后来逐渐发展为独立的研究领域。从相关文献研究可以看出,教师专业发展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持续学习、反思与改进等特征,教师通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学行动,体现出专业实践的核心价值[3]。本研究将教师专业发展定义为“教师通过持续学习,满足高水平的教学与育人要求,达成学校教育目标,并符合社会对教师专业水平的期望”。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涵盖教学、科研和组织等方面,还强调个体的才能、智慧、经验和态度的持续提升[4]。

学校组织文化首先表现为一种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组织成员在应对内外部挑战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的[5],具体指在成员互动过程中形成的共享认知和行为规范[6],由共同的规范、价值观、信仰和观点构成,直接影响成员行为与决策[7][8]。从学校职能和特征出发,本研究将学校组织文化定义为:教职员工在应对内外部挑战及长期交流和互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和信念的共识。学校组织文化能够引导教职员工的思想、态度与行为,不同的学校组织文化通过塑造不同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及管理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师的职业认同和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二)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个体职业认同与组织文化因素

1.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职业认同因素

职业认同被视为驱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密切相关,并受多种外部和个体因素的影响[9],其中个体因素主要指性别、年龄、学历、职务。然而,对于这些背景变量的具体影响,研究结果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于职业认同的复杂性及多重因素的交互作用所致。尽管如此,内在动力和自我效能感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认可。熊英等研究发现,职业定位和自我效能感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10]。王义宁进一步指出,自我评价作为一种内在机制,不仅影响教师对专业能力的认知,还决定了他们的发展方向[11]。

基于以上文献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H1: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职业认同对其专业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

2.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文化因素

在组织层面,学校的组织文化、管理模式和领导力被视为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卢乃桂与钟亚妮通过对西方国家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比较,指出教育政策环境对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2]。马焕灵指出,校长的领导力通过物质支持和精神激励增强教师的职业动力,从而促进其专业发展[13]。王本富的研究表明,学习型学校组织文化能够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4]。巩华锋在对职业本科高校教师的质性研究中发现,规则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不佳、在职研修不足及机制运行不畅是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障碍[15]。

总体而言,学校组织文化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所获得的支持和激励的程度。探讨学校组织文化在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间的作用机制,对教师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价值。

(三)学校组织文化在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中的调节作用

近年来,学校组织文化作为调节变量的研究逐渐受到关注。研究发现,学校组织文化通过多种途径影响学校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创新能力。徐志勇等人指出,学校文化认同和人本导向的组织氛围能显著提升教师的满意度和学校效能[16]。樊耘等人则发现,组织文化在权力需求、组织承诺和角色外行为间的调节作用具有多样性[17]。此外,张丽文等人提出,教师专业发展逐渐由个体成长转向学校整体素质提升,要求学校组织文化通过结构扁平化和增加教师参与决策机会来适应新时代需求[18]。

综上所述,学校组织文化通过影响教师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和管理方式,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学校组织文化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得到的支持和激励程度。因此,探讨学校组织文化在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间的调节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提出假设H2: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组织文化在教师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之间具有调节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选取吉林省8所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810份,回收有效问卷756份,有效率为93.3%。其中,女教师有485人(64.2%),男教师有271人(35.8%)。从年龄看,26~35岁有179人(23.7%),36~45岁有370人(48.9%),46~55岁有166人(22.0%),56岁及以上有41人(5.4%)。从学历看,博士有186人(24.6%),硕士有486人(64.3%),本科有81人(10.7%),专科及以下有3人(0.4%)。从教龄看,0~5年有178人(23.5%),6~10年有86人(11.4%),11~20年有319人(42.2%),21~30年有116人(15.3%),30年以上的有57人(7.5%)。从职称级别看,正高级有98人(13.0%),副高级有271人(35.8%),中级有273人(36.1%),初级有114人(15.1%)。

(二)研究工具

1.教师职业认同量表

该量表主要参考国内学者李笑樱和闫寒冰所编制的《教师职业认同感的量表》,Crobach’α系数达到0.947,共三个维度15题,其中职业价值观5题,职业归属感5题,职业效能感5题;本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形式,从“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分别赋分1~5,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教师职业认同水平越高[19]。

三个维度中,职业价值观是指教师对教师职业的一种信念和观点;职业归属感是指教师意识到自己属于教师群体,同时对学校产生的认同感;职业效能感是指教师对自己能否胜任教师职业任务所具有的信念。

2.学校组织文化量表

该量表主要参考国内学者王国顺、张仕璟和邵留国所编制的《企业文化测量量表》,Crobach’α系数为0.929,共四个维度39题,其中参与性8题,一致性11题,适应性14题,使命6题;本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形式,从“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分别赋分1~5,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教师对学校组织文化知觉水平越高[20]。

该量表中参与性是指员工的能力、参与决策和成员的责任感;适应性是指组织对外部环境反应的适应能力;一致性是指组织内成员在核心价值观、是非评判标准、处理问题方式方法上达到高度一致;使命是指组织具有长远清晰的方向和发展目标,组织成员能够朝着既定的目标努力。

3.教师专业发展量表

该量表主要参考国内学者徐雄伟所编制的《教师专业发展量表》,Crobach’α系数0.7以上,共两个维度共12题,其中科研投入5题,教学投入7题;本量表采用李克特五点量表形式,从“完全不赞同”到“完全赞同”,分别赋分1~5,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越高[21]。该量表中,科研投入是指教师主动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的行为表现;教学投入是指教师充实专业知识和技能、落实专业自主的付出。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强调实践技能和产学研实践活动等,因此问卷设计时对实践方面给予了重点关注。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2.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并运用SPSS宏程序PROCESS 3.5分析学校组织文化的调节作用。

三、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在本研究中,通过严格的程序控制、多样的数据来源及明确的问卷施测过程,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来检测共同方法偏差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有10个,首因子解释率为38.72%,低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本研究数据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研究结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为了进一步验证数据的可靠性和描述变量间的关系,本研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

(二)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见,756名教师的职业认同均分为4.454,说明教师普遍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组织文化均分为4.049,反映出教师对学校组织文化的感知水平也较高;专业发展的均分为3.948,表明教师专业发展处于中上等水平。这些数据反映了研究对象对职业环境是有较高的认同感,符合研究背景中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面临的职业环境特征。

(三)相关分析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的职业认同、专业发展和组织文化之间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52、0.410和0.359,均处于较强的相关水平(0.3~0.5之间)。这意味着,教师职业认同感越高,对组织文化的感知越积极,其专业发展水平也就越好。具体来说,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和组织文化感知会增强教师的工作动力和对职业发展的投入。此外,性别、年龄、学历、职称级别、教龄等背景变量也与主要研究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在随后的回归分析中被纳入控制变量,见表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