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实务家教师培养体系建设探析
作者: 李蒙之 徐涵
摘要:为响应《人工智能战略2019》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高素质、多元化的专业师资队伍,满足社会人再教育的需求,适应高等教育管理模式的转变,日本文部科学省于2019年开启了可持续产学联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通过开发实务家教师培训项目、建立实务家教师认证和更新制度、委托中介机构提供雇佣供需对接匹配服务、建立制度化的职教师资质量提升激励与保障机制等举措,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关键词:日本;实务家教师;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5)04-0088-09
日本经济长期停滞不前、劳动生产率在G7国家中最低,人力资源开发改革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人们对实务家教师的期望空前高涨。然而,兼具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实务家教师人数严重不足,从企业特聘的兼职实务家教师也存在和学校方面时间难以协调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文部科学省提出《面向2040年的高等教育总体设计》(2040年に向けた高等教育のグランドデザイン),实施实务家教师培养计划。[1]此外,在2022年,日本还创设了骨干教师制度,旨在提高大学教师的流动性,使各类型的教师能够参与多个学部的课程设置和先进教育项目的开发[2],并期待通过此举促进从企业引进实务家教师。拥有丰富实务经验的实务家教师,作为职业教育的核心力量,能够兼顾“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两方面的教学任务,日本对实务家教师的培养定位与我国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目标定位类似。文章分析日本实务家教师培养方式,以期为我国“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借鉴。
一、实务家教师的发展动因与历程
(一)发展动因
实务家教师的培养是育人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政府历来重视对人才开发的投资,而职业教育领域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专业的师资队伍。2018年,日本内阁在《育人革命基本构想》(人づくり革命基本構想)中提出了开发和实施实务家教师养成项目,把项目的结业者作为实务家教师后备军,并构建起可向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直接推荐人才的机制。[3]同年,文部科学省正式出台可持续产学联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项目。该项目为了实现企业和产业界的开放式创新,进一步深化产学合作,企业方向学校输送实务家教师并改善实务家教师的待遇,学校方则提供实务家教师培养项目,实现实务家教师的提质增量。[4]实务家教师的培养项目不仅能够改善师资短缺的现状,还能使学生获得将数学、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应用到本专业领域的基本技能,助力实现《人工智能战略2019》(AI戦略2019)的人才培养目标[5]。随着日本职业本科教育的制度化发展,实务家教师的战略地位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实务家教师的培养是形成高素质、多元化的专业师资队伍的内生要求。高等职业教育教师需要具有探究精神并在整个教学生涯中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技能。教学人员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学校组织的弹性,为新知识和技能的传播提供便利。雇用师范教育生等传统渠道以外的社会人才,能为教师群体注入新鲜的活力。为了形成一支高素质、多元化的专业师资队伍,学校方需要与不同专业和背景的人保持联系,并积极吸收这些人进入教师队伍。为此,实务家教师的培养满足了丰富教师队伍的需要,有利于学校组织的动态成长。
社会人再教育需求的扩大需要实务家教师。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知识更新换代的需求也愈发凸显,迫切需要发展继续教育。一方面,社会的复杂化、信息化、全球化导致产业界的矛盾日益激化,需要提高国际竞争力。而能够承担这一角色的专业人才却极度稀缺,因而对职业教育的期望也水涨船高。提高国际竞争力不仅需要高技能专业人才,还需要相关领域的专家,以及掌握跨学科专业知识的通才。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要满足这些要求,就必须引进具有实务知识的教育人才,即实务家教师。另一方面,社会人的学习需求变得多样,除了基础学科课程外,还需要实践技能的教育培训。因此,除了传统的学术知识型师资队伍外,还需要组建实务知识型师资队伍,对实务家教师的需求日益增加。
高等教育内部改革为实务家教师提供了活跃舞台。一是近年来高校的合并重组加速了教师队伍的新陈代谢。少子化引发的招生困难、对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追求、高校治理模式灵活性倾向等都迫使日本重新思考高等教育的统合治理。这就给予了实务家教师更多进入高校任教的机会。高校以合并重组为契机,更注重引进具有最新实践知识、能立即在学校事务的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有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实务家教师。二是实务家教师的引进加深了高等教育机构与社会的联系。高等学校除了传统的教学和研究任务之外,还承担着社会责任,而有着丰富社会经验的实务家教师正是联结校企的关键纽带。三是职业本科大学的创立规定必须配备实务家教师。随着职业本科大学数量的不断增长,实务家教师的需求也水涨船高,每年实务家教师作为新聘专职教师的人数在1 500至2 000人之间。实务家教师养成课程的开设更是为以后实务家教师队伍的壮大添砖加瓦,引发整个社会的共同关注。
(二)发展历程
1.萌芽发端(1985—2003)
日本现代意义上关于实务家教师的探讨可在1985年2月修订的《大学设置标准》(《大学設置基準》)中找到法律依据。该标准规定,在其研究领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并具有教育和研究能力的人将被认定为教员。这为从私营企业和社会其他领域招聘优秀人才担任大学讲师创造了可能。为了进一步发展大学的教育和研究,不仅需要从大学和研究机构,还需要向社会广泛寻求人才,活用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这一时期,“实务家教师”一词尚未使用,其定义和作用也不明确,但已能明晰实务家教师与研究型教师存在明显的定位差异。日本教育界对学术型师资以外人才的需求,彰显了高等教育的实践性发展倾向。有关实务家教师定位的讨论初见端倪。
2.制度始创(2003—2019)
实务家教师的普及与制度化经历了一段时间。实务家教师这一叫法在2003年专门职大学院制度创设时被正式使用。专门职大学院是以培养高度专业化专门人才为目标的研究生院,基于学校教育法,专门职大学院必须设定实务家教师岗位。具备教育指导能力、实务经验与实务能力是成为实务家教师的条件。2002年,中央教育委员会在关于专门职研究生院高级职业人才培养的报告中提出,必须在专职教师中配备相当数量的实务家教师。[6]在关于法学研究生院的报告中指出,在狭义上实务家教师是指在其专业领域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教师,约20%或以上的专职教师必须是实务家教师,且必须具有五年或五年以上的工作经验。[7]在2006年师范研究生院创设的报告中,谈到了实务家教师是指那些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拥有出色的教育实践能力,并根据其公开发表的实践研究成果,被公认在其专业领域具有高水平的教育指导能力的教师。[8]师范研究生院里的实务家教师占研究生院所需专职教师的40%以上为宜。因此,在2005年的中央教育委员会议中提到,为了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必须构建以在社会各个领域站在世界最前列的实务家教师为代表的教师队伍。[9]可以看出,日本政府一直对实务家教师抱有极高的期待,但在四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实务家教师的正式定义和发展定位一直没有确立。
3.定义再榷(2019年至今)
随着社会形势的变化,围绕实务家教师的讨论也发生了很大转变。随着2019年职业本科制度的创立,有关实务家教师的定位逐渐明晰。除了历来被硬性要求的实践经验和教育指导能力之外,一个显著的变化是其必备能力增加了研究能力一项。2010年,文部科学省在《专门职业研究生院的现状和今后的发展方向的报告书》(専門職大学院の現状と今後の在り方について)中指出,“一些大学对专职教师和实务家教师的解释和使用存在混乱,特别是在实务家教师占比多的专门职研究生院,是否能提供适切的理论教育这一点存疑”[10],并明确指出需要考虑实务家教师的定义。法学研究生院和师范研究生院都相继提出,“研究型教师和实务家教师所教授的科目和课时安排应该重新讨论”,“实务家教师不仅要具备与时俱进、丰富多彩的教学经验,还需要能使之理论化的基础素养,并考虑重新审视实务家教师占所需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11]诸如此类的探讨可以看出日本教育部门越发重视实务家教师对实践知识与理论知识的转化能力。于是在2016年,文部科学省发布了《关于以专门职大学院为核心的高度专业职业人才培养功能的充实与强化措施》(専門職大学院を中核とした高度専門職業人養成機能の充実·強化方策について),讨论对实务家教师进行资格认证和能力评估。[12]2018年,为提高实务家教师数量与质量,文部科学省提出了高质量实务家教师培养计划的设想。2019年,以实务家教师的资格有效期为议题,强调需要建立一套实务家教师专门的资格评价考核机制。[13]从上述政策文件可以看出,关于实务家教师的定义、与研究型教师的角色分担等一直是在职业本科制度确立前热议的话题。近年来,围绕实务家教师质量的提升也展开了诸多讨论,有关实务家教师的培养和实务能力的更新等方面已经成为新的研究课题。
二、高质量实务家教师培养内容框架建构
(一)开发实务家教师培养项目,根据核心能力设计课程
日本高度重视教师能力的开发,而教师研修作为一种重要途径,成为提升教师能力的核心手段。实务家教师能力开发(Faculty Development,简称“FD”)项目通过提供系统的研修培训,帮助有意成为实务家教师的人提升教学能力。首先,研修项目通过提升实务家教师的教育指导能力,帮助他们掌握基于课程大纲的教学技能。该项目面向社会群体,体现了培养主体的多样性。其次,尽管多数实务家教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往往缺乏教学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通过参与研修和自我启发等途径可培养实务家教师的教育指导能力。再次,时代变革对实务家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根据学位授予和课程编制政策编写教学大纲、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法、为线上教学准备教材等,这促使实务家教师积极参与能力开发项目。能力开发项目还促进了实务家教师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有助于教师共同体的形成。最后,此项目满足了实务家教师自我实现的需求,保障了教师在各自领域中持续职业发展的权利。
日本的实务家教师能力开发项目根据教师必须具备的三大核心能力设计课程。第一是实务能力,即与专职教师不同的核心能力。在成为实务家教师之前,教师需具备一定年限的专业实践经验,通常要求至少五年的相关领域工作经历。第二是教育指导能力,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将实务经验转化为易于理解的教学内容;二是结合专业知识与教学活动从全局角度把控课程。第三是研究能力,即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实践经验理论化的能力,构建与学术型知识不同的实践型知识体系,帮助教师根据实践经验生成新理论,改进旧理论。实务家教师的培训课程包括元理论、教育相关理论、教育技术实践、学生对策、学术研究和实务能力的更新等六大模块,充分体现了培养具备全面能力的教师所需的多维度教育框架。通过这六个模块的综合设计,实务家教师能够在知识、能力与实践之间找到平衡,从而更好地应对教育领域中的挑战,持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
(二)建立实务家教师认证和更新制度,推动实务能力持续更新
实务家教师资格认证制度解决了对实务家教师能力更新的担忧,使其能够定期回归社会,保持实务能力的先进性。实务家教师资格认证制度有一套完整的流程,见图1。首先需要接受考试资格审查,审查通过即可接受认证考试。审查具体要求包括:在大学、研究生院、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担任实务家教师3年以上;修完实务家教师能力开发项目后不超过5年,或预计要修完该项目者;修完与培养实务家教师相关的教育项目,并能从提供该项目的教育机构获得推荐者。满足以上任意一个条件者,即可接受实务家教师资格考试。
实务家教师资格考试由教学大纲、研究论文、模拟上课、笔试四部分组成,考核实务能力、教育指导能力和研究能力。修完实务家教师能力开发项目课程者可以免除笔试。在短期大学、专修学校、高等专门学校等高等教育机构有一年以上实务家教师任职经验者可以直接参加资格认证考试。通过考试的人员所获得的注册实务家教师资格有效期为5年,5年内达到要求的20分或以上即可延续资格。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需要不断更新的体系,可保证实务家教师所需要的三项能力不断保持和提高。合格者会被录入资格注册信息库,到期如果没有更新,给予一年的延缓期限,过期仍不更新者,则取消实务家教师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