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多样性作业设计初探
作者: 陈慧如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思想的推进和落实,对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作业设计提供了新的方向。在小学语文课堂的作业设计环节中,教师应基于核心素养实现作业的多样性设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并在作业中真实呈现学生的学习成果。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多样性作业设计的策略,以期方便教师和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和学习计划,为学生的高效学习以及教师的高效教学做好铺垫。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多样性;作业设计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多样性作业设计应秉承的原则
(一)趣味性的基本原则
小学生对日常生活和所学习到的相关内容充满了好奇心。猎奇是小学生的一个较为显著的心理特征。因此,语文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秉承趣味性的基本原则,设计充满趣味性的作业。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并端正态度,提升作业完成效果。
(二)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由于家庭生活环境、个人成长经历以及个人性格特征等诸多因素,导致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喜好和兴趣也有所差异。所以,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该秉承多样性的基本原则。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让学生能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作业,并在完成作业时有所交流,这样才会取得优质的成果。
(三)实践性的基本原则
秉承实践性原则设计小学语文课堂中的作业,会让学生形成自主完成作业的思维意识和习惯。实践型作业会为学生主动参与、思考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塑造基础。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应该综合运用实践性的原则,增强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探索意识和逻辑思维意识。优化教学资源,实践探索语文课堂中学习到的知识,最终形成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延展性的基本原则
秉承延伸拓展原则是要求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让学生更好地延伸拓展所学知识。这样,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做到知识的积累。有效地完成知识积累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学生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感悟更深,探索更深。设计拓展延伸类的作业,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的知识内容,并保持足够的热情和主动探索的意识。拓展延伸作业实际上是学生对知识进一步拓展延伸的有效体现。
二、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现实情况
(一)作业设计脱离生活实际
为有效帮助学生巩固知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深印象,教师的作业设计一般以教材为中心展开。例如,让学生完成汉字的记忆、词语的书写、课文内容的背诵等。这脱离了实际生活设计作业,作业类型乏味枯燥,形式单一。语文作业设计与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和熟悉的环境相脱离,学生难以感受语文知识学习的实用性。
(二)缺乏交流互动的作业设计
语文作业缺乏讨论互动。学生之间并没有就完成作业时遇到的问题,以及在完成作业时的所感所想、自己通过作业完成带来的改变进行讨论。另外,也没有针对作业内容或者是针对所学习到的知识以及教师布置的作业进行合作性的讨论互动探究。因此,影响了作业完成效果,也影响了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状态,导致学生缺乏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作业类型缺乏拓展延伸
在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并没有做到知识的拓展延伸。学生的知识学习仅停留在课堂、书本、教师的知识讲解上,这不利于学生多角度地完成语文知识的学习。缺乏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和眼界不够开阔,也必然会影响学生后续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的提升。
(四)未设计观察鉴赏类作业
教师没有设计观察鉴赏类的作业,并没有让学生基于对周围生活和环境的观察以及文字的鉴赏完成多样性的作业,致使学生在作业完成时取得的成果不够理想,学生也没有形成观察鉴赏思维,没能锻炼到观察鉴赏的相关能力。
三、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多样性作业设计的有效策略
(一)设计生活探索类作业,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
语文知识与生活之间会存在较为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为了落实核心素养,以及保证学生在完成作业时的热情和动力,可以基于生活设计探索类作业。通过设计生活探索类作业,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意识,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感受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例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后,教师可以基于传统节日让学生在生活中完成探索类型的作业。生活探索类作业对传统乏味的书写型作业进行了变革,学生会更加感兴趣。学生对于中华传统文化也会形成新的认知,也会感知文化生命力,形成文化自信意识。
(二)设计交流互动类作业,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形成语言运用能力,在实践活动中做好语言积累,并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运用语言完成交流。所以,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可以以交流互动为主,让学生在交流互动中大胆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通过语言的运用在潜移默化中深化情感,掌握所学习到的知识内容。例如,在教学《慈母情深》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的作业,引导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中自己所体会到的母爱,自己与母亲之间所发生的感人故事或趣味故事,等等。设定情境会在真正意义上实现语言的运用和积累,也会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最终实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设计拓展延伸类作业,促进学生的思维意识发展
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内容需要通过不断地拓展延伸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眼界,让学生了解和积累更多语文知识,为学生后续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可以依托拓展延伸的形式,以活跃和优化学生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题西林壁》后,教师可以设计拓展延伸类的作业,引导学生寻找苏轼在不同阶段的古诗有哪些,归类划分苏轼在不同阶段的文笔特征是怎样的?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而且为学生语文学习思维意识的形成和语文学习思维能力的强化奠定基础。
(四)设计观察鉴赏类作业,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
核心素养要求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意识。因此,教师要在语文作业设计中,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并善于欣赏和探索文字的魅力,品味文字的特有优势和独特情趣。例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后,教师可以以“探索美,欣赏美”为中心设计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美景,并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记录。学生在完成该项作业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到课堂中将自己的作业与其他同学分享。借此,学生之间可以通过其他人的描述感受生活中的不同美景,也体会到不同的遣词造句,体现作业设计与核心素养融合的价值。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中,教师基于核心素养优化语文作业类型,会让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变得充满激情和动力。基于不同学生的实际所需设计各项作业,也能够减少学生以往在完成作业时的压力。多样性的作业设计以实际生活为中心展开,贯彻了核心素养,凸显了学生的主体位置,保证了作业设计的全面性。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语文多样性作业设计,不仅能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能力和水平,还能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和整体学习成效,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和知识巩固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汪静东.深挖“园地”价值统整课程资源——小学语文“语文园地”版块教学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5(01).
[2]后秀东.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现实困境及改进策略——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例[J].甘肃教育研究,2025(01).
[*本文系《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探究》(课题批准号:2023hzkt387)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