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
作者: 李嘉佩摘 要: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融合,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壁垒,使得学生能够在真实情境中学习,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其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跨学科融合使语文学习不再局限于课本,而是延伸到生活实践中,有效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
关键词:小学语文;劳动教育;跨学科
一、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六个学习任务群中,“跨学科学习”是整合内容最高,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高要求的。跨学科学习联系了语文学科与数学、综合实践、劳动等多学科,弥补了分科的不足,让学生能够对事物有更全面思考,促进了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从核心素养培养角度看,跨学科学习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其中,劳动教育中的实践操作使得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增强,语文学习则使得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得到提高。两者结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协调发展,体现了“三全育人”的要求。
部编版小学语文的十二册教材中,每一册都涉及大量的显性或隐性的劳动因素。在教学中融入这些劳动因素,可以引导学生形成尊重劳动者的劳动观念,形成独立自主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继承优良劳动传统,弘扬时代精神、革命精神和工匠精神。学生在劳动中观察、体验、思考,并用语言文字记录、描述、分享劳动过程和感受,有效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
二、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
(一)整合劳动资源,优化语文学科教学
教材具有特殊性,它是学生最常接触的书本,所以要充分发挥部编版语文教材增长智慧、塑造灵魂的作用。从新时代国家培育人才的要求出发,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编入了大量与劳动教育内容相关的课文。
部编版小学语文的十二册教材中,涉及劳动教育篇目的劳动主题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日常生活劳动,如一年级教材的《小书包》《文具的家》;第二类是生产劳动,如二年级教材的《葡萄沟》《千人糕》,四年级教材的《蝙蝠和雷达》《呼风唤雨的世纪》;第三类是服务性劳动,如六年级教材的《只有一个地球》《青山不老》《为人民服务》。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劳动主题,里面包含的劳动习惯、劳动精神都值得学生深入学习。所以,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劳动要素,整合劳动资源,让语文学科教学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起来,优化课堂教学。
在确定的教材内容和有限的教学课时中,为了更好地发挥语文学科素养和劳动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教学可以根据活动内容的复杂性进行灵活安排,设计长短线活动。长短线活动,即是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学习,可以是两三个课时的短活动,也可以是一两周的长活动。
如一年级下册第七单元《文具的家》通过贝贝和妈妈的对话,讲述了学生的文具要放在正确的地方的故事。此故事语言质朴,内容浅显易懂,但里面蕴含了第一学段学生要初步建立及时整理与收纳的劳动意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通过这篇文章明白及时整理的道理,更要养成及时整理的劳动习惯。上课时,激趣导入,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学校是否有弄丢学习用品?如果有,那是什么学习用品弄丢了,由此进入本篇文章的学习。在学习完要及时整理文具的道理后,借机引出其他的学习用品的家在哪里,例如语文书、课外书的家在语文袋子,红领巾和校卡的家在书包。学生学会迁移运用后,就可以立刻让学生观察自己的书包、抽屉和文具盒,找出不在它所属的家的文具,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指导把学习用品放进属于它们自己的家。学生在动手整理归纳文具的同时,初步培养他们管理自己学习用品的能力,在整理归纳中初步感知劳动的辛苦和乐趣。为了让学生及时整理和收纳的意识得到巩固加强,连续一周布置一项学生每天放学后整理书包及在家整理书包的实践活动。在班里设立检查小组长,检查本组成员这一周每天的书包整理情况,记录能够及时整理归纳的同学名单,最后评出“班级整理小能手”。在此过程中,对于未能合理整理文具的学生,其他同学也要提供帮助,帮助他们学会整理的技巧,养成及时整理归纳的好习惯。
长短线活动,让学生不仅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观察、请教等方式,思考、探究并分享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树立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初步培养个人生活自理能力。
(二)依托校内外劳动平台,拓展语文实践活动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传统的教学基本都在教室,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劳动教育的融合。因此,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要积极依托校内外的劳动平台,拓展语文实践活动,并通过亲身的实践,让学生感悟劳动的意义,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观察日记”的内容时,可以依托学校的小农田,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种植不同的蔬菜,并观察小农田不同蔬菜的成长变化,多角度多方面记录下植物的成长过程。学生不仅要记录,还要参与到蔬菜的成长中来,如给蔬菜浇水、施肥、拔草等。通过这些实际的劳动实践,学生体会到劳动的辛苦与不易,懂得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珍惜劳动成果的劳动品质。但语文学科融合劳动教育,最终还要回归到语文学科素养中来。所以,每个小组成员要通过观察日记汇报本小组的成果,展示自己观察的收获。由此一来,学生既能在小农田实践中学会了观察、获取、整理有价值的信息,并学会完整表达的能力,又能在实践中理解劳动的价值。
除了校内劳动平台,校外的劳动平台也可以进一步帮助教师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保护环境,在学习完两篇关于环境意识的课文和一篇农民对土地渴望的长诗后,学生明白了要保护地球、保护生态环境的道理。为了让学生深入感受这个道理背后的意义,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的习作倡议书,组织学生在周末参与到街道或社区的公益打扫活动,体验一日环卫工人,或者结合本学校处于海岛内的情况,在安全操作下,组织学生体验一日海边垃圾打捞人。在义务打扫的过程中,学生会对垃圾给环境带来的伤害有更深刻的了解,同时也会思考如何解决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通过这一语文实践活动,学生写出的倡议书便更具有针对性和思辨性,同时增强了公共服务意识,培养了社会责任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与劳动教育的跨学科深度融合不仅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科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也让学生在劳动教育的熏陶下用语言文字发表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因此,教师不仅要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劳动因素,整合劳动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还要借助校内外的平台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真正达到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徐鹏.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小学语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3.
[4]刘杰.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学科融合教学策略——以小学语文教学融合劳动教育为例[J].天津教育,2024(06).
[*本文系2023年广州市番禺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深度融合的教学策略研究”(项目编号:PY2023-JC14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