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趣味作业的实施策略
作者: 林妹玲摘 要:在当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布置中,一方面,教师布置作业以巩固基础知识为主,缺乏趣味性,无法满足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数学作业结构单一,反复机械的训练影响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双减”政策要求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因此,以趣味作业为切入点与突破点,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活动经验,实施具有操作性、多元性、系统性的趣味作业,从关注数学知识转变到关注数学能力上,有助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数学思维,真正做到为学生“减负”。文章探讨“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趣味作业的实施策略,通过优化作业设计,使数学学习生动有趣。
关键词:“双减”政策;小学数学;趣味作业;实施策略
一、小学数学趣味作业实施的理论依据
皮亚杰、布鲁纳等建构主义的学者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接收和理解,只能由学生自己主动地运用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选择合适的工具将信息加工,从个体内部建构知识。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年龄限制,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比较排斥,但对有趣的作业有浓厚的兴趣。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能理解新知识,还能对新知识进行分析、检验和批判,从而在个体内部主动建构新知识。
趣味教育是以人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让受教育者自主性地探索新知识的教育方法。趣味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为目的,提倡学习的乐趣。当学生觉得数学作业是有趣味时,自然而然地就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达到最佳心理状态,全身心投入作业中去,从而运用数学知识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小学阶段学生应达成的教育目标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关注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运用,关注学生对数感、量感和应用意识,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对数学教学以及数学作业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操作、游戏等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对数学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形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是本阶段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二、国内外学者对小学数学趣味作业的实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当前,国内对数学作业设计策略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作业形式上,促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做作业的快乐,提高解题能力,进而培养数学思维。江苏省洋思中学提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模式,即教师当堂布置作业,当堂检查,课后不留作业。广州市番禺区的“研学后教”对课堂上使用的导学案做出了有效的探索,而南沙区开展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通过“微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便于教师调整教学。
国外的学者则对数学作业的实施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有些国家教师认为学生的数学作业要具有真实性,同时鼓励家长的参与。有些国家则开展数学“自由研究”比赛,在“玩”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新加坡数学教学三步法“实物—图画—抽象”把数学问题解决置于数学学习的核心地位,作业中设置开放式数学任务,让学生将数学学习与复杂的真实世界联系起来。纵观以上,国外数学作业的设计都离不开一个“趣”字。有趣的数学作业能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三、小学数学趣味作业的实施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情景,激活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
小学阶段的学生虽然数学思维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是生活经验非常丰富。为有效提升数学作业的趣味性,可以创设学生每天都能接触的生活情景来设计数学问题,激活学生已有的活动经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创造性地完成数学作业。例如,在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测量”中,设计一个主题为“有趣的数学——生活中的单位”的数学趣味作业活动。趣味作业的内容为,生活中有很多与时间单位、质量单位、长度单位相关的事情,请你挑选一个开展研究性学习:我眼中的1秒/1分/1小时有多长?我眼中的1千米有多远?我眼中的1吨有多重?作业提出后,学生开启了一场精彩的测量总动员,并在活动后以绘画的形式把过程记录下来。这种情境化的设计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
(二)融合现实问题,体现数学趣味作业的实用化
积极寻找数学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问题的关联点,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现实问题。通过解决现实问题,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实用化,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例如,趣味作业可以在家庭的月支出预算、旅行路线设计等现实问题中展开。在春节期间可以设计年货购买计划等,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年货购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这样的趣味作业既能提升数学作业的趣味性,更能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化。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价值,从而理解数学的本质和内涵。
(三)引入游戏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内需
传统的数学作业以练习册为主,比较枯燥。在设计作业时,可以引入游戏元素增强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需和参与度。例如,在五年级数学期末设计“有趣的数字”趣味作业。首先,教师介绍作业要求和设计标准,明确一位或两位小数的范围和运算类型。其次,学生独立设计一位或两位小数,并绘制在A4纸上。再次,学生相互展示自己的数字设计,并分享自己的设计思路和创作过程。从次,两人小组分别选择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类型中的一种,对自己设计的小数进行运算,并将运算过程和结果记录下来。最后,小组向全班展示本组的作品和运算过程,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和提问。通过实施这个趣味作业,教师可以观察到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学生在设计小数时能够结合实际生活,发挥想象力,创造出富有个性的独特设计。在运算过程中,学生能够准确地进行计算,并理解运算的意义。通过展示和点评环节,学生能够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自己的数学素养和表达能力。
(四)故事呈现,深化数学知识内涵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往往具有显著的故事性特点,他们善于将数学问题情节化,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因此,在数学作业实施中要尊重学生的这种思维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在一年级数学中开展“数学故事连环画——自编数学故事”的趣味作业。教师先说明作业要求和设计标准,学生随后自编故事,并绘制在A4纸上。最后,师生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展示优秀作品。绘本中的故事性融合了数学问题的逻辑性,以绘本形式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内涵。小学阶段的数学知识以故事呈现,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生动有趣的作业环境,增加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让学生更加主动、创造性地完成作业。
综上所述,教师可以进一步开发数学作业的形式、内容,为数学作业的实施提供新的思路与借鉴。通过数学趣味作业的实施,能够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作业需求,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数学作业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不同层次的趣味作业,使数学作业具有趣味性和系统性,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主动参与,培养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从而促使不同学段的学生都学有所获,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晓红.问趣——梁启超的教育思想[J].山东教育,2014(18).
[2]李学书.国内外家庭作业比较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
[3]夏冬一.“双减”目标下小学数学有效性作业的设计策略[J].辽宁教育,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