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作者: 梁耀光摘 要:在初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塑造与培养是教学重点。为此,文章结合“双减”的现实要求,着重探讨了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的有关议题,并据此谈论相关理解与思考。文章阐述了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模式,提出了推进此类工作的思路与建议,希望对初中数学教学产生积极启示。
关键词:“双减”;解题能力;初中数学;应用能力
一、“双减”下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针对性培养一直是教师关注的重点,也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数学素质成长具有显著影响。一方面,解题能力的有效培养能够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技能,使之形成由思维认知向问题破解的转化,这是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诉求;另一方面,开展初中生解题能力的针对性培养,往往需要考查学生多方面的知识掌握与储备能力,能够驱动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探究学习,形成数学应用能力和高阶思维品质。比如,在基础性的函数知识教学中,通过由易到难的题目设计和布置,能够引导学生在解题、磨课与互动探究中提升函数的理解深度,逐步增强运用函数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
二、“双减”下初中生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的模式及策略
(一)落实问题式教学模式,实现问题牵引式教学
问题教学法是培育初中生解题能力的重要举措。数学教师在日常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灵活机动地设置数学问题,让问题成为牵引学生开展解题的“知识浮标”,以此塑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反思知识要点的自觉性。教师要把握“双减”要求,将言语互动、反问式作业、问题设疑等技巧转换为随堂作业,让学生随机回答、快速解题,以此增强对当堂知识要点的认知、理解、掌握和应用。通过问题的牵引和引导,学生能够深入数学题目的“深部”,开展更具象的探索和分析,进而养成灵活多变的解题思维,增强综合素质。
在数学问题的牵引下,初中生能够快速反应、及时思考、认真解题,进而形成“理解↔解题↔应用”的数学技能闭环。教师要多提问、多出题,增强学生的解题积极性,使之开拓思维、提升解题能力,不断增长数学技能。如,在人教版七年级上“有理数的加减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随堂、随机设计问题,驱动学生开展解答,以此锻炼学生的解题反应力与应用技能。教师可在授课时随机提问,引导学生探索有理数减法的性质。通过问题的驱动和引领,让学生当堂及时解题、快速消化,提升即时解题的思维灵敏度与准确度。
(二)合理联系日常生活,增强学生解题主动性
初中数学相关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具备突出的应用属性,这也是数学教学必须生活化、实践化的现实依据。从日常生活中抽取元素、汲取营养,往往能够增强初中数学教学的吸引力与辐射力,也将对初中生的数学兴趣培养带来有益帮助。尤其是基于初中生解题能力的塑造,生活化场景的设计能够降低学生对数学题目的“生疏感”与“畏难情绪”,有利于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题目解读、分析和解答中。所以,初中数学教师要把握题目、数学问题与实际生活的关联,增强学生解题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升解题训练的趣味性。可以围绕生活化元素,构建生活化场景,启发学生的应用思维,并以此作为解题教学的依托,促进学生解题能力的成长。
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统计调查”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调查统计表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以题目方式考察学生的知识理解与掌握水平。比如,结合国家经济增长的统计数据设计问题,结合本班学生数学考试成绩的涨落情况设计调查问题,让学生结合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如调查所在小区的垃圾回收信息,制作相应的统计表,然后给出优化建议。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完成知识能力的升华,并解决了现实问题。总之,将题目与日常生活相联系,提升了学生的解题热情,确保了他们在细致的分析与解答中提升解题技能水平。
(三)设置小组探究议题,营造解题互动氛围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互动模式的运用日益成为重点。尤其是在初中生解题能力塑造与培养的过程中,借助小组探究议题(或任务)的设置,能够驱动学生开展集体探讨、互动与解题,使之在开放包容的氛围中围绕一个或多个题目开展探索,在交流互鉴、思维火花碰撞中产生全新思绪,不断拓宽解题思路与认知。数学教师可以围绕教学中的疑难点,合理设置小组探究性议题,然后将全班学生分为每3—4人为一组的若干小组,引导学生根据知识点开展探索,寻求解题思路和便捷答案。通过集体互动与探究,学生的解题思维能够得到开发,解题意识与应用能力也可以得到很好的磨炼。
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融合互动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围绕特定的一次函数应用题进行小组互动,看看哪些小组可以快速完成问题解答且准确率最高。之后,由教师对题目进行全方位解读并对优胜小组给予激励和表扬。通过小组互动的议题引领,初中生的解题欲望与热情得到激发,解题能力也在小组互动互助中得到很好的锤炼。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既可以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也可以提出新颖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对形成完善的解题思路具有积极意义。
(四)合理设计“错题本”,培养学生归纳优化习惯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切实把握学生特点,通过有针对性设计的方式,让学生对日常解题过程中常见的错误题目进行搜集、整理和归纳,然后据此解决常见的错题。学生在提升解题技能的基础上,养成及时归纳、有效优化的好习惯。
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二次函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打造“错题本”,由此锤炼解题能力。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建议学生使用一个便于携带且方便书写的笔记本作为错题本,确保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记录和分析错题,提高学习的灵活性和便捷性。在记录错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按照题型或章节进行分类。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将二次函数的图像与性质、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的应用等章节的错题分别归类,帮助学生在后续复习时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查找和巩固知识点。
在“错题本”的设计和运用方面,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启发,让他们在其中记录错误答案和正确答案,以方便进行后续对比和分析,并进一步明确正确的解题思路。另外,“错题本”中还应包括错因分析和知识点标注,其中错因分析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如计算失误、公式应用不当、审题不清等,并标注在错题本中,而知识点标注就是在错题旁边标注出错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如“二次函数的顶点坐标公式”“二次函数的开口方向判断”等,以便学生快速定位和理解。以“错题本”的定期翻阅、归纳、对比和分析为导向,教师需要督促学生定期复习错题本,确保每个错题都被充分理解和掌握。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分析错误原因并总结经验教训。如此一来,学生可以活学活用“错题本”,借助常见错题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同时促进解题技能的升级。
三、结束语
综合而言,教师要探索切实可行的应用模式,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实现学生解题思维的开发与应用能力塑造,不断增强解题能力与数学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水民.初中数学画图解题能力培养解析[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05).
[2]张锋.初中数学解题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18(14).
[3]李佳忆.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09).
[4]汪芳.浅谈逆向思维在初中数学解题训练中的实践应用[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3(21).
[5]杜娟.以解题能力为核心的初中数学解题教学研究[J].数学之友,202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