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本理念的小学数学低段实践作业设计探索

作者: 谢宇萌

摘 要:传统作业模式因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导致低效重复练习,加重学生学业负担。实践调查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语言表征能力薄弱”“课外练习同质化严重”“重复性训练效率低下”等问题。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导向,文章提出“精准分层”“生活化情境”“开放融合”等作业设计原则,并结合实践案例给出作业设计的策略。实践表明,以生为本的差异化、实践性作业设计能显著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内化。

关键词:作业设计;小学数学;差异化教学;核心素养

随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全面实施,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已经成为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此背景下,“双减”政策不仅指向学业负担的减轻,更强调通过结构化、情境化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深度理解与素养生成。研究发现,传统作业的机械训练模式难以支撑素养目标落地,而课堂教学与作业设计的协同创新是关键突破口:课堂需从“知识传授”转向“素养培育”,作业设计需成为连接知识习得与素养提升的桥梁。教师亟须以核心素养框架为纲,重构作业目标与形式,通过差异化、生活化、跨学科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发展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最终实现“减负”与“素养培育”的双重目标。

一、问题缘起:学生语言表征能力的不足

在“表内除法”单元教学中,通过对某班级45名学生的课堂练习反馈分析发现:学生计算正确率达100%,但能用语言准确描述算式含义者仅占13.3%。进一步调查显示,71%的学生已通过课外辅导提前接触除法计算,但课外练习多聚焦机械训练,忽视对算理的语言化表征。可见,传统作业的“一刀切”模式与过量重复练习导致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浮于表层,难以实现深度学习。

这一现象折射出当前作业设计的三大症结:第一,重技能轻思维。作业偏重计算训练,忽视语言表达与逻辑推理能力培养;第二,同质化严重。课外练习内容趋同,未体现学生认知水平差异;第三,家校协同不足。家长盲目增加重复性练习,加剧“高投入低产出”困境。

二、理论框架: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原则

第一,最近发展区原则。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学生现在所在的水平,这种水平是指学生通过自我努力能够达到的;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是指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作业的设计也应该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基于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水平。

第二,差异性分层原则。学生认知能力存在天然异质性,作业设计需建立层次化任务体系。通过差异化内容配置协调个体发展水平与思维进阶目标,实现适应性支持与适度挑战的平衡。

第三,生活情境原则。《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需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因此,将数学问题嵌入真实场景,能激发学生更多的学习动机。

第四,开放性与合作性原则。传统作业单一的方式和大同小异的内容已满足不了核心素养培育下的学习需求。内容的呈现形式与设计都需要多元化、开放化。设计无固定答案的探究任务,更能鼓励协作学习。

第五,跨学科融合原则。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学科之间也并非相互独立。高效的作业需要关注知识之间的练习,以及多种能力的综合运用。因此,作业设计要整合实践、融合艺术等学科,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

三、实践路径:重构作业设计的策略

(一)前置作业:激活经验,精准定位学情

前置作业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在课前经历从生活情境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过程,还可以帮助教师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例如,在“认识厘米”课前设计“身体尺测量”任务,要求学生用“一拃”“步长”等测量家中物品。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的概念,也是今后学习测量的基础。有的学生在此之前没有度量的意识,并且缺乏测量的感性经验,教师便可通过作业反馈精准定位学生测量经验差异,在课堂教学中强化“统一度量标准”概念,实现“以学定教”。

(二)分层作业:因材施教,减轻无效负担

根据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的不同,为学生精准制定合适自己学习能力的作业,使每个学生达到发展目标。在设置分层作业时,可以根据具体学生的学习水平来分层。学困生可以选择完成基础类作业,如完成10道口算练习题、圈画表征算式含义;优等生可以完成拓展类作业,如解决“分糖果”实际问题、设计除法情境题并解释思路。每月通过家校沟通等方式跟踪记录学生学习水平的变化,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差异,做到精准分层,使练习具有针对性和高效性。

(三)生活化作业:链接真实,深化概念理解

数学作业设计应以生活为锚点,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真实情境,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机。例如,在“克与千克”教学中,针对“量感培养”难点,设计“寻找1千克”实践任务:学生通过称重超市物品、估算对比重量,将“1千克”从符号转化为具身认知。此类作业打破传统机械练习的桎梏,以生活场景重构知识脉络,既提升学生参与热情,又通过多感官体验深化概念理解。生活化作业能激活学生经验与知识的双向联结,在解决真实问题中实现数学抽象思维与核心素养的同步生长。

(四)开放性作业:合作探究,发展高阶思维

基于核心素养导向,开放性作业需突破单一解题模式,通过“无预设结论+合作探究”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发现—数据建构—方案创造”的完整思维链。以“数据收集与整理”单元为例,针对班级近视率激增现象,设计“近视成因调查”项目式作业:学生分组设计问卷、访谈记录近视学生,利用统计图表可视化数据,最终提出“坐姿矫正计划”等建议。此过程融合数学统计、健康教育问题分析,使学生在真实问题解决中掌握数据收集技能,同时培养逻辑推理思维、协作沟通能力与社会责任感。

(五)跨学科作业:融合创新,提升审美素养

作业的设计有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学科,多种学科的融合可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图形的运动”教学中,针对轴对称图形抽象性强的特点,设计“为轴对称图形画新衣”任务:学生通过剪纸创作对称图案,用植物拓印、色彩渐变等艺术手法装饰图形。此过程将数学对称原理转化为可视化的审美实践,既深化了学生对“对称轴”“完全重合”等概念的理解,又发展了学生空间想象与创意表达能力,促进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双向发展。

四、反思与展望

小学低段数学的学习很多为起始课,即初步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初步培养数感和量感等,其教学的素材都是源自生活。小学低段的数学作业设计应顺应学生学习特点,尊重学生的差异,精准分层,侧重对知识的深层应用和学科融合,将作业设计回归数学生活问题,达到以生为本,发展核心素养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李丽萍.巧用前置作业实现减负增效——例谈小学数学前置作业的设计和布置[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1(20).

[2]王忠兴.差异化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与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D].长春:吉林外国语大学,2021.

[3]杨宇超.尊重个性,多元创新——浅谈小学数学低年级个性化作业的设计[J].数学大世界(下旬),2021(1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