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习作素材,加强习作指导
作者: 郝永红摘 要: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并根据学生的习作学习情况,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有针对性习作教学指导,以引发学生对语文习作内容的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语文写作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文章从积累习作素材、加强习作指导这两个角度,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优化思路进行了深度探究,并提出了优化习作教学指导的建议,旨在提升习作教学质量,切实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素材积累;习作指导
一、注重生活观察,积累丰富生活写作素材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是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的重要手段。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生只有对生活细致观察,才能捕捉到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教会他们如何从日常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情感体验。一方面,教师可以布置观察任务,引导学生记录家庭生活中的趣事、描述校园中的自然景象或记录社区活动的细节,促使学生主动观察,从而发现生活中的美与感动。另一方面,教师应教给学生观察方法,带领学生运用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进行全面观察,并应用对比、联想等思维方式深化观察体验,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生动的写作素材,使学生在写作时更加细腻、生动地表达。
例如,在《我的植物朋友》习作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从而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为学生深度参与写作训练奠定基础。在具体教学指导中,提前布置观察任务,让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身边的植物进行细致观察,关注植物的生长环境、外形特征、生长过程等。随后,带领学生在班里一起种蒜苗和豆芽,在此过程中,学生定期观察并记录变化,积累了大量关于植物的感性材料,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此基础上,再具体指导学生观察方法,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植物,如观察植物的颜色、形状、纹理,嗅闻植物的气味,触摸植物的叶片等,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获得对植物的全面认识,使写作内容更加生动具体。此外,还鼓励学生将观察过程中的所见所感及时记录下来,形成观察日记或素材库,帮助学生巩固观察成果,使学生在写作时能唤醒记忆,激发写作灵感,从而高质量创作,提高学生自身写作素养。
二、优化阅读鉴赏,学习写作语言技巧
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本单元的课本材料,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和鉴赏。指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作手法,鼓励学生学习和借鉴这些名家的表达方法,促使学生在阅读鉴赏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并运用这些技巧,丰富写作内容,提高写作整体质量。
例如,在《这儿真美》习作教学中,从单元整体教学的视角,先组织学生对本单元《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课文语言风格进行鉴赏,然后从阅读鉴赏中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和写作语言,学习语言表达技巧。然后组织学生模仿阅读语言进行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将阅读鉴赏中积累的语言应用到自己的习作中。比如,学生在阅读鉴赏基础上,模仿《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海底的岩石上长着各种各样的珊瑚,有的像绽开的花朵,有的像分枝的鹿角”的句子,以《这儿真美》为主题进行仿写。同时,学生也可以分析《海滨小城》中的句子的语言风格,然后将自己的仿写融入习作中,丰富自己的习作内容,对自身写作语言加以优化。如此,教师将阅读鉴赏教学作为基础,指导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学习习作的语言和技巧,能提高学生语文习作语言水平,使学生语文习作素养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
三、解析习作技巧,优化基础写作技巧教学
习作技巧教学是语文习作教学中比较基础性的组成部分,教师在开展习作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将基础技巧的讲解作为重点,并从习作的构思、选材、结构、表达等角度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他们在实际写作中灵活运用不同技巧进行创作。在构思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写作目的和主题,鼓励他们发散思维,列出与主题相关的所有想法和素材。在选材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根据写作目的筛选和组织材料,确保内容既丰富又紧扣主题。在结构安排上,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设计合理的段落和布局,如何运用过渡和照应手法使文章条理清晰、逻辑严密。在表达方面,则要着重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带领学生学习运用准确的词汇、恰当的句式和生动的修辞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的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习作素养。
例如,在小学语文《多彩的活动》习作教学中,教师基于活动类作文的撰写,详细讲解习作的技巧,优化基础教学,促进学生对习作内容深度探究,保障学生习作素养得到有针对性的培养。在开展习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习作案例对不同的技巧进行细化。比如围绕“多彩的校园非遗传承体验活动”实施习作技巧指导过程中,在构思时,应先明确主题,围绕“非遗传承体验”展开,确定要写的非遗项目和体验过程;在选材上,应挑选最具代表性和感受深刻的体验环节,如学习传统手工艺、观赏非遗表演等;在结构上,可采用“总—分—总”形式,开头总述活动背景和意义,中间详细描写体验过程,结尾总结感受和收获;在表达上,应注重细节描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展现非遗项目的独特魅力,如描绘手工艺品的精美、表演者的精湛技艺等,同时应融入个人感受,表达参与活动的喜悦、敬佩之情,以及对非遗传承的思考和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的习作内容和活动主题思想,对学生实施习作技巧方面的训练,深化了学生对语文习作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高效参与语文习作探究学习奠定基础。
四、解析个性需求,开展个性情感表达指导
在习作教学指导环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作文中,使作文语言成为自己情感抒发的载体,从而使习作情感表达更加流畅、自然,提高习作质量。针对学生无法有效表达情感的情况,教师也应该注意与学生一对一交流,并实施个性化作文情感表达指导,使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习作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例如,在《我想对您说》习作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先对学生个性化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分析,然后基于作文情感表达,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情感表达指导。具体分析,每个学生在家庭背景、性格特点、情感表达上存在差异,对父母的情感也各有不同。有些学生可能善于直接表达爱意,而有些则更倾向于内敛或通过行动展现。针对这些差异,教师应采取个性化情感表达指导。课堂上,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分享和讨论,了解学生与父母之间的真实故事和情感体验,鼓励学生挖掘内心深处的情感。对于善于表达的学生,引导他们用细腻的语言描绘与父母的温馨瞬间;对于内向的学生,则可以通过写信、制作感恩卡等形式,帮助他们逐步打开心扉。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用温暖的语言启发学生,同时,教师应提供具体的写作技巧指导,使学生学习使用具体事例展现父母的爱,鼓励学生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达效果。在评价学生习作时,教师也应注重情感的真实性和表达的独特性,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传达对父母的深情厚谊,进而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罗芳.小学语文习作单元中“逆向设计”的应用——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2).
[2]李红燕,尹素娥.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应用[J].家长,2023(35).
[3]胡小鸾,吴欣歆.“助作法”与“共作法”对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启示[J].语文建设,2023(22).
[4]陈继.基于支架式教学理论简析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方法[J].华夏教师,20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