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建构与实践应用

作者: 黄敏丽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将数字技术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在课堂教学中,借助数字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互动,能切实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助力小学生良好品德与法治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数字技术;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观念与法治意识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当今数字化时代背景下,获得知识途径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学习模式,国家中小学智慧平台、慕课网、数字图书馆等为学习提供了大量优质资源。借助数字技术丰富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互动,能为课程注入新活力,进而提升课堂实效。

一、借助数字技术,丰富教学资源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应有效利用网络资源和各种学习平台软件丰富教学资源,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借助网络资源来拓展知识边界,辅助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获得多重感官体验。

(一)借助网络资源,拓展教材内容

教师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粤教翔云平台、广州共享课堂等官方资源库,获取新课程标准配套的课件、微课、习题等。利用网络平台搜集、筛选合适的补充教学资源,拓展教材内容,丰富学习资源。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请到我的家乡来”相关内容时,教师在网上搜集到很多关于家乡特产、非遗工艺品、非遗传承人、各地让人敬佩的家乡人的故事视频。通过筛选,选出最能突出教学目的的视频。如选取“文脉”这个视频,来认识广州特色工艺品,并让学生对非遗工艺品的传承与推广有一个了解;在探究家乡人的活动时,我们选取了观看赛龙舟的视频。教师巧妙地设计,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进非遗VR展馆,观赏各类非遗工艺品;借助非遗地图的资源,让学生云游番禺。学生在课前课后也利用网络查找相应的学习资料,为“我是家乡宣传员”的活动做准备,推动活动的开展,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二)引入热点话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引入热点话题,并结合小组讨论模式,能够有效地开发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思辨能力。通过真实情境和协作学习,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将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问题。

例如,教学三年级下册“我很诚实”时,结合“直播带货虚假宣传”这一社会现象,组织学生分组调研并设计解决方案。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不仅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条款,还提出“诚信主播认证”等解决方案,将法治观念与道德实践有机结合。借助数字技术引入时事热点、现实案例,让学生关注社会问题。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形式,可增强课堂互动性。热点话题不仅成为课堂的“催化剂”,更助力学生在协作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实现道德认知与法治素养的双重提升。

二、借助数字技术,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

在课堂中,数字技术通过虚拟仿真、互动场景等创新形式,构建了沉浸式学习情境,能有效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增加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一)灵活运用数字技术,创设现场情境

课堂教学要适时融入数字技术,推动打造“融·乐”课堂。教师要强化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技术与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丰富并创新课程形式。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这一课时,教师在情境导入、激趣揭题环节,设计了用投屏功能让其中一个学生与外地出差的家长进行现场视频通话互动,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他们强烈地感受互联网的神奇,体验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便利。

(二)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搭建教学框架

在教学四年级下册“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时,教师利用VR创设参观鸦片战争博物馆情境,营造了生动的课堂氛围。学生走进禁烟展厅、海战展厅、条约展厅完成任务,并在参观手册中完成评比的情境任务,这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动力,促进学生的深度探究,从而使道德教育从“外在教化”走向“自主养成”,让核心素养的培育有了深厚的土壤,达到课堂设计的完整性。

三、借助数字技术,增加学习的多样性

(一)创设智能化教学环境,增加学习的多样性

课堂上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可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创设智能化教学环境,增加学习的多样性,培养创新型人才,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上册“网络新世界”时,在了解网络新世界很精彩的环节中,师生交流展示所知道的网络新事物。学生带来了天猫精灵、小爱同学、扫地机器人、无人机等,还用视频展示了能远程控制的厨房——智能厨房。现场利用网络查天气、查资料,进行远程医疗、预约挂号,加深学生对网络在生活方方面面应用的了解。在拓展环节,让学生观看视频《网络与未来》,激发学生对网络世界未来发展的畅想,帮助其萌发为未来生活努力奋斗的目标,实现道德教育内化。

(二)借助数字技术,补充学生生活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大多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数字技术课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应用,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生活与情感体验的融合。通过更积极的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生活技能。在教学六年级上册“知法守法  依法维权”时,通过AR技术将教室模拟成法庭场景,学生佩戴设备扮演法官、律师、当事人等角色,模拟审理简单民事案件,亲身体验法律程序运作,增强法治实践能力,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不再停留在书本层面。

平时依据学生课堂学习表现与兴趣偏好,为学生推荐个性化拓展学习资源,如向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学生推送相关历史纪录片、线上博物馆导览,对关注社会问题的学生推荐时事评论文章、社会调研微课,以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拓宽知识视野。

四、优化教学评价机制,促进师生共同进步

教学评价机制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关键环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资源课堂中,要运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中,教师运用电子书包等学习管理系统布置线上作业、测试任务,系统能自动批改选择题、判断题等客观题,快速统计学生答题情况,如正确率、错误率分布,精准定位学生知识薄弱点。教师在讲解“爱护环境”课程时,利用在线互动平台,如希沃白板的互动功能,发起投票活动,让学生选择身边最严重的环境问题,投票结果即时显示,教师即时掌握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知聚焦点,调整教学策略,着重讲解学生关注度高的问题。在“参观博物馆”实践课后,学生利用具有图像、视频分析功能的软件上传参观照片、视频心得。软件可分析作品中的情感倾向、关键信息,判断学生对文化体验的感悟深度,使教师多维度评价学生学习成效。

数字技术作为纽带,为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带来了全新机遇与活力,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呈现、拓展学习时空、创设沉浸式体验等方式,有效提升了课堂教学实效,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迈向更高水平,让学生在数字化浪潮中茁壮成长,成为有道德、知法守法的新时代好少年。

参考文献:

[1]张瑜,贾经铭.基于信息技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准施教模式探析——以清华大学“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为例[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2(01).

[2]赵慧.以“六精”构建道德与法治优质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42).

[3]肖竹,谢军.论中小学法治教育的信息化资源建设[J].中国电化教育,2019(05).

[4]徐兆宏.让道德与法治课堂“一站到点”[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9(1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