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的小学语文创新实践

作者: 聂巧珍

摘 要:文章基于新课标要求,探讨了跨学科融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路径与实践策略。研究通过课例分析、行动研究等方法,提出以主题式学习为纽带,构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知识教学网络。文章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跨学科整合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批判性思维及文化理解深度。

关键词:跨学科;语文教学;科学教学;核心素养

一、科学与语文教学跨学科结合

(一)科学实验活动的引入

科学教学的核心,始终围绕实验的严谨性与思维的逻辑性展开。在科学课中,实验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例如,在“比较相同距离内运动的快慢”这一实验中,学生通过亲自参与观察和实验,能够清晰地感知到不同物体在相同距离内所呈现出的快慢差异。这一过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还促使学生通过思考规律,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类实验活动并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更多的是为了培养他们的观察力与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与语文习作中的写作要求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实验本身便为后续的语文表达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实践经验,尤其是在学生习作中如何实现“观察事物的变化、把实验过程写清楚”这一要求,科学实验成为必不可少的助力。

(二)语文习作的表达要求

在语文教学中,习作不仅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要求其在描述事物的变化时,能够用条理清晰、逻辑严谨的语言呈现出来。特别是在描述科学实验过程时,学生往往需要依照一定的顺序来阐述自己的观察和结论。这一要求与科学实验中的过程思维有着不言而喻的相似性。通过亲自参与实验,学生会积累大量的观察数据与实践经验,这些经验转化为文字时,既要求学生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又要求他们能够将复杂的过程条理化,最终呈现出清晰的写作框架。对学生而言,能够将科学实验的过程准确、清楚地表达出来,既是对其观察力的挑战,也是对其写作能力的培养。这种跨学科的练习,不仅帮助学生在语文写作中掌握严谨的思维方式,还在更深层次上促进了他们科学与文学思维的相互交织与融合。

(三)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策略

为了实现语文与科学的有效融合,课程设计必须从两者的专业角度出发,积极寻找两者的结合点。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和图表来展示实验结果,还应当引导学生运用语文中的表达技巧,将实验过程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使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实验叙述框架。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在写作中不仅精准描述实验步骤,而且能够体现出清晰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分析经典的课文,帮助学生理解严谨的语言与细致的观察之间的关系。如《蜜蜂》一文,法布尔通过极其细致的观察与严谨的语言描写了蜜蜂的生活习性。学生通过学习此类文本,不仅能够提高自己观察事物的敏感度,更能学会如何通过语言将复杂的科学现象转化为文字表达。这一过程的不断练习,最终将有助于学生在跨学科融合的环境中,形成系统化的思维模式,进而提高其综合素养。

二、教学设计的实施与反思

(一)习作前的准备工作

教学的成效往往取决于前期的准备是否充分。在习作教学的初期,安排一个“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激发写作兴趣。通过参与实验,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实验的魅力,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培养了观察力与思考力。实验活动的目的并不在于简单的科学操作,而是通过直观的体验,促使学生在接下来的写作中能够准确捕捉到实验的细节,为习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还需要帮助他们在繁杂的信息中筛选出关键内容。这一环节的精髓在于通过细致的观察,培养学生对细节的敏感度,以及如何将这些细节转化为具体的写作内容。例如,在“水的蒸发”实验中,教师不只是关注实验的过程,而是通过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注意水温变化、气体升腾等微观变化。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学会如何把日常观察转化为生动的文字,形成完整的写作框架。

(二)习作中的写作技巧与方法

进入习作阶段后,如何帮助学生把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转化为清晰、准确的文字,成为教学的重点。在这部分的教学设计中,将实验写作分解为目的、过程、结果与思考四个环节,每个环节的描述都必须严谨、条理清晰。通过将写作结构明确化,学生能够逐步学习如何将复杂的实验过程拆解成简洁明了的步骤,避免在写作中出现混乱或遗漏。

在表达实验过程时,教师鼓励学生使用具有逻辑性和时间感的句式结构,这使得学生的写作更加流畅与连贯。在这一过程中,动词的使用至关重要。通过精确、简洁的动词,学生能够有效传递实验中的动作与变化,使得实验过程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具备科学性。正如在《蜜蜂》一文中,法布尔通过使用“左右”“大约”等词语准确传达实验中的细节,学生也应当学习这种细致入微的写作技巧。此外,学生在描述实验结果时,必须做到事实清晰、逻辑明确。在教学设计中,特别强调写作中的数据表达与具体现象的呈现。例如,在实验描述中,不能简单地说“水蒸发了”,而是要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示水蒸气升腾、凝结成水滴的具体过程。这样不仅提高了写作的精确性,也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可信度。

(三)习作后的修改与反馈

习作的最终价值不仅在于学生完成了一篇文章,更在于通过反馈与修改的过程,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与思维深度。在这一环节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审视能力,让他们通过互评与教师反馈对自己的文章进行反思与修改。通过互评,学生能够看到自己在表达中的盲点与不足,也能够学习到其他同学不同的写作方法与技巧。这一过程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的文章,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还锻炼了批判性思维。

在教师的反馈中,着重关注写作内容的逻辑性与结构性,而不仅仅是语言的准确性。在修改过程中,学生往往能够发现自己在描述实验过程时语言不够精练,或是某些环节的描写不够清晰。教师通过对学生文章的逐段分析,引导学生从思维层面进行深度反思。例如,在分析实验过程时,教师会提出:是否有必要进一步详细描述实验步骤?是否能够在结果描述中加入更多的细节,使其更加生动、具体?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导,学生能够发现文章中的潜在问题,并根据反馈进行优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背后的科学原理、实验的局限性以及可能的应用价值,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写作水平,更加深了他们对科学思维的理解与运用。

综上所述,跨学科教学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在语文习作教学中,将科学实验活动作为切入点,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帮助他们在实践中体会到语言的力量与逻辑的重要性。未来,在语文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索跨学科的教学策略,努力实现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柳芳.跨学科视角下科学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J].小学科学,2024(20).

[2]蔡文秀.彰显跨界思维的童漫作文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24(28).

[3]钟传祎,刘妙灵.智能评测视域下作文“教—学—评”一体化探索——以跨学科作文《科学日记:水沸腾了》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2024(1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