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策略
作者: 霍杏华摘 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了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加强了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的管理。“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需要转变思维方式,在吸收传统作业的优势下,改善不足之处,创新作业形式与内容,实现语文作业的最大价值,促进教学过程的良好发展,促使学生能通过作业提升语文能力。“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与实施,旨在通过提升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与实施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双减”;小学语文;单元作业设计;实施策略
一、目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基础,轻素养提升。传统的作业设计非常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如生字和生词的书写、背诵篇目的背诵与默写等,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升语文思维能力类的作业设计相对来说较少。第二,重内容,轻综合运用。学习的过程不仅仅需要语文课本中的知识,学生的生活经验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起到促进的作用。传统的作业往往重视语文学科知识的巩固和提升,对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贯通各个学科等综合运用方面的设计较少。第三,重书面,轻实践操作。因实践性和操作性的作业在反馈和评价方面存在一定难度,传统的作业设计上,教师更愿意让学生不断地书写。这就意味着学生完成作业的时间较长,付出的体力较大,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作业的意愿。第四,重统一,轻个性差异。传统意义上的作业往往形式单一、内容统一,忽略了个体间的差异,难以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就导致学困生完成作业存在一定难度,学优生又难以通过作业有进一步的提高。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策略
(一)重视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教师在设计作业时既要考虑提高作业质量又需考虑教材的需要,落实各个单元的语文要素,并做到衔接课堂教学内容后再进行拓展练习,达到最优的作业设计。其一,明确单元语文要素和教学目标。现行的小学语文部编版教材重视学生在语文核心素养方面的训练和落实,每个单元都有独立的人文主题、单元语文要素和单元习作要求。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明确单元语文要素和单元习作要求,据此制定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此基础上设计各个与达成单元语文要素和课时教学目标息息相关的教学环节和课余作业。其二,衔接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拓展。现行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单元都是紧紧围绕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而开展的知识系统,各个环节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应把作业设计纳入单元教学和课时教学的教学设计中去,衔接课上和课下的关联要求,避免作业布置的后置性和随意性,使得作业设计和教学设计形成密切统一,达到互相促进和提升的效果。
(二)着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其一,知识巩固和素养提升并重。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不仅重视布置基础训练类的作业,更应注重引导学生在实际运用语言文字方面、语文阅读和写作积累方面的能力训练,让学生通过参与作业开阔视野,能够将语文与生活联系在一起,能更好地通过语言文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语文学科从课堂走向生活。例如,部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语文园地中,有借助生活中常见的蔬菜图片进行识字的内容安排。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内容时,可以布置让学生到菜市场认识不同蔬菜,并积累不同蔬菜的名字的作业,也可以让学生在外出就餐时,留心观察菜品中出现的蔬菜,并与家人进行确认的作业。其二,书面作业与实践探究并重。教师在设计语文作业时应不仅重视布置书写的作业,更应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地结合班级和学校开展的活动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注重联系各个学科的知识来设计作业,打通教材与生活实际、各学科之间的屏障。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要围绕“留心观察”和完成观察日记开展教学。教师可以结合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关于“垃圾变废为宝”的“堆肥”及“淘米水”进行作业设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以上两个活动进行实践和观察,以拍照、录制视频、绘画和文字的方式记录每天的观察情况,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图文并茂的观察日记,进行小组间的展示和评比。其三,分层设计作业。教师应改变传统意义上统一的作业形式,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分层的作业设计,可以区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感兴趣的作业,在参与作业时有更多的自主性和选择权。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的实施策略
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小学生发展需求的作业后,作业的实施过程同样关键。良好的作业实施策略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作业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形成良性循环。这需要教师搭建各类平台进行学生作业的展示,进行自评、他评、师评和家长评等多元的评价,使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更为顺畅和科学,从而使学生在参与作业后有更多的收获和乐趣。
(一)搭建平台,展示作业
教师应注重调动各方力量,搭建作业的展示平台,让学生通过作业展示实现与同学、老师和家长间的沟通与交流,了解自身和他人的学习状态,树立参与作业的信心和兴趣。
1. 搭建校内平台进行作业展示:教师在校园内应搭建各类展示平台,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业成果,实现校园范围内的作业沟通和反馈。教师可以利用班级文化墙进行学生书面类作业的展示,以优秀作业展示的形式进行表彰和反馈,是激发学生参与作业的有效方法。
2.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作业展示: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校内作业展示外,教师还需要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家校间的作业展示和交流,加强家校沟通,共同促进学生的成长。例如,利用学校公众号,发布优秀学生的作业作品;借助班级微信群或与家长私信进行优秀作业的展示和反馈。
(二)多元评价,激发兴趣
在小学语文作业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仅仅使用传统的、单一的教师评价模式,应拓宽评价主体的范围,实现学生自评、生生互评、教师评价、家长参评的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参与作业的兴趣,提升作业的实效性。
1. 自我评价促总结: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自我评价的积极性和可能性,让学生有一个自我审视的过程。通过自评,学生大致“了解”自己的作业水平,对自己的知识掌握情况有整体感知,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及时调整不足。
2. 生生互评促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作业的评价和反馈能让学生对他人的学习情况有所了解,吸收他人的优势和方法,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更好地调整自己完成作业的策略,实现同学间互相的促进和成长。
3. 教师评价促诊断:教师应以等级、评语等形式给学生充分的专业意见和建议,提高学生对完成作业的重视程度,让学生通过参与作业真正有所收获,找到改进的渠道和方向。
4. 家长评价促沟通:教育教学的过程不仅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全力参与,更需要家长的参与和支持。尤其是“双减”背景下学生的作业都在学校完成,家长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单一渠道也受阻,家长在作业方面进行家校沟通的情绪更为高涨。因此,教师应实现良好的家校沟通。例如,教师可以借助微信群展示优秀作业,并提示家长可以在群内写一小段评价文字,或者单独以鼓励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口头作业评价。
参考文献:
[1]王月芬.重构作业:课程视域下的单元作业[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1.
[2]方臻,夏雪梅.作业设计:基于学生心理机制的学习反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