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的策略

作者: 王小凤

摘 要:习作水平往往展现了一个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彰显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部分学生的习作缺乏真情实感,存在内容空洞、语言苍白、感情平淡等情况。文章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为例,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借助具体的人、事、物畅所欲言,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和所感,争取写出自己的独特体验。

关键词:语文教学;写作;真情实感

打动人心、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章,往往都带有作者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因此,当我们判断一篇文章是不是好文章的时候,往往会看它有没有真情实感。因为真情是文章的灵魂,是打动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桥梁,更是文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让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抒发真挚的感情,笔者以朱自清的散文《匆匆》为例,浅谈以下做法。

一、好的素材是情感表达的基石

好的素材是情感表达的基石。为了更好地记录生活中的“真善美”,我们要培养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用心感受生活、坚持积累素材的好习惯。要让学生知道,只有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融入写作中,才能让文章更加真实。

例如,在《匆匆》一文的开头,一气呵成用了三个分句组成排比,勾勒出一幅冬去春来、春去春又回的季节更替画面,令人不得不惊叹作者的妙笔生花。作者认真观察,精心挑选生活中常见又具有代表性的素材来表达自己对逝去时间的无奈与惋惜之情,读者读罢容易随着作者的发问陷入沉思,从而产生共鸣。

我们要引导学生在众多事件中尽量选取让自己感受最深、触动最大的内容作为写作素材,借着这些强有力的支撑点在作文中把自己的想法自然、真实地表达出来。

二、自然流露是情感表达的关键

黄宗羲在《明文案序》里说:“凡情之至者,其文未有不至者也。”自然流露的感情既是文章的命脉,又能令读者产生共鸣。没有了感情,文章便成了词语的堆砌。经典名著或一些优秀的文章里的真情流露有强烈的感染力,我们的内心总会随着书中的情节激荡起伏。正是这些情感让作品的思想得到升华,让经典作品在岁月的长河里熠熠生辉。

在文中,作者面对随风飘散的日子抛出一连串的疑问,真诚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例如:“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作者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对逝去时光欲留而留不住的无奈与惋惜,提醒读者要关注时间和珍惜时间。又如,“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此连续问句明显表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波澜,表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对自己没有作为的自责,以及要有所为的渴望。我们阅读时就像跟作者面对面的交流,聆听作者的肺腑之言,也不禁陷入沉思。它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是因为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发自作者内心,所以真诚而感人。

自然流露是情感表达的关键。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我们可以鼓励学生勇敢地表露自己的心声,不仅可以在文中提出疑惑,还可以大胆描述自己与他人的不同看法,力求做到说真话。只有坚持做到“我手写我心”,才能达到真情流露的效果。

三、以物寄情是情感表达的方式

人们之所以拥有许多情感,其实与看到的、感受到的事物有着直接的联系。借助事物的形象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仅令读者通过具体的事物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也会使文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富有张力。

例如,一开篇,作者借用“去了再来的燕子”“枯了再青的杨柳”“谢了再开的桃花”表达自己对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痛苦与无奈之情。虽然燕子、杨柳和桃花都是美好的事物,但传达出来的却是痛苦与无奈,凸显作者高超的写作水平。又如,作者为了突出虚度的时日的悔恨,把溜走的八千多日子比作“水滴”“轻烟”“薄雾”这些容易消失的事物,情感真实而饱满,令读者一下子能抓住重点,体会作者的惋惜与无奈之情。

“一沙一天堂,一花一世界。”世间万物都有其特性,不同的事物往往代表着不同的情感,我们要结合它们的特性合理抒发自己的心声,让情感因为有了具体事物的助力得到更好的表达。需要注意的是,运用借物抒情的关键是找准物品的特点与表达的感情相似之处,使物品与感情相统一,使感情有所依托。俗话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可以提醒学生抓住令自己感受深刻的某个物品来表达情感,使情和景互相感应,互相交融,从而创造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比如:我们可以选择梅花表达坚韧不拔的品质,选择柳树表达思乡之情……通过描绘这些富有特性的事物来抒发自己的喜怒哀乐,使读者感受美的存在和欣赏价值。

四、细节描写是情感表达的升华

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起于至微。”至微,多指的是那些能显示人性、人情之美,且具有永恒价值的人生细节。在写作时穿插好的细节描写,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能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还能深化文章的主题。总而言之,细节描写是情感表达的升华。驻足细微之处,进行浓墨重彩的描写,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描写同样一件事情的情况下,如果能对一些细节进行特殊的处理,文章会显得更出彩。这些细节指的就是对人物行为举止的描写和所处场景的烘托描写等。细心的读者通过品读就会发现,这些细节描写不仅凝聚了作者敏锐的洞察力,也彰显着作者过硬的文字功底。

现实生活中,时间既看不到,也摸不着。在《匆匆》一文中,作者却能通过多处细节刻画,巧妙地让时间跃然于纸上,让读者有迹可循。在作者的眼中,时间像沙漏,在“我”的手中渐渐溜走,手中“渐渐空虚”了;已经过去的八千多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令人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时间是有脚的,人们追随着时间的脚步,跟着挪移的太阳茫然地旋转,可无论怎么追赶,依然阻挡不了时间的步伐。在洗手、吃饭、睡觉、发呆,甚至伸手挽留时,时间都毫不留情,像身手敏捷的高手伶伶俐俐地从身上跨过,从脚边飞去。这些细腻而独特的笔触把作者的无奈和焦灼感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同身受,忍不住掩面叹息。

细节描写是情感表达的升华,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文章彰显着作者敏锐的洞察力和独到的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授予科学有效的方法。比如,要求学生描写人物时,可以引导他们运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多种描写方法,让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文章有了细节的刻画方能变得有血有肉,达到真实感人的效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果说真实是拨动读者心弦的一根细丝,而情感就是连接读者与作者的一座桥梁。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初学写作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愿意动笔、敢于表达自己和乐于去创作,我们不仅要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还要让他们养成认真观察生活、积极积累素材、坚持练笔的好习惯。写作时,我们要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给予他们创作的自由,同时还要肯定他们在文章中所流露出来的真情实感,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应该试着去理解,给予包容。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写作,在写作中融入真情实感,写出真实、感人的文章。

参考文献:

[1]付蕾.余音绕梁意味无穷——朱自清与他的作品《匆匆》[J].语文月刊,2011(07).

[2]张砾月.《匆匆》教学设计[J].云南教育(小学教师),2020(03).

[3]韦昌繁.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出真情作文[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