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角下小学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探究

作者: 陈晓月

摘 要:随着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凸显,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课题。文章以“五育融合”为框架,探讨小学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策略。通过分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联系,提出基于学科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路径,强调教师角色转变、教学方法创新及家校协同机制构建,指出学科融合实施需遵循的原则,以期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

关键词:五育融合;学科教学;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实践策略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当下,学生的心理健康愈发受到重视。小学阶段作为个体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科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当前,小学生面临学业压力、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难以满足需求。2023年教育部提出“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强调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融合,即以德育心、以智慧心、以体强心、以美润心、以劳健心,全方位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增强心理积极品质。学科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载体,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场域。本文结合理论与实践,探索小学学科教学中融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路径,指出学科融合实施需遵循的原则。

一、五育融合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渗透策略

(一)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价值观引领与情感培养

德育通过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与社会责任感,为心理健康奠定基础。例如,在《小英雄雨来》等语文课文教学中,通过角色扮演引导学生理解勇敢、责任等品质,并结合“心理剧”形式探讨角色心理变化。在班会活动中,可以设计“德育反思班会”,通过案例分析(如校园欺凌事件)帮助学生建立同理心与冲突解决能力,进而塑造学生价值观。

(二)智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认知发展与思维训练

智育不仅传授知识,更需培养积极的学习心态与问题解决能力。在数学课中,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模式,如通过小组竞赛解决复杂问题,培养学生抗压能力与团队协作意识。在科学课中,通过设计实验失败情境,引导学生分析原因并调整策略,强化成长型思维。

(三)体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身心协调与情绪管理

体育通过身体活动促进心理韧性,是释放压力、培养积极心态的重要途径。在体育课中,可以开展“趣味运动会”,融入情绪ABC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在竞赛中学会压力释放。在日常的大课间活动中,加入正念练习,如“呼吸操”与“身体扫描”,提升学生专注力与情绪稳定性。

(四)美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交融:审美体验与自我表达

美育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感共鸣。如在美术课中,以“树叶画”创作引导学生表达内心情感,并结合作品分享环节增强自我接纳。在音乐课中,通过歌曲创编帮助学生识别与调节情绪。

(五)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生:实践能力与责任感培养

劳动教育通过动手实践磨炼意志。在综合实践课中,开展“小农田”项目,学生在种植中体验挫折与成就感,培养耐心与责任感。除了校内的实践劳动,在家务联动中,可以设计“家庭劳动打卡”任务,通过家校协作促进学生劳动习惯养成与家庭情感联结。

二、实施保障:多维度支持体系的构建

(一)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构建培训机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培训,帮助教师掌握学科渗透技巧(如情绪疏导、情境设计)。教师需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如学习“非暴力沟通”技巧。在课堂中,利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自信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同时,铺排跨学科教研:建立五育融合教研组,开发校本课程,根据学校学情和校园特色开发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二)家校社协同机制

1. 家校互动:通过家长开放日、亲子心理活动(如“家庭吐槽大会”),促进家庭心理支持。

2. 社会资源整合:与社区合作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构建“医教结合”转诊通道。

(三)动态评估与反馈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每学期进行心理筛查,结合学科表现动态追踪学生心理状态,及时了解并启动干预程序。在评价方式上,鼓励学生参与式评价,如引入“心理健康成长日记”,鼓励学生自主记录情绪变化与应对策略。此外,可以在每学年心理健康教育学业评价中引入心理满意度调查,了解学生对心理课堂和心理学科的评价,更好地掌握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生成度。

三、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要以科学的心理学理论和方法为依据,契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在语文教学中可利用儿歌、故事等帮助他们提升注意力和记忆力。

(二)有机融合原则

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内容自然结合,避免生硬添加。如数学学习遇到难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培养其坚韧意志,将心理教育巧妙融入解题过程。

(三)差异性原则

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性格内向和外向的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引导方式应有所不同,内向学生需更多鼓励,外向学生可适当提出更高要求。

四、结论

五育融合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系统性框架。通过学科教学的渗透,能够将心理健康教育从孤立的活动转化为常态化、生活化的教育实践。未来,需进一步深化教师培训、完善家校协同机制,以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目标。

1. 政策保障。推动地方出台《中小学心理健康促进法》,明确课程设置与师资配备标准。

2. 资源整合。建立区域心理健康大数据平台,实现动态监测与资源共享。

3. 研究深化。加强实证研究,探索不同学段的差异化策略。

参考文献:

[1]申潮兰.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策略研究[J].智力,2024(29).

[2]赵捷,周能桃.“学科融合”中渗透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研究——以三年级“团结”主题教学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2(04).

[3]康成.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1(09).

[4]万强兴.学科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J].甘肃教育,2020(15).

[5]王丽.关于在小学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读写算,2019(3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