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对自我效能感低下学生的关爱帮扶

作者: 胡婉诗

摘 要:家校社协同育人为心理危机学生成长赋能。笔者以学生小风为例,从个人、家庭、学校三个方面探究学生的问题根源,运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利用德育、心育、家育与社会等力量对学生进行关爱帮扶,帮助学生在充满爱意与真诚的环境氛围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德育;心育;家育;社会力量

接手新的班级,面对新的挑战,笔者带着期待走进教室,班级的同学热情地涌上来自我介绍。这时,笔者注意到了在课室的角落里有一个学生,他似乎对外界发生的事情不为所动,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在热闹的课室里显得格格不入。

一、情况描述

这个异常沉默的学生叫小风。在同学们的描述中,小风从来不说话,也不写作业、练习,总是默默坐在一旁。在班级里,他因从来不出声而只身一人,到了四年级也没有朋友。所有的科任教师对他也束手无策。

二、分析诊断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周围学生访谈了解,笔者发现小风是不想、不敢讲话。在一年级入学时,他也会和同学谈天说笑。只不过后来,他便慢慢变得少说话,而后甚至拒绝说话。为了更好地帮助小风,笔者与从前教过、现任的科任教师了解他的更多信息,并约见了小风的家长,争取从家校两个不同的视角进行整合,进而更全面地了解小风,找到问题所在。

(一)家庭因素分析

小风是家中的独生子。父母忙于工作,爷爷奶奶照顾孩子时鲜少进行日常沟通与交流。后来上小学,经老师反映孩子不说话,学习有困难后,父母才把小风接回了家里照顾。妈妈主要在家照顾孩子,小风格外懂事,经常在家帮忙做家务。虽然小风在家也不常讲话,说话很小声,但是他愿意与爸爸妈妈偶尔交流。

(二)个人因素分析

小风由于早期主要由爷爷奶奶抚养,与父母并未建立好高质量的依恋关系。依恋在早期便是对母亲、父亲形成的,而在往后的生活中也不断地影响着他们的发展,甚至在对于其与同伴的依恋、往后踏入学校建立起人际关系也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转变到学习为主的小学环境中后,小风更不适应,在人际关系上也未能与教师、同伴建立好依恋关系。小风早期因家庭抚养关系问题,缺少沟通,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滞后,特别在小学阶段,学习上的挫败感和对自己的错误认知,导致小风产生了严重自卑的心理。久而久之,小风的自我效能感低下,不愿意与除了家人以外的人员沟通,学习上也陷入了停滞。

(三)学校因素分析

1. 家校沟通不到位。当小风出现拒绝沟通的情况时,教师并没有对问题进行客观判断,了解小风家庭的特殊性与引发小风问题的根本原因,只是把主要的问题归咎于小风自身发育的问题。而小风家长也未能与教师建立信任关系,不愿意尝试让孩子的问题进行就医排除。

2. 班级氛围不佳。在小学低年级时因教师对小风的了解不足,在进行批评教育时缺乏对其私下的引导与鼓励。与此同时,班级的同学也对小风缺乏认同感与鼓励,这让小风不愿与班级同学和老师有交流。

三、策略实施

笔者明白了问题根源所在,也明白了关爱转化工作的艰巨性与迫切性。笔者查找了与小风相类似的案例与文献,学习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利用德育、心育、家育与社会等力量对学生进行关爱帮扶行动,具体实施的策略如下。

(一)“心”关系,“心”希望

1. 良好的关系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在心理辅导中,建立关系是有效辅导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笔者决定慢慢地坚持靠近小风。笔者每天早上除了建立和全班学生互相问好的礼仪外,会额外去关心、问候小风,用简单的话语让小风意识到老师在用心关注他,让他慢慢对老师有所了解,卸下防备。小风从一开始的害怕、惊奇,到后来会慢慢地用点头等肢体语言回应。

2. 找到教育契机,用突破口建立“心”关系。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为了建立小风的自信,笔者也在努力寻找小风的闪光点。小风非常擅长奔跑,于是借助校运会的契机让他在体育赛场上大放异彩,赢得同学的掌声,为班级夺得荣誉,也树立信心。

(二)关爱家庭,携手育心

小风的父母是普通的务工人员,在与小风父母沟通孩子情况的时候,笔者发现了他们也急于改变小风的现状,但是自身能力有限。而对于以往教师建议的就医,作为家长来说,也不太愿意接受最坏的结果。了解了小风父母的真实想法后,笔者进行了深度共情,对小风父母表示肯定与谅解。最担忧孩子的人便是父母,小风父母的不放弃与陪伴也给予了孩子无限的力量,所以小风才愿意每天在家中与父母聊天。另外,也告知家长,小风近段时间在学校的表现也有所进步,能理解同学和老师的话语。在日常观察中,小风的人际交往能力与理解能力都没有问题,而学习方面,由于低年级没有及时干预,写字虽费劲,但也可以正确书写。听到老师对孩子的肯定,小风父母紧绷着的神经也放松了下来,他们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愿意去学习新的观念与方法去帮助孩子。随后,笔者提出因孩子长期不出声,发声系统的确需要就医进行干预,家长需要做好配合。而后邀请小风父母参与家长志愿者活动,如亲子观影、家长课堂、亲子游园会等。笔者也定期对小风与父母在校进行家庭辅导,通过谈话、亲子心理小游戏、填写“心语卡”等方式,增加了小风与父母关系的亲密度。同时,也引导了小风用短句表达自己内心的看法,提升了孩子的自信心。

(三)全员关爱,赋能成长

初有起色的小风还并未能完全适应班级的一切,因此笔者给小风配备了一名“好伙伴”,除了在日常学习中给他提供帮助,也在课后带动小风与其他同学一起玩。小风脸上开始出现了笑容,同学们也发现,原来小风和普通同学一样会说会笑。作为班主任,笔者也借助了心理班会课,通过“自卑消除机”“自信小达人”等课程,给小风制造成功的契机,让他尝试在班级同学面前表达自己,并不吝表扬和鼓励。赞美成了闪光点、放大镜,小风在其中纠正了偏差的自我认知,同学们的认可也让小风更加自信。针对小风的情况,笔者也主动与各科任教师紧密沟通,科任教师对小风多一层的了解,也多一分耐心与信心,建立了小风的学习信心。在和谐、友爱、向上的班级氛围中,小风有了归属感,也慢慢地获取更多的能量,成长起来了。

(四)社医注力,自信成长

家庭、学校和社会不是互相独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因此借助社会的力量,多方联动,对小风也具有较大的帮助。为此,笔者联系了学校的驻站社工团体,鼓励小风家长与小风一同参加社区的服务工作与活动。小风反馈,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后,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提高了自我效能感。小风父母接纳了教师的建议,带小风进行就医。就医后,小风父母除了与笔者反映孩子的情况,在家也遵医嘱,对小风进行重点关注与训练。小风在医生与父母的帮助下,不再封闭自己的内心,尝试与同学、老师进行沟通交流,慢慢恢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

四、成效总结

经过一个学期校家社的协同共育,小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学习上,他也不再退缩,而是敢于接受自己的不足,努力主动学习。在家庭里,小风的父母也反映,孩子变得开朗许多,愿意与父母分享身边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小风的变化让笔者意识到,在孩子成长道路上,家庭、学校、社会各方的力量不可或缺,教育合力不容小觑。在教育之中,学生问题的出现对于班主任工作来说是挑战,也是教育智慧的体现。学生应该在充满爱意与真诚的环境氛围中汲取生命的力量,得到安全感、尊严与爱,不断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刘晓婷.叙事疗法在“问题”学生心理辅导中的运用[J].中小学班主任,2024(11).

[2]赵莉莉.家校社协同育人为心理危机学生生命成长赋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