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社协同育人视角下的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经验探讨

作者: 麦玲玲

摘 要:一名初一女生确诊为重度抑郁,并伴随强烈的自杀意念。学校立即启动危机干预方案,通过家长、学校、社区多部门协同,妇联及社工上门引导家长,家长带孩子到专业医院就诊,班主任与同学们在校园生活中给予关爱,心理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最终学生的情绪状态有所好转,成功度过心理危机,并顺利完成初中学业。

关键词:家校社协同育人;危机干预;心理辅导

一、个案资料

小A(化名),14岁,初一女生,情绪低落,经常哭泣,整夜失眠,求生动力孱弱,和妈妈关系恶劣,经常爆发激烈冲突。小A情绪变化极端,无法自控,频繁自伤,于初一上学期被专业医院诊断为“抑郁发作”,休学一年后重新入读初一,开学第一周就在家割腕自伤。小A自述:五年级时爸爸突发中风,生活无法自理,哥哥无奈放弃工作贴身照顾。家里一共7口人,可无人理解自己,家庭氛围压抑。我无法接受妈妈动辄打骂的教育方式。我记得3岁时,犯了一点小错被妈妈拖到大街上责骂、打耳光,一群人围着我指指点点。现在当我闻到妈妈气味、听到声音时,身体还是不自觉僵硬颤抖。

二、问题评估与分析

家庭因素:小A妈妈性格强势,家里5个孩子,唯独小A不认同妈妈的教育方式,妈妈简单归因为“她就是跟我对着干”。尤其爸爸中风后,经济收入锐减。妈妈经常当面指责小A。妈妈也致电亲戚,大肆埋怨女儿不懂事……这些言行加剧了冲突。个性因素: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青春期(12—18岁)的发展需求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如果来自重要他人的反馈是糟糕的,会形成混乱的自我,可能有自暴自弃或者伤害别人等行为。小A性格内向,敏感细腻、追求完美等个性因素加重了抑郁情绪。“糟糕至极”的理念,让小A产生深深的无力感。习惯性的自伤行为:每当痛苦时,小A选择宣泄情绪的方式是“揪头发”“打耳光”,再演变到割腕。割腕的程度和频率日益加深,自伤行为由自愿性慢慢转化为习惯性。综上,小A知情意统一,自知力完整,没有出现幻想、妄想等症状,排除精神病。此外,小A面对妈妈时出现强烈的躯体症状,每次自伤几乎都是与妈妈发生激烈冲突,由现实因素引起,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持续时间超过3个月,初步判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并伴随强烈的自杀冲动,需要马上启动危机干预预案。

三、辅导干预目标

初次和小A会面,笔者评估其有抑郁症的风险,及时上报学校领导,并共同约见小A的父母。小A经医生诊断为重度抑郁中度焦虑。短期目标:整合多方资源做好危机干预工作,共同保护小A的安全;挖掘自身资源,找到力量支撑。长期目标:提高小A心理韧性,逐步恢复正常的生活。

四、辅导干预过程

(一)识别危机行为,初步评估

班主任觉察小A情绪持续低落、长期失眠并伴随过激行为,转介到心理辅导室。通过摄入性会谈、共情等方式,建立信任的咨访关系。采用SCL-90和SDS量表对小A进行初步评估,结果显示小A可能是重度抑郁,存在高自杀风险。

(二)启动危机干预程序,监护安全

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由学校分管心理的领导、心理教师、班主任等成员组成。学校第一时间开展小组会谈,联系家长,安排教师对其重点关注,安排班中好友作为“守护人”,共同监护小A的在校安全。

(三)约谈家长,告知转介事宜

学校危机干预小组向家长说明小A的近况,发出心理健康告知书,告知自伤行为和自杀念头,建议家长尽快带其去专业心理医院就诊。但家长担心吃药有副作用,拒绝就医。经妇联和社区、学校多番建议,家长终于同意就医。经医生诊断,小A患有重度抑郁和中度焦虑。就医期间,家长多次指责小A,多次自行让小A停药。

(四)家校社协同,构建支持系统

学校主动上报给教育部门,由教育局牵头,整合妇联、社区等力量提供支持。科任教师在作业上不做过高要求。学校开展生命教育、亲子沟通等主题班会,心理教师线上和线下结合进行心理辅导,妇联和社区安排社工上门,定期和家长沟通,调整家长的期待,和家长共同探讨方法。小A的自伤行为与家庭氛围息息相关,于是我们向家庭成员普及抑郁症的相关知识,建议小A的兄弟姐妹充当家庭的润滑剂。然后充分肯定妈妈的艰辛,引导妈妈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表达感受。挖掘小A和家人相处的温馨时刻。比如母亲节给妈妈送花,妈妈很感动,还发了朋友圈记录。通过挖掘“例外时刻”,帮助他们觉察与自身目标相关的现在和过去的成功所在,来访者的优势往往也会在探索例外的过程中被发现。

(五)定期心理辅导,促进个体转变

1. 共情,构筑信任咨询。初次见面时笔者鼓励小A宣泄情绪,也感谢她的信任,如“我感觉到你的无助和委屈,你真的很不容易,谢谢你愿意给我这个机会,让我和你一起面对。”陪伴、倾听、澄清、赞美、期待,是最有效的咨询手段,它给予来访者理解和接纳,让来访者看见自我、觉察自我,让改变从此发生。

2. 寻找其他方式,替代自伤行为。在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后,笔者鼓励小A寻找成功的应对剧烈情绪的经验,引导其找到画画、撸猫、与朋友倾诉等方式,并练习呼吸放松技巧,调节情绪。

3. 挖掘自身能量。通过焦点解决短程疗法等技术,让学生看到身上的能量,看到自己微小的进步,如“我发现你最近能够走出房门,偶尔还能下厨,还能回学校上课,对你来说真的需要很大的勇气”等,为她赋能,肯定点滴的进步。

五、辅导效果

经过长达1年的辅导,小A能有意识地减少自伤行为,虽然偶尔和妈妈发生激烈冲突时,会有想自杀的想法,但安抚后能冷静下来,手臂上的伤痕也慢慢减少。小A睡眠状况有所改善,偶尔还下厨做甜品,主动约同学逛街,对自己的未来也有美好憧憬。

六、案例反思

第一,建立有效协同育人机制。2023年,教育部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庭、学校和社会不是互相独立的教育“孤岛”,而是彼此联系、互相补充的“环岛”。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是综合因素的影响,如家长的教育方式、青春期的敏感程度、负性生活事件、学业压力等。因此,我们需要整合家校社的力量,建立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和策略,保障学生尽快获得有效的专业帮助。第二,健全校园三级危机干预系统。在本案例中,班主任察觉到小A的“危机信号”后,及时转介给心理教师,并汇报上学校领导,启动学校危机干预预案。学校加强师资力量培训,通过涵盖多个学科的多时段筛查和多维度测评,分层建立心理档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预选。家校社协同育人,有利于建设更科学、高效的预防和干预系统,将学校、家庭、社会系统紧密联系,实现资源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社会支持,一起为学生的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颜秋茹.促进初中生自我认同发展的几点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07).

[2][美]彼得·德容,茵素·金·柏格.焦点解决短期治疗:技巧与运用[M].沈黎,吕静淑,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22.

[3]许维素.建构解决之道[M].宁波:宁波出版社,2013.

[4]廖婧茜,龚洪.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责任伦理[J].民族教育研究,2023(01).

[5]赵莉莉.家校社协同育人为心理危机学生生命成长赋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23(29).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