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究

作者: 林宝镜

新课标引领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项目化学习实践探究0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持续推进,在现代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倡导教师积极落实项目化学习,通过整合课程知识和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性项目,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文章从确立项目目标、巧设任务清单、促进项目落地和落实项目评价四个方面出发,对新课标引领下小学语文“小说的魅力我来读”项目化学习的实施展开研究,旨在提高小说类文章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深刻地感受小说文学的魅力。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项目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9-0019-04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落实能够很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但在现阶段,依然存在部分教师对项目化学习的价值不认同,在教学实践中缺乏明确的项目目标,项目任务冗杂,缺少重点突出,项目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效果不理想,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笔者依据多年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认为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充分认可项目化学习的意义,围绕核心素养目标,设定恰当的项目主题和项目任务,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在项目中学得透彻、学得扎实,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 紧跟课标要求,确立项目目标

项目目标是整个项目化学习的核心,对教学过程的实施起到一定的统整作用。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强调对学生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需要根据课标要求,设立项目化学习的主题和目标,以此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项目化学习的有效实施。

以《桥》教学为例,本课所属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教师可以设定项目化学习主题“小说的魅力我来读”,并根据新课标对小说类文章的教学要求,确立如下项目目标。

第一,语言运用素养目标: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等词语。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感受课文如何写“雨大”和“洪水凶猛”。

第二,思维能力素养目标: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人物形象;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熟悉文章中使用的侧面描写的手法,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第三,审美创造素养目标:知道小说大多是虚构的,却又有生活的影子,能够发现小说类文章的艺术美,并模仿行文结构和语言特点,完成仿写任务。

第四,文化自信素养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深刻感受老汉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起来的高尚人格与可贵精神;感受小说题材的文学魅力,提升对我国文学作品艺术价值的认同感。

二、 围绕学生实情,巧设任务清单

在项目化学习中,任务清单的设计旨在为学生参与项目学习提供导向,帮助学生明确重难点知识,同时鼓励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思路,从“学习者”的身份向“实践者”“探究者”进行转变,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此,教师可以围绕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多样化的项目任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促进项目化学习的有效实施。

例如,在教学《桥》的时候,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情感感悟能力,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学生对洪水等自然灾害缺乏直观体验,因此对课文中描述的人们的恐惧心理以及老党员的选择理解不够深刻。因此,在项目任务的设计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学习体验,通过生动的讲解和形象的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境和人物心理,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同时,教师还应该注重阅读技巧和方法的传递,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人物形象、语言表达以及情感渗透等展开解读,以便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效果。基于此,围绕项目主题“小说的魅力我来读”,教师可以确立如表1所示的项目任务清单。

三、 关注教学过程,促进项目落地

基于上述项目目标以及项目任务清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整个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合作学习,依次完成任务清单中的各个任务,从而促进项目有效落地。

(一)关注题材,学习小说特征

对题材的了解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实施的前提。明确文章体裁可以帮助学生把握阅读方向,能够快速地抓取文章中的关键信息,理解文章大意,梳理文章结构,从而促进学生深度阅读。为此,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首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小说题材,学习小说文章的特征,为后续项目任务的实施做好铺垫。

以“小说的魅力我来读”项目化学习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展开《桥》这篇文章的阅读。这篇小说在情节上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表现力,按照“洪水前”“洪水来”“洪水去”的时间顺序,塑造了一位老党员临危不乱、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英勇形象。在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小说相关的文学知识。

文学常识①:小说一般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以及多样化的环境描写突出人物形象,同时反映社会现实。

文学常识②:小说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环境。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文学常识③:小说的分类是多样的,可以按照篇幅大小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也可以按照具体内容分为科幻小说、言情小说等,还可以按照体制,分为章回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等。

基于题材的解析,引导学生熟悉小说的三要素以及常见分类,明确本篇课文以洪水的来去为主线,着重突出老支书这一人物形象,其中包括一定的环境描写,同时对人物也进行了细致的刻画,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等,让我们看到了一位爱党爱人民的丰碑人物。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有效地落实“认识题材”这一项目任务,促进项目化学习的有效落实。

(二)品读故事,厘清文章脉络

品读故事强调学生对故事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明确“故事说了什么事”,从而对文章产生整体把握,辅助学生清晰地认识故事传递的情感主旨以及人物形象特点。为此,在项目化学习中,针对阅读教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从文章的题材出发,梳理文章结构,理解故事脉络,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例如,在“小说的魅力我来读”的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先播放几组解放军战士抗震救灾的真实镜头,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总结出“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品质。随后,教师可以从小说情节四要素“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出发,对文章的内容结构进行梳理。(表2)

(三)解析人物,理解人物形象

鲜明的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主要特点,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以及曲折的故事情节,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生动形象且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对学生理解文章主旨、领悟文章情怀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解析人物形象是小说类文章阅读的重要一环。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聚焦文章中的人物,引导学生通过解析文章的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理解人物形象特征。

以“小说的魅力我来读”项目化学习为例,在《桥》这篇文章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完成以下阅读任务。

总任务:找到文章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子任务1:找一找文章中有关环境描写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雨:像泼、像倒、咆哮、狂奔而来、跳舞、狞笑。

水:近1米、没腿、添腰、爬上胸膛、一片白茫茫。

桥:窄窄木桥、发抖、塌了。

思考:在天灾面前,人们怎样面对?老支书和村民的反应有何不同?从侧面反映了老支书怎样的形象?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基于上述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边看图,边看课文,分析人物的表现。村民看到洪水即将到来,惊慌失措,争前恐后地挤到桥上去。老支书是全村的负责人,也是一名具有崇高威信的党员,在灾难面前,面对你拥我挤要过桥的村民,老支书第一个冲上前,指挥他们有序过桥。通过环境描写以及老支书和村民的对比描写,可以看出老支书“一心为群众、深得人心、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形象。

子任务1:找一找文章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勾出人物言行、神态描写的词语、句子,有感情读一读这些句子,思考老支书的言行表现体现出他怎样的形象?

第一次: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第二次:老汉冷冷地说。

第三次: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第四次: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经过这样的梳理,引导学生认识“一推一揪”,老支书把群众利益和亲情分得清清楚楚,在保持党员形象、传承党员精神的同时,又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是一位伟大又无私的父亲形象。

通过对小说人物的解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关键词来形容老支书的人物特点,如舍己为人、无私奉献、一心为群众、说一不二、沉稳干练、深得人心的好干部。基于此,完成项目任务清单中的“解析人物”任务,促进项目化学习的有效实施。

(四)赏析语言,体会语言表达

小说之所以能够引人入胜,除了拥有鲜明的人物形象,还具有精彩的语言表达,将环境描写得生动具体,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也将人物的表现描写得细致入微,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因此,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语言的表达效果。

例如,在教学《桥》的时候,教师可以以小组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文章的语言展开赏析。

探究一:咆哮、狂奔而来、狞笑、放肆、势不可当,这些词语在课文当中都是描写什么的?体会一下这样写的好处。

探究二:文章中哪些句子是描写老支书的,反复诵读,体会老支书的心理活动。

探究三:为何小说以“桥”命题,而不用“老支书”或“一位老汉”来命题。

基于上述探究任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文章中描写洪水的句子展开个人朗读和集体排读,进一步感受洪水的势不可当和形势的危急,体会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同时,引导学生从老支书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中体会其心理活动,进一步感受老支书的党员精神。此外,引导学生理解“桥”具有象征意义,是把党员和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感情纽带,是危难时刻老支书为群众抢得生机的希望桥,是老支书和儿子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生命桥。通过对文章语言的赏析,促进项目化学习的有效实施。

(五)聚焦情感,联系实际生活

情感主旨是小说的重要元素。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文本与实际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同时促进学生对文章产生深刻的理解。

例如,在“小说的魅力我来读”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认识最后说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给人一种“意料之外”的阅读体验,更加凸显老支书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精神。基于此,教师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展开观察:我们身边还有许多像老支书这样的人,他们舍小家为大家,往往在最危险、最困难的时候,不顾个人安危,冲在最前面,如在抗疫前线坚守岗位的医护人员;日夜巡逻、保障社会治安的警察和消防队员。通过对文章情感的领悟,激发学生对社会正能量的关注和认同感,同时促进学生对社会价值观的深入理解和内化,从而推动项目化学习的有效实施。

四、 完善评价体系,落实项目评价

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要围绕项目目标,完善评价体系,考查学生在整个项目过程中的表现,从而落实有效的项目评价。例如,在教学《桥》的时候,教师可以根据项目任务清单中的评价标准,针对每一个教学环节设立多视角的评价维度,并结合实际的项目活动,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的方式,对整个项目实施进行全方位的质量监测,从而反馈真实的教学问题。(表3)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项目化学习的落实具有非常突出的实践意义。以“小说的魅力我来读”为例,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紧跟课标要求,确立合理的项目目标,为项目化学习的实施提供导向作用。其次,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实际学情,巧设任务清单,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另外,在实际的项目落地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关注题材”“品读故事”“解析人物”“赏析语言”“聚焦情感”五个方面,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知识、长技能,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此外,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在项目中的实际表现完善评价体系,落实有效的项目评价,从而以评价反馈真实的项目化学习质量,为后续项目优化和完善提供有利的参考信息。基于此,通过多种途径,以项目化学习提升阅读教学的实践性和实效性,为学生未来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维丽.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4(33):79-81.

[2]谭瑜萍.项目化学习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天津教育,2024(33):183-185.

[3]温冰洁.基于项目化学习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24.

[4]张喜红,陈红霞.表现性评价在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中的设计:以阅读教学为例[J].语文新读写,2024(6):45-47.

[5]林芬芳.“项目化学习”助推小学“整本阅读”[J].读写算,2023(24):83-85.

[6]林雪婷.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3(15):95-98.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