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视域下低年级识字教学价值及路径探究

作者: 姚红玉 李正宏

具身视域下低年级识字教学价值及路径探究0

摘要:识字教学是低年级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于识字相对集中,造成识字难度大,学生学习积极性偏低,教师教学方式低效的困境。在识字教学中,须依课标而教、依任务而教、依具身而教、依评价而教。

关键词:识字教学;具身理念;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2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9-0031-04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认知是身体、心智及环境交互活动协同作用的结果,其关注点聚焦身体感受、身体体验和情境交互上,对实现有效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识字教学在一个学生的语文学习生涯中,就好比盖房子打基础,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打好了,盖出来的房子才牢固。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可以采用具身理念指导教学实践。

一、 低年级识字教学现状

(一)忽视学生特征

从学生思维发展阶段来说,低年级学生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当下识字教学的学习方式主要以教师先讲,学生再通过反复抄写识记字形。教师讲得应该说是比较细致的,从笔画到结构,学生抄写数遍,然而结局是一学就会,一写就错。

(二)作业形式单一

识字就是抄抄写写,课堂新授要抄,课后巩固也要抄。学生就在反复抄写中完成识字作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逐步降低,甚至对语文课产生抵触情绪。究其根本,是日复一日的反复抄写,机械重复,毫无新意。

(三)评价手段落后

学生在低年级虽没有课后书面作业,但仅课堂作业而言,仍延续传统配套作业模式,大量题目练习,练习内容并没有随着新课标的诞生做出改变。教师也很难把握好学生做题的准入关口,出现习题练习涛声依旧的状况。完成的习题以教师批阅的形式进行评价,无法提升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二、 具身视域下的低年级识字教学价值分析

纵观当下的识字教学,显然存在离身现象,学习的知识游离于人的身体之外。学习的方式无法带动身体的沉浸参与。识字教学的离身现状必须向具身视域转变。

具身认知理论详细研究了人的身体在各种认知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及作用,总结出人的认知过程具有涉身性、体验性与情境性等特点,即认知结果反刍于认知,促进认知。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情感体验过程,反之,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学习。情境包括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认为有我之境就是以我观物,无我之境就是以物观物,笔者借用王国维的说法,认为在识字教学中应创设有我之境。

三、 具身视域下的低年级识字教学路径

(一)依课标而教

课标明确提到识字与写字是语文实践活动的一条主线,素养型课程目标的构建离不开识字与写字。从表达的顺序来看,“识字与写字”是排在“语文实践活动”前面的,可以看出识字与写字是基础的语文实践活动,没有识字与写字打基础,就无法开展“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更谈不上“梳理与探究”。

依据新课标,可以整理一份小学识字写字教学目标细目表(表1)。表格显示低年级识字量 1600 个左右,平均低年级一天要认识4个字左右,会写两个字左右,可见识字是低年级学生主要学习任务。低年级还有一个识字任务,是培养学生查字典的习惯。也就是说1600个字是底线,不包括利用字典认识的字,上不封顶。识字能力强的学生有可能把中高年级的字在低年级就认识了。

课标中关于写字的目标表述低年级要正确书写汉语拼音。在学习“yw”的书写时,由于学生观察不仔细,“y”的交叉点应该在第三条线上,学生却在二、三线中间交叉。教师就用十字路口打比方,要学生再数一数,这是几岔路口,学生数出五岔路口,再让写错的学生重写,就不会错了。低年级的课堂教学,适时进行一些游戏故事之类的辅助活动,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低年级写字也有明确要求,课标提出“能按基本的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学生刚开始学写字,先左后右,先上后下这些书写笔顺规则要在具体的字的指导中渗透。一年级上册第五课《对韵歌》,有一个“虫”,第五笔是“提”。教师可以先板书示范,学生用食指书空,然后教学生八字口诀:从左到右、先重后轻。教师再示范板书,边示范边讲解八字口诀如何落实到笔画上,然后再让学生在语文书上练习。

我们要准确解读课标,不要拔高目标,比如低年级目标表达中没有“美观”,只有“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我们在写字教学中以这三个标准组织学生写字的评价。那么“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怎么解读?首先,教师的板书要做到美观,给学生以视觉感受,还可以讲解字的间架结构,告诉学生间架结构与汉字的形体美之间的关系。比如一年级上册第四课《日月水火》有一个要会写的字“禾”,可以用穿连衣裙的小姑娘的图片做比较,问一问学生裙子能不能拖到地上,这样就能明白撇和捺要高于竖,不能写得在同一个水平线上。

低年级写字教学课标还提到“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笔者认为写字习惯应包括握笔姿势、坐姿、铅笔直尺橡皮的使用。写字姿势既包括握笔姿势,可以用儿歌:“大哥二哥对对齐,笔杆落在食指根”来提示学生,也包括书写时身体姿势,所谓:头正身直,肩平足安。对“头正身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头顶顶一块小手帕,这一招对低头族效果甚好。

新课标提出的“梳理与探究”是在上一次课标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操作性的目标。低年级提到“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学过的字,依照一定的结构归类,比如左右结构的整理一次,在整理中会发现大部分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小右大、左窄右宽。如一年级上册的“林、把、比、们、你、明、竹、妈、对”,通过梳理发现,也有左右结构关系特殊的,比如“和”,左右一样宽度,左大右小。

依课标而教是低年级识字教学的逻辑起点,尊重课标精神,才能走好识字教学之路。

(二)依任务而教

我们先来看看基础型学习任务群的描述。

(1)认识有关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等方面常用字;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学习书写笔画简单的字,初步体会汉字结构的主要特点。

(2)先认先写基本字,学习部首检字法,尝试发现汉字的一些规律,初步学习分类整理课内外认识的字;在生活中主动识字,发展独立识字的能力。

(3)认读拼音字母,拼读音节,认识声调,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习音序检字法;在日常交际情境中学习汉语拼音和普通话。

从课标表述来看,识字要情境化,一是利用生活情境,二是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的情境帮助识字。激发学生识字兴趣,应当是低年级首要的任务。一年级学生学习汉语拼音,是语文学习的开始。好的开头,就是成功的一半。认读和书写汉字,是识字教学的重要内容。汉语拼音是识字的工具,一年级完成对汉语拼音的学习,主要学习声母、韵母和拼读方法。一旦掌握汉语拼音的拼读,就可以大量识字,阅读注音文本。汉语拼音的拼读是汉语拼音教学的一个难点,实践证明,有部分学生在拼读能力方面会稍逊一筹,进而影响到阅读注音文本的自信。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教材中首次出现拼读教学是在“bpmf”一课。教材以一幅图片呈现,图中一个小女孩使劲推着“b”和“ɑ”的积木,然后两块积木终于靠到一起,变成了“bɑ”。这是基本的两拼音节,使用两拼音节的拼读方法。

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拼音卡片教具,左右手各持一个拼音,然后通过边口头示范双拼拼读出“bɑ”,边按照由慢到快的节奏双手拼音字母碰到一起,教师嘴和手的默契配合,使学生有一个感性认知,接着跟教师模仿拼读。接着,再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儿歌形式学习双拼拼读口诀“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

根据教师的课堂示范,课后设计了操作性的实践作业,促进学生对汉语拼音的积累和梳理,这属于基础型学习任务群。作业要求:在家请家长和学生合作,在扑克牌上贴一层白纸,在上面写y、w、b、p、m、f、d、t、n、l十个声母,一共10张再写6个单韵母加上四声声调,是24张。合计34张。然后家长随机拿一张声母和一张带调韵母,拼到一起。让学生练习拼读。

再看“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描述。

(1)阅读有关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的短文,认识图文中相关的汉字,感受美好亲情。

(2)阅读有关学校生活的短文,认识图文中相关的汉字。

(3)在革命遗址、博物馆、公园、剧场、车站、书店、超市、银行等社会场所中,学习认识有关标牌、图标、说明书等。

比如让一年级学生自制识字本,就有学生从食品、日用品包装纸上扣下感兴趣的字或汉字图片,作为识字本的资源。此外,还鼓励学生到公共场所识字,家长帮助拍照留存下来,贴到识字本上。

(三)依具身而教

人们逐渐意识到,身体经验是建构知识的源泉,而这种建构是通过活动的、鲜活的生理性体验而进行的……因此,知识能力的习得,需要开展形式丰富的学习实践活动。

多媒介学习语文,根据传统语文教学经验,识字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上、教材上,还要引领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学习。在学校、家里、街道、商场等公共场所,随处都可以识字,都是我们识字教学的资源,教师组织学生自制识字本,通过实践性作业,提高学生识字热情,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通过动手操作,学生对声母、韵母有了深刻的认识,通过制作拼音卡,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标在“教学提示”中表述:学习活动可以采用朗读、复述、游戏、表演、讲故事、情景对话、现场报道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将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收集处理信息等融为一体。

留心公共场所等真实社会场景中的文字,尝试认识标牌、图示、简单的说明性文字中的常用汉字;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借助学过的偏旁部首推测字音字义,愿意向他人说出自己的猜想;遇到不认识的字,主动向他人请教。

学业质量为教学设计提供导航的定位作用,教学设计是起点,学业质量是终点,出发前就要规划好线路。教学实践中要有学业质量的目标意识。学业质量不仅是靠一张试卷来检测的,现在低年级不进行书面考试了,在面测中设计好指向学业质量的“游园活动”,了解学生的识字兴趣、识字能力、识字量、梳理分类水平。

(四)依评价而教

面对当下识字教学评价手段落后的情况,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应注重评价改革。第一学段要特别重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注意一年级适应期学生的特点,科学确定评价起点。

无论是识字还是写字,兴趣才是最重要的,教师评价时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一年级学生识字和写字的起点不一样,课堂上的预设要因人而异,不断调整预设。

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评价方式要多元化,不局限于书面答题的唯一途径;评价主体要开放化,除了家长与同伴,要增加学生自我评价的机会;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学生在识字中的学习态度、学习成果、学习表现均要注意留痕。利用教室墙壁公开展示学生识字学习中自制的物画作品。

识字教学依课标而教、依任务而教、依具身而教、依评价而教是新课标背景下解决识字教学现状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1-55.

[2]杨丹滋.基于具身认知理论的教学方式变革教学理论探讨[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8:1.

[3]黄思源.具身认知理论对课堂教学的启示[J].教育评论,2019(9):157-158.

[4]张良.论具身认知理论的课程与教学意蕴[J].全球教育展望,2013(4):29.

[5]李娜.具身认知视阈下小学生识字教学的行动研究[D].临汾:山西师范大学,2019:5-6.

[6]郑皓元,叶浩生,苏德权.有关具身认知的三种理论模型[J].心理学探新,2017(3):195.

[7]叶浩生.“具身”涵义的理论辨析[J].心理学报,2014(7):1032-104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