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文化桥梁古诗词教学多元化策略研究
作者: 张彩红摘要:构建文化桥梁,是古诗词教学的创新设计,学生积累了大量古诗词信息,但对古诗词的理解还停留在字面翻译上,能够了解一些基本内容,却不能做深度解析和鉴赏处理,更不能进行仿写操作。教师借助文化构建行动,创新古诗词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情感诵读、语言鉴赏、情感对接、主题揭示、仿写训练中掌握古诗词学习要旨,自然建立语文学科核心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文化建构;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9-0039-04
古诗词教学中,教师需要有文化构建的主观意识,深入解析古诗词内涵,发掘文化底蕴,梳理文体和文化方面的知识,推出语言鉴赏任务,在深入讨论交流中达成学习共识,真正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学科能力的培养。古诗词蕴含丰富文化元素,教师要有知识梳理和历史对接的意识,借助信息媒介展开对应设计,以成功引导学生进入古诗词语言鉴赏学习环节,在诵读、鉴赏、翻译、仿写中形成学科认知能力。
一、 古诗词文化溯源,发掘知识与历史
古诗词都有特定的历史背景,教师在古诗词教学设计时,要借助网络收集相关素材和信息,并对古诗词相关知识进行梳理,结合古诗词诞生背景,了解其特定的历史背景,以便对古诗词做出准确的解读,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建立古诗词学习认知。
(一)挖掘文化底蕴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前期收集相关信息,结合具体内容,深度发掘其文化内涵,包括节日文化、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等内容,让学生对古诗词有深刻的理解,在文化探寻中接受心灵的洗礼。古诗词文化内涵极为丰富,教师要有筛选意识,针对学生文化素养基础展开设计和组织,因为学生文化认知积累不在同一水平线上,接受文化教育也存在不同诉求,教师要有因材施教的意识,对教学方案进行优化设计。
如教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暮江吟》,这首诗出自唐朝白居易的手笔,是典型的写景佳作,通过吟咏表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思,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题目中的“吟”,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诗句中的“江”是指长江,“残阳”是指夕阳,“可怜”是可爱的意思。诗中运用了比喻、对比等修辞方法,写出夕阳下的长江之美景。历代名家,对这首诗都做过精彩的评价,如范晞文、王昌龄、杜牧等,相关信息可以借助网络收集。教师对诗歌蕴含文化内涵进行深度发掘,引导学生展开梳理性阅读,对诗歌内涵进行深入研讨,逐渐建立文化认知基础。这首诗是白居易的“杂律诗”中的一种,其构思绝妙,一幅夕阳西沉画,一幅新月东升画,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映衬,给读者带来更多美的享受。教师深入发掘诗歌的文化内涵,列举古代名家的评价内容,对诗歌进行题解分析,让学生了解杂律诗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情感诵读,对诗歌中的画面分别进行解析,自然产生更多美感,学生沉浸其中,其心理触动剧烈,学习体验更为鲜活。
(二)追索历史知识
古诗词产生不同时代,自然具有不同时代的特征,这些古诗词真切反映当时社会背景,揭示生活人文底蕴,教师综合分析相关教辅材料,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素材信息,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词诞生背景,对古诗词作者生活的环境,当时的历史生态有客观的了解,这对有效提升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效率有重要帮助。如果有可能,教师不妨设计一些古诗词素材收集任务,让学生主动进入古诗词历史知识信息的探索之中。
苏轼的《题西林壁》,是一首写景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这是作者由黄州贬赴汝州团练副使时,与友人同游庐山,写下的记游诗。苏轼才华横溢,因为不赞同新法,屡次被贬,在这样的情景下,自然会产生许多感慨。这首诗借景抒情,表达作者郁郁不得志的心情。特别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一句,已经成为千古名句,其丰富内涵值得玩味和欣赏。教师详细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对苏轼的诗风、词风特点进行重点探究,学生对苏轼的情感和政治主张有了更多了解。苏轼在宋朝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唐宋八大家之一,是中国文学流派——豪放派的代表人物,喜欢用诗文手法写词。在这首诗中,作者高瞻远瞩,从宏观俯视的角度看待人生和社会,揭示生活背后的真谛,哲理属性突出。教师从寓意角度展开研究和引导,要求学生结合历史背景阅读和讨论,学生对诗歌主题和作者情感都有了全面的了解。苏轼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的著名诗人、词人,其文化素养极高,写作风格独特,可以为读者展开宏伟的画卷,代入感极强,教师从历史角度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感知体验更为深刻和多元。
二、 古诗词语言鉴赏,培养语感与审美
古诗词有诸多经典的名句,其鉴赏价值极高,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实际,选择适合的古诗词名句,展开语言鉴赏行动,让学生借助多种鉴赏方法,自然感知语言鉴赏体验,形成良好语感和审美观。
(一)丰富表达语感
古诗词语言追求洗练、内敛、含蓄、深刻,学生熟读背诵古诗词,可以获得丰富的语感,这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有重要促进作用。特别是对偶、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的大量使用,使得古诗词语言具有渗透力和感染力,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古诗词,从建立良好语感角度展开探索行动,学生语言应用能力会得到有效锻炼。千古流传的古诗词名句,之所以被后人追崇,不仅是其文化内涵的魅力所致,语言经典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
如教学《雪梅》这首诗时,教师先期引导学生梳理文意,重点解读“雪”“梅”“降”“骚人”“逊”“输”等字词,组织学生划分朗读节奏,找到诵读重音,对比分析诗句中提及的“雪”“梅”的特点,解析作者借景抒情的艺术写作特色,从语感角度进行训练和培养。教师示范诵读,引导学生情感朗读,进行配乐诵读比赛,在反复诵读基础上建立良好语感。在名句鉴赏环节,教师传授鉴赏方法。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这句,作者借助对比手法,将雪和梅的长处和短处进行对比分析,写出梅雪争春的场景,雪梅是相互映衬的关系,虽然有竞争,更多的却是相互支撑,因为有雪,梅更加精神抖擞。教师要求学生借助多种信息渠道,收集关于梅雪方面的古诗词信息,学生很快就找到一些经典篇目,在集中展示中形成更多语感体验。学生对古诗词诵读比较有感觉,教师在节奏、韵律、重音等环节进行对应指导,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体验,这对培养学生语感有重要的帮助。
(二)拓宽鉴赏思维
古诗词鉴赏学习中,教师要做好筛选和学法传授,让学生在专业解析和情感体验中获得学习认知和体悟。语言鉴赏需要关注多种因素,寻找适合的鉴赏角度,分析具体的语境意义,发掘古诗词主题以及作者的情感,让语言赏析形成完整的探索体系,特别是文化因素的深度发掘,能够有效提高古诗词鉴赏的效率和品质。教师在古诗词鉴赏教学指导时,还要做拓宽设计,让学生在延伸思考和现实对接中掌握语言鉴赏要领。
如王昌龄的《出塞》,这首诗中的“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千古名句,教师组织学生鉴赏这句诗。这句诗气势豪迈,铿锵有力,直接抒发戍边战士保卫国家的坚韧意志,同时也抒发作者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龙城飞将,是指汉朝名将李广,胡马是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这里是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方法,表意含蓄,意味深远。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诗句,提示学生找到适合的思考切点,逐渐掌握鉴赏的思路和方法,有效拓宽学生阅读鉴赏思维,名句鉴赏获得不错的效果。关于戍边的名句还有很多,教师利用网络收集到相关信息,组织学生进行延伸鉴赏和讨论,课堂研学气氛活跃。学生对名句鉴赏最为熟悉,教师及时传授一些鉴赏方法,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展开思考,对诗句内涵进行深度发掘,学生语言鉴赏渐入佳境,学习体验更为丰富。
三、 古诗词含义探索,理清主题与情感
古诗词诞生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其意义主题和作者情感有特指性,教师引导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时,要从主题归结和作者情感解析中形成学习突破,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深度思考中建立古诗词学习认知。
(一)归纳主题内涵
古诗词本身具有时代性、历史性,教师在解析古诗词内涵时,要做好对接设计和引导,让学生反复阅读古诗词,甚至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这并不是古诗词学习的最终追求,而是要深度发掘其主题内涵,联系当时历史背景,了解古诗词创作环境,以及对社会、对时代的关注和融合,找到作者写作目的,这样才能形成深刻的理解。古诗词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产品,自然带有丰富的文化元素,教师从主题内涵分析中渗透文化内容,让学生自然建立学习体悟。
教学《凉州词》时,教师先解析“凉州词”,这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当时文人大多喜欢这首曲子,为其填写新词,唐朝的王翰,写下这首《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首诗写出边塞的荒凉,也写出征战的人豪情和旷达,更表达了征战边塞的危险和艰苦,没有多少人可以生还,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明代的王世贞将这首诗推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葡萄美酒夜光杯”展现戍边将士的豪情,也写出戍边生活的丰富多彩,虽然条件艰苦,戍边战士生活艰难,但这些为国而战的人们,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因为这是一首曲子,这些戍边战士在畅饮美酒的同时,共同吟唱这首曲子,其场面是极为壮观的,表现戍边将士的英勇无畏。教师引导学生从主题解析角度展开思考和讨论,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径,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引导是比较适合的,学生掌握这首诗的主题内涵,自然形成学习体验,对古诗名句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引发情感共鸣
古诗词作者生活在特定历史社会背景之下,其作品真切反映作者的心情和追求,教师深入解析古诗词作者情感走向,结合当时社会现实进行分析,可以感触到作者的情感脉搏。古诗词是特定历史环境下的文化现象,与社会现实有更多融合,是具有生命力的文化产物,我们在学习鉴赏古诗词时,需要做好对接分析,从文化认同上产生古诗词的情感因素,这对全面理解古诗词内涵有重要现实意义。
古诗词学习没有统一格式和要求,教师要有创新设计的意识,将学生带入特定学习情境之中,让学生展开创造性学习,势必会获得理想的学习效果。辛弃疾笔下的《清平乐·村居》,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农户一家五口人,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样貌和情态,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惟妙惟肖的描绘,表达对农村平淡生活的喜爱之情。全词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出农村的乡土风俗,为我们展现一幅生动的画卷。教师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词,理清基本内容之后,要求学生根据词句创作绘本,利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展开词意表达。绘本是图文并茂的表现形式,学生对绘本创作有更高期待,教师提出具体的创作要求,规划几个经典的场面,让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设计个性化绘本方案。教师深入课堂之中,跟进观察学生创作情况,及时做出对应指导,确保绘本创作的顺利推进。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对学生绘本创作情况进行专业点评,组织学生对其他学生的绘本创作进行评选,课堂进入良性互动环节,学生在广泛互动交流中达成情感共鸣。
四、 古诗词生活对接,迁移知识与应用
古诗词训练任务设计时,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适时推出情感诵读、仿写、读后感等训练任务,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深度学习条件。古诗词炼字炼句分析、经典语句赏析、运用典故解读、仿写、续写、读后感等,都属于古诗词训练范畴,教师要做创新设计。
(一)创新诗词训练
古诗词训练不能仅关注诵读和背诵,需要在训练内容、训练形式、文化延伸等方面展开创新设计,让学生在创意训练操作中建立文化素养。主题研讨、绘本创作、仿写续写、网络延伸阅读、诵读视频设计、自主创作诗词、经典诗句鉴赏等,都属于古诗词训练范畴,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方案,提出具体的训练要求,引导学生开阔学习视野,在深度思考和广泛互动中建立学习共识,形成完善的认知体系。
如教学《芙蓉楼送辛渐》,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逐渐掌握这首诗的意义,教师设计仿写任务:王昌龄这首送别诗,即景生情,融情入景,笔调苍凉,意境开阔,读来感觉韵味无穷,我们可以借鉴其写法,尝试创作一首送别诗,不追求严苛的平仄关系,也不一定要押韵。学生接受仿写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反复推敲词句,很快就创作出一批仿写诗,教师挑选比较出色的仿写作品,在班级内展示,组织学生进行集体点评。如这样一首仿写诗:“绵雨连月天朦胧,雨过天晴见彩虹。亲朋好友若相问,我寄明月到弄胡。”这首小诗带有很强的模仿色彩,写出雨过天晴、送别朋友的场面,表达对故土乡情的留恋之情,特别是最后一句,要将明月寄回到家乡胡同之中,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学生大多没有送别的生活经历,能够深入解读古诗词中的情感,为个人创作提供更多借鉴。教师引导学生展开自由创作,成功调动学生参与热情,从学生诗歌仿写情况能够看出,教师训练设计是比较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