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张小虾摘要:语文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而阅读是语文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通过围绕特定主题设计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知识,启发思维,培养情感和审美情趣。基于此,文章从主题阅读教学的实施意义出发,针对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以期通过明确教学目标、设计开放式问题、丰富主题阅读活动、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等方式,合理拓展阅读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能力与学习效果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9-0043-04
在现代化教育背景下,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学生阅读能力的需求,主题式阅读教学成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当前,学生在阅读中普遍表现出理解能力薄弱、缺乏深度思考等问题,这既影响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制约其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改善这一现状,主题式阅读教学得到广泛应用,能够以特定主题为中心,设计多样化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丰富知识体系,拓宽视野,对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的实施意义
(一)有助于激发阅读兴趣
在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实施中,通过围绕特定主题组织阅读材料,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与内容相关的文本。这些文本往往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他们的认知水平,容易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主题演讲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阅读、思考、交流,进一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其在参与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此外,主题式阅读教学通过设定生活化、有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故事、诗歌、科普读物等形式,引导学生探究自然、科学、社会等方面的知识,扩大知识面,增加对知识的渴望,并在阅读中感受乐趣,从而激发阅读兴趣。
(二)有助于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主题式阅读教学注重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通过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主题思想等,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这种引导下,能够学会如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如何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同时,通过主题式阅读,学生可以接触大量与主题相关的文本,涵盖丰富的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可在反复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掌握这些语言元素,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主题式阅读教学还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和拓展,通过广泛的阅读积累,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阅读广度和深度。可见,主题式阅读教学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是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三)有助于增强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
主题式阅读教学通过精心挑选与主题紧密相关的文本,为学生提供一个丰富的情感体验平台。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与文本中的人物、情节产生情感共鸣,感受文本所传递的情感力量,并在文本的引导下,学会如何感知、理解和表达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同时,主题式阅读教学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阅读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文本,使学生领略语言的魅力和文学的艺术价值。这些文本中的优美语言、生动形象和深刻思想,能够激发学生的审美感受,提升审美鉴赏能力。
二、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一个显著问题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未能紧密围绕主题进行内容拓展。部分教师在授课时,设定的教学目标模糊,导致在阅读材料的拓展和深挖上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部分教师可能受到部分不切实际的教学理念影响,过分追求课堂的趣味性和知识的广泛性,忽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和阅读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拓展内容往往显得杂乱无章,与教学目标脱节。有时,教师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过度引入课外知识,却未能将这些知识与课内阅读内容有效融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还有部分教师对阅读教学的主题把握不明,对拓展内容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挖掘其内涵和价值,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受此影响,学生不仅无法有效提升阅读能力,还可能产生困惑和厌倦情绪,影响学习积极性和阅读兴趣。
(二)提问方式过于具体,抑制学生思维发展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中,存在教师提问方式过于具体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为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可能会设计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能够帮助学生找到文本中的关键信息,但也可能导致学生的思维被限制在特定的框架内,无法自由地展开联想和想象。当提问过于具体时,学生往往只需要从文本中找出对应的答案,而无须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这种教学方式可能会削弱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其在面对新的、复杂的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主题式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更具开放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研究与思考。
(三)阅读材料和活动缺乏多样性
主题式阅读教学离不开材料与活动的支持,但这两部分的实施不够乐观。在阅读材料的选择上,部分教师可能过于依赖教材或特定的文本资源,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阅读需求,导致学生的阅读视野受限,难以接触丰富多样的文本类型和风格。在阅读活动的设计上,存在单一化的倾向。部分教师可能主要依赖传统的阅读理解和讨论活动,未能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创新的教学方法来丰富阅读活动形式,致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枯燥和乏味,缺乏参与感和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体验和兴趣逐渐削弱,还会限制综合能力提升,不利于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三、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合理拓展内容
小学语文主题式阅读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特定主题组织阅读材料,旨在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和素养的教学模式。为了优化这一教学模式,教师先要根据课程标准、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发展水平,设定清晰、具体、可衡量的教学目标。这些目标不仅要涵盖阅读理解、信息提取、批判性思维等基本能力,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文化意识和跨学科整合能力。例如,在以“环保”为主题的阅读教学中,目标可设定为:理解文章中关于环保的知识和信息,能够提取并总结环保措施;培养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尝试将环保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和写作中。为了提升主题式阅读教学有效性,在选定主题后,教师应精心挑选和编排阅读材料,确保其既符合教学目标,又具有多样性、趣味性和挑战性。所选文章应包括不同体裁,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要涉及不同时代背景、包含丰富视觉元素,如图画书、多媒体资料等。此外,教师还应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以此作为课堂学习的有效延伸。通过推荐与主题紧密相关的书籍、深度文章或优质网络资源,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和深度理解主题。此外,这些课外阅读材料还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助于他们在阅读中发展个人兴趣和特长,形成独特的阅读品位和思维方式。
(二)设计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阅读教学中,设计开放式问题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通过开放式问题,教师能够鼓励学生跳出固定思维框架,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去审视和理解文本内容。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体验,还能使其在思考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升综合素养。以《乌鸦喝水》一课为例,当学生读到乌鸦通过衔小石子到瓶子里来喝水时,可能会提出疑问:为什么乌鸦不选择更快的方法喝水?这时,教师可以设计开放式问题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例如:“你认为乌鸦为什么会选择这种方法喝水?”“如果你是乌鸦,你会选择什么方法来喝水?”这些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大家从不同角度思考乌鸦喝水的策略。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引入相关故事或情境来深化学生的思考。例如,在讲授《乌鸦喝水》之前,先给学生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思考:“曹冲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称象的方法的?为什么他的方法被认为是最佳的?”通过讨论这些问题,学生能够理解选择最佳方法的重要性,并学会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判断和选择。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开放性问题。在《狐假虎威》这一经典寓言故事中,可提问学生关于狐狸行为的对错判断,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狐狸没有遇到老虎,它会怎么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这样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跳出故事本身,从广阔的视角去审视和反思其中的寓意。通过设计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思维能力。学生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文本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逐渐学会如何独立分析问题,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是他们未来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能力,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能为其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主题阅读活动,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教师需要设计多样化的阅读活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其中,角色扮演是一种能够让学生深入文本、体验角色情感的有效方式。在部编版教材中,有许多适合进行角色扮演的故事,如《陶罐和铁罐》。在这个故事中,铁罐傲慢无礼,而陶罐则谦逊有礼。通过分角色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故事的情感变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分析角色的性格特点,找出关键词,理解其本意,并与学生生活进行联结。再鼓励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朗读比赛的形式展示他们的理解。例如,在朗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时,学生可以模仿铁罐的傲慢语气;而在朗读“不敢,铁罐兄弟”时,则可以表现出陶罐的谦逊。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还能培养情感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进入网络时代,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为语文教学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图像、声音和动画的综合处理,教师能够创设出形象鲜明的投影图画,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并借助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现故事情境。例如,在教授《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尽管课文对五壮士英勇抗击敌人的场景有详尽叙述,但仅凭文字,学生可能难以深切体会那种壮烈。此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播放五壮士跳崖前的英勇画面,配以激昂的背景音乐和震撼人心的旁白,再现那段可歌可泣的历史。这样既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让他们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看见五壮士的英勇壮举,深刻理解文本背后的情感与意义。此外,教师还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电子书、在线阅读平台、有声读物等,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阅读资源。通过建立班级阅读群,分享电子书籍链接、阅读打卡小程序,鼓励学生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同时便于教师跟踪学生的阅读进度,给予个性化指导。此外,还可以组织线上读书会,利用视频会议软件进行远程交流,打破空间限制,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实地考察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身体验生活、观察自然的有效方式。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设计一些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写作中提升,达到读写结合的效果。例如,在讲授《日月潭》一课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前往附近的湖泊或风景区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日月潭的美景和人文风情。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湖光山色、倾听水声鸟鸣,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鼓励学生将所见所闻写成一篇游记或散文,以文字的形式记录这次难忘的经历。通过实地考察和写作活动,学生既能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可以提高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这样的活动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审美情趣,使其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四)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