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学习任务群实践路径探究
作者: 郑娟摘要: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面临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对语文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小学语文教学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表达和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在此背景下,“学习任务群”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逐渐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文章简要概述了“学习任务群”,分析了小学语文教学“学习任务群”实践意义,重点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学习任务群”实践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任务群”;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9-0051-04
在21世纪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学习任务群”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逐渐受到教育界的关注,强调通过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从而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培养。然而,如何将“学习任务群”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尚需进一步的实践和研究。
一、 “学习任务群”概述
“学习任务群”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将多个相互关联的学习任务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一个结构化的活动序列,该教学模式强调通过实际任务的完成来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和能力发展。在“学习任务群”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是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主体,通过探究、合作和反思等活动,实现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在“学习任务群”中,每个任务都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节点,各个节点共同构成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路径,通过完成各项任务来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技能发展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习任务群”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的运用,提高其阅读理解、写作表达、文化素养等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二、 小学语文教学“学习任务群”实践意义
第一,学习任务群实践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共同协作、讨论、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可以相互倾听、相互学习,共同完成语文学习任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不仅能够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也能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培养团队合作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第二,学习任务群实践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拓宽学习视野,促进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在学习任务群中,学生可以通过交流和讨论,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综合分析能力。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第三,学习任务群的实践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分享,引导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从他人的分享中获得启发和帮助,提高学习的效果。通过交流和分享,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三、 小学语文教学“学习任务群”实践策略
(一)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任务群
为了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教师需要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适应,同时要符合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设定目标为掌握拼音的读写方法与一定数量的基础字词;对中高年级学生,则提高要求,如学习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理解并运用复杂的语言表达方式等,以此使目标不仅包括词汇和语法的积累,还应涵盖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如表达清晰、逻辑连贯的书面和口头表达。任务的设计是实施“学习任务群”的核心。任务应该多样化,既有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可以设计“每日一词”活动,要求学生每天学习一个新词汇,并在日记或小故事中使用;或者制作学习卡片,提高学习效率,锻炼学生创造力,加深对语言文字的理解。
以一年级的学生为例,可将“学习任务群”的目标设定为掌握基本的声母、韵母和声调,以及学会课内汉字的书写。例如,学生在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汉语拼音1》、第三单元《汉语拼音2》后,能够正确发音并书写“ɑ、o、e”等声母,以及“ɑi、ei、ui”等韵母,并在学习统编版语文教材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口耳目》等课文后正确认读和书写如“人、口、天”等基本汉字。为增强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制作声母和韵母的卡片,每张卡片写上对应的拼音,并用简单的图画或符号来辅助记忆。例如,声母“m”的卡片上可以画门洞,因为“m”的发音与“门”字的发音技巧有关联,所以二者的联合学习能够提高记忆效率。或者创作简单的拼音歌谣,如“张大嘴巴ɑɑɑ,拢圆嘴巴ooo,嘴巴扁小eee”,以唱歌的方式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拼音。
(二)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
在“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中,教师要确保选用符合学生年龄和阅读水平的文学作品,以创建一个与学生紧密相连的文学环境。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阅读水平,教师能够为其提供更具挑战性但不至于过大压力的文学作品,精心选择的作品能够成为学生认知世界、拓展思维的桥梁,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世界。同时,促进学生的阅读思考,教师应在学生阅读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情节发展、人物性格、主题等方面内容,从而培养其全面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通过积极参与问题解答,学生能够建立对作品更为深刻的理解,进而激发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充分的阅读思考过后,要求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其创造性思维。除了书面表达,还可以鼓励学生尝试绘画、角色扮演、口头表达等多元化的方式。通过创新性的表达方式,学生能够在表达个人情感的同时,全面地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守株待兔》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选择蕴含哲理的寓言故事,引发学生对变通和努力的思考,从中汲取深刻的道德和人生哲理。在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读后感写作,用问题启发写作灵感,如“农民在树桩旁边等待时怀有什么样的心理?”“故事中有什么启示可以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和对故事的个人理解,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通过书写作为表达方式,提高其文字表达能力。问题思考过后,鼓励学生以读后感的形式表达对《守株待兔》的理解和感悟,除了作文写作,还可以邀请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分享其对故事的个人见解。多样化的表达方式能够帮助学生通过语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认知,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三)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
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引入意义丰富的阅读材料,通过提炼阅读材料中的主题,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多元的观点,还能学会如何在不同观点之间进行思辨性的思考。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你认为这篇阅读材料体现了几种形象?”或“如果换一种角度,你会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以此激发学生好奇心,促使其主动探索和质疑。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模拟辩论等活动,帮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思考过程,从而培养其同理心和批判性思维。在设计思辨性阅读活动时,教师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选择合适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学习如何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如何识别和分析作者的立场和意图等。例如,组织一次小组讨论,要求学生阅读一篇有特定主题的文章,然后讨论作者的观点是否合理以及学生自己对该主题的看法,思辨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团队合作能力。
以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陶罐和铁罐》教学为例,教师要求学生自由阅读《陶罐和铁罐》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每个小组可以讨论铁罐和陶罐的对话,分析铁罐的傲慢态度是否合理,以及陶罐的谦逊是否等同于懦弱,并提出引导性问题,如“铁罐的过度自信是否建立在坚实、牢固的内核基础之上?”“陶罐的谦逊是否意味着它缺乏价值?”以此激发学生阅读思考,并理解不同的观点和价值观。在阅读故事后,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这一主题,学生可以结合铁罐和陶罐的故事以及生活经验,表达对这一主题的看法。讨论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讨论其在思辨性讨论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如何将这些思辨技巧和思考结果应用到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对阅读材料的深入解读。
(四)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教师应当引入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实用性阅读材料,包括日常广告、社区公告、企业简报、文章读后感等,学生在多样的素材中能够直观感受语文知识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例如,通过分析广告语言的技巧,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言辞背后的目的,培养对文字的敏感性。针对任务设计,教师应以学生的日常生活为依托,设计具体、实际性的任务,包括要求学生根据给定的社区公告,模拟解决相关问题,从而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针对性的设计使学生在任务中不仅是单纯地理解文字,更是通过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语言实践策略的核心在于将语文知识融入实际的交流与表达中,教师通过实用性阅读任务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在小组或全班中展开深入讨论,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比如,教师可要求学生阅读一则生活中的市场广告,如某品牌新产品发布广告。通过分析广告词语、排版和图像搭配,引导学生理解广告的目的、受众定位及语言表达手法。随后,组织小组讨论,要求学生设计一则符合实际情境的广告,锻炼其运用语文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或者选取一则社区服务公告,内容涉及社区活动、服务变更或公共设施通知,学生需要通过阅读理解公告内容,了解相关变化并在小组内模拟解决实际问题,比如组织社区活动、提出改进建议等,实践性任务设计帮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语文知识,培养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篇关于环保的科普文章,学生需要在小组内讨论文章中的科普信息,展开对环保议题的观点交流,每个小组最后需要总结讨论结果,并通过口头报告向全班呈现,帮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表达能力,锻炼团队协作和组织能力,将语文知识应用于实际交流场景。
(五)整本书阅读任务群
在选择整本书籍时,教师需深入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例如,在小学阶段,选择既符合课程要求又富有趣味性的图书,如《格林童话》《海的女儿》等,以此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逐步提升其阅读能力。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对整本书阅读群教学至关重要,目标包括理解故事情节、挖掘主题思想、分析人物性格等。通过设定目标,能够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阅读,明确整本书的重点所在。例如,设定学生在某一章节完成后分享对主人公心态变化的理解,从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书中的内容。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学生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教师则提出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如主人公的决策是否明智、故事中的反转是否出人意料等。通过阅读问题,促使学生对书中细节和主题的深入思考,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在讨论中,鼓励学生理性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尊重不同的意见,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
以《小王子》整本书阅读为例,教师可以介绍书中小王子与各种奇特星球居民的故事,使学生既能够感受到童话般的想象力,又能够思考其中蕴含的成长启示和人生哲理。为了引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小王子》,教师可以设定明确的阅读目标,如要求学生梳理小王子在每个星球的所见所闻,分析这些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促使学生思考友谊、理解与沟通的重要性。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讨论。例如,可以提出问题,要求学生思考狐狸在小王子成长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或者提问学生他们认为小王子最重要的成长是什么。通过各种各样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故事深层含义的思考,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观点。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分享对书中主题的理解,互相启发,形成丰富的观点,达到深度阅读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