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探究
作者: 周学宝摘要: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和重组,围绕一个大主题或大概念展开教学。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因此,文章重点研究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旨在为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9-0074-04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新时代,小学数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模式,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供了新路径。聚焦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旨在探索如何通过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方式,切实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推动小学数学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一、 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内涵
(一)数学抽象
数学抽象是指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数学概念、数量关系和图形特征等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提取数学信息,建立数学模型等方式实现。例如,在学习“图形的认识”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图形,如建筑物、交通工具、日常用品等,引导学生抽象出图形的特征,建立图形的概念。
(二)逻辑推理
逻辑推理是指从已知的数学事实和规则出发,推导出新的结论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例如,在学习数学运算时,学生需要根据运算法则和运算规律进行推理和计算;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学生需要运用逻辑推理的方法分析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思路。
(三)数学建模
数学建模是指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运用数学方法进行求解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比例”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建立比例模型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比例问题,如按比例分配物品、比例尺的应用等。
(四)直观想象
直观想象是指借助图形等直观手段来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直观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使用实物教具、图形图表、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来实现。例如,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实物模型、绘制图形等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几何图形的特征和性质。
(五)数学运算
数学运算能力是指学生进行数学计算的能力,包括基本的四则运算、小数和分数的运算、简便运算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是基础和关键。教师要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运算方法和技巧,提高运算的准确性和速度。
(六)数据分析
数据分析是指学生对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据分析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开展数据调查活动、统计图表的制作和分析等方式实现。例如,在学习“统计”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数据调查,如调查班级学生的身高、体重、兴趣爱好等,然后让学生制作统计图表,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
二、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模式的特点和价值
(一)整合性
大单元教学将分散的知识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整合性有利于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避免知识的碎片化。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数的认识”这一主题可以将整数、小数、分数的认识整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数的概念和数的发展历程。
(二)主题性
大单元教学围绕一个大主题或大概念开展教学,使教学内容具有明确的主题和方向。这种主题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以“图形的运动”为主题进行大单元教学,可以将平移、旋转、轴对称等图形的运动方式整合在一起,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深入理解图形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三)开放性
大单元教学具有开放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进行灵活调整和创新。这种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在进行“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综合性
大单元教学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能力的综合培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等。这种综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例如,在进行“解决问题”这一主题的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综合性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进行解决,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分析——以“图形的认识”大单元为例
(一)教学目标
①学生能够认识常见的几何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并掌握它们的特征和性质。②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对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和归纳,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和逻辑推理能力。③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几何图形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直观想象能力。
(二)教学内容整合
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关于图形认识的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包括一年级的“认识图形(一)”、二年级的“角的初步认识”、三年级的“长方形和正方形”、四年级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等。补充一些生活中的图形素材,如建筑设计中的图形、艺术作品中的图形等,丰富教学内容。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环节
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形,如建筑物、交通工具、日常用品等,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这些图形的名称和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探究环节
第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学生对各种几何图形进行分类和归纳,引导学生发现不同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第二,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折叠等方法,探究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第三,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的变化过程,如平移、旋转、轴对称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图形的运动和变化,培养学生的直观想象能力。
3. 应用拓展环节
第一,设计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计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设计图形的组合图案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图形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设计一个以图形为主题的数学手抄报或数学小制作,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评价环节
第一,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的图形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第二,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合作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方面,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不断进步。
四、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现状
(一)角色转变
1. 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引导者
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2. 从教材执行者转变为课程开发者
教师要根据大单元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和重组,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活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结合实际生活,设计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3. 从课堂管理者转变为学习组织者
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活动,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面临的挑战
1. 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观念,树立大单元教学的理念。这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更新教育教学理论,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2. 教学资源的整合
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整合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内容、课外资料、多媒体资源等。这对教师的教学资源整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教学方法的创新
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大单元教学的需要。
4. 教学评价的改革
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不仅要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还要评价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方面。这对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五、 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实践策略
(一)确定明确的大单元主题
1. 依据教材内容和核心素养目标选取主题
教师应深入研究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挖掘其中具有内在联系的知识点,结合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确定大单元主题。例如,以“图形的认识与测量”为主题,可以将教材中分散在不同年级的关于图形的认识(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以及图形的周长、面积计算等内容整合在一起。
2. 主题应具有趣味性和启发性
一个好的主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例如,以“数学乐园之数字探秘”为主题,引导学生探索数字的奥秘,包括数字的分类、数字的运算规律、数字在生活中的应用等。这样的主题既有趣味性,又能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核心素养。
(二)整合教学资源
1. 对教材内容进行重组和拓展
教师要根据大单元主题,对人教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重新组织和编排。例如,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与应用”大单元教学中,将教材中不同年级关于分数的认识、分数的简单计算以及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形成一个连贯的教学体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入一些课外的数学资源,如数学故事、数学游戏等,丰富教学内容。
2. 利用多媒体资源辅助教学
多媒体资源可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形象。教师可以利用动画、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来讲解数学概念和解题过程。例如,在讲解“几何图形的变换”时,通过动画演示图形的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变换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此外,还可以利用在线教育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互动交流的机会。
(三)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1. 小组合作探究活动
小组合作探究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统计与概率”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校园活动调查”的小组合作项目。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设计调查问卷,收集和整理数据,然后根据数据进行分析和推断。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会了统计和概率的知识,还提高了团队协作和实践能力。
2. 数学实验活动
数学实验可以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深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三角形的内角和”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裁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然后尝试拼接在一起,从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通过这样的实验活动,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