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夏清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大单元教学是以大概念为基础,围绕单元知识内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帮助学生构建起更为结构化的学习框架,以提高学生知识学习的整体性,进而达到提高“教”“学”效能的目的。基于此,文章就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提高大单元教学效能、促进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

关键词:核心素养;单元知识;初中历史;逻辑关系;大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9-0133-04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称“新课标”)中提出:历史教学活动应以大概念教学为基础,将碎片化的知识、观念等连接成为整体……,要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选择与整合。大单元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大概念为基础,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并基于单元知识整体性、结构性的层面上,重新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以提高学生单元知识学习的整体性与结构性,并在提高“教”“学”效能的基础上为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但是,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却存在着单元主题提炼不精准、单元教学目标偏颇、缺乏单元教学知识重构意识以及单元知识结构性不强等问题。这既会影响大单元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必须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不断优化大单元教学策略,进而才能切实提升大单元“教”“学”实施的效果。

一、 大单元教学内涵及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价值

(一)大单元教学内涵

大单元教学是以大概念为基础,围绕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构建学习框架、避免碎片化知识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大单元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将历史课程中的单元知识、事件、时间脉络等重新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结构化的整体,促使学生能够在大单元学习活动中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单元历史知识内容。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突破传统单元知识“碎片化”的学习模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同时,学生还可以掌握更多的历史学习方法,不断拓宽知识视野,逐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从而完成单元整体知识体系的自主构建,为发展其核心素养提供保障。

(二)大单元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应用价值

第一,实现历史课程的整体性。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往往以教材为主线,知识点相对分散,缺乏整体性。大单元教学模式是以单元主题为核心,将相关的单元知识内容、重难点等整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单元教学内容,促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大单元教学活动还有利于教师精准把握教材,整合教学资源,进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第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整合历史单元知识的知识结构和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逐步形成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进而达到培养历史核心素养的目的。

二、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现状

(一)单元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关键环节是明确单元教学目标。但是,部分历史教师在实施大单元教学时,仅是笼统地概括单元教学目标,进而导致其大单元教学内容也缺乏单元知识结构的重构,仍以教材的设计内容开展教学活动。由于,教师在大单元教学中缺乏明确的单元教学目标,直接影响学生单元知识学习的结构性与系统性,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能和历史核心素养的发展。

(二)单元教学内容零散化

调查发现,部分初中历史教师在大单元教学时,缺乏对单元知识结构、逻辑关系的梳理,进而导致其在大单元教学中,历史知识、标志性历史事件等仍存在零散化、碎片化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单元知识学习的结构性与系统性。

(三)单元教学评价单一化

部分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评价时,仍采取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或即时性评价,忽视对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的发展情况、学习能力、学习情感等的评价。传统的评价活动,既无法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也无法达到检验大单元“教”“学”效能的目的。

三、 核心素养视域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明确单元主题,拟定单元教学目标

单元主题是大单元教学的核心和灵魂,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过程,统领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和教学评价的设计。因此,教师必须需根据历史新课标、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深度研析教材、明确单元主题和具体的教学目标,进而帮助学生在大单元学习过程中清晰自己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预期成果,以提高其单元知识的理解与迁移效果。文章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大单元教学为例,就相关实施策略进行详细阐述。

1. 明确单元主题

教师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教学时,必须深度研析该单元教学内容。虽然,该单元涵盖三国、两晋、南北朝三个历史阶段,且时间跨度大。但是,该历史阶段上承秦汉统一与多民族国家建立,下启隋唐繁盛;同时,该历史阶段又存在着政权频繁更替、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交流交融等特征。因此,教师可将“多元一体、孕育统一”为单元主题,并分别将“政权分立”(局部统一)、“民族交融”(多元一体)、“经济发展”(趋向平衡)、“科技文化”(承上启下)作为宏观脉络,为学生构建一个有核心、有结构的单元知识网络。

2. 拟定单元教学目标

教师可根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主题、新课标和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拟定该单元的教学目标:

第一,基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间线,了解该历史阶段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以及重要的历史事件,提高学生对该单元知识的了解深度。

第二,基于地图时空定位,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与结果,培养学生的历史时序思维、历史空间感以及历史解释与评价能力。

第三,利用官渡、赤壁、八王、淝水四大战争培养学生利用唯物史观开展史料分析的能力、历史解释与评价能力。

第四,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和论证北人南迁之因以及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史实。

第五,理解该历史阶段的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形成的真正意义,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及其形成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六,了解该历史阶段的科学文化发展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

(二)精研教材内容,厘清单元逻辑关系

教材是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与资源。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厘清单元内部的各个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确保教学内容重构后的系统性和结构性,为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提供支撑。

1. 精研教材内容

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必须深入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要求。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大单元教学时,该单元历史知识内容丰富、时间跨度较大,但时间线索清晰。因此,教师可将单元知识加以合理地重构,并基于单元主题进行细化,即分为四个子主题:“政权分立”(战争和统一)、“民族交融”(胡汉碰撞和交融)、“经济发展”(江南开发和繁荣)、“科技文化”(文化冲突和包容)。

2. 厘清单元逻辑关系

在精研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需要厘清单元逻辑关系,构建单元知识结构体系,进而才能帮助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逐步形成完善的单元知识体系,以提高其大单元学习效能,为发展其历史核心素养提供更多的帮助。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精研教材内容、单元主题来厘清该单元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

第一,政治方面。三国鼎立的形成与瓦解、西晋的短暂统一与灭亡、东晋与十六国的并立、南北朝的对峙与融合,展现了这一时期政权分立与更迭的复杂局面。第二,经济方面。北方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南方经济的开发与崛起、南北经济的交流与互补,反映了这一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第三,科技文化方面。佛教的传入与盛行、道教的兴起与发展、儒学的衰微与复兴,体现了这一时期文化多元与交融的特点。第四,民族方面。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迁徙与杂居、民族战争与民族融合、民族政策与民族关系,揭示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进程和必然趋势。教师通过厘清该单元知识体系的逻辑关系,既可以为有序开展大单元教学活动提供有力支撑,还可以为学生搭建一个清晰的单元知识学习体系,为提高其学习效能奠定基础。

(三)优化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知识迁移

教师在开展大单元教学时,要不断优化大单元教学方法与内容,以突出单元的重难点,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学习方向与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单元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迁移。

1. 优化教学方法

第一,信息化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图片、史料、相关影视作品等教学资源,以丰富学生的历史表象,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三国时期的战争时,教师可以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战争场面等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三国时期的政治背景、战争背景以及战争结果等,以提高学生对单元主题知识内容的理解。

第二,情境教学法。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历史教学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如在讲解三国鼎立的形成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基于自身对三国鼎立形成的个性化理解对该历史阶段的核心人物、历史事件等进行阐述,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第三,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探究性问题、主题探究活动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讲解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时,教师可以设计探究性问题:“为什么三国时期会出现政权分立的现象?”“民族交融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

2. 突出单元重难点知识

教师在大单元教学时,要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单元重难点知识,以帮助学生明确大单元学习的核心内容,以提高其学习质量。

如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大单元教学时,必须基于历史时间线来突出三国鼎立的形成与特点、西晋的短暂统一与八王之乱、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化成就等。上述重点内容的讲授,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该单元主题内容的关键,也可以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图表法、比较法以及主题讨论活动以来开展重难点知识的教学,以提高课堂教学效能。如教师在三国鼎立相关知识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时间轴、地图等学习资源,直观地呈现魏、蜀、吴三个政权的地理位置和势力范围,帮助学生理解三国鼎立的局面。

(四)立足教学实际,科学设计单元作业

在大单元教学中,单元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知识内化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大单元作业的设计工作,并基于大单元教学目标、学情等设计不同形式、内容的单元作业。

1. 紧扣单元目标,设计针对性作业

单元作业的设计应紧扣单元目标,体现教学重点,具有针对性。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这一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目标设计以下作业。

第一,基础知识巩固类作业:如填空题、选择题等,旨在巩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例如:“三国时期,曹操统一北方的关键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包括(均田制/科举制)”等。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