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在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作者: 叶承旺

摘要:情境教学法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知和理解知识,培养综合素养。文章结合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内容,分析了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系统性等特点,探讨了基于教学目标、历史时空、学生生活、历史资料设计情境的策略,并提出了注重情境真实性、匹配教学内容、兼顾学生差异、避免随意片面等应用建议。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初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9-0137-0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课程应帮助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初步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思想方法,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这对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单元教学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形式,具有内容覆盖面广、联系紧密的特点,对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历史知识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历史事件在时空上跨度大,学生对历史的感知往往比较抽象,教学效果不够理想。将情境教学法引入历史大单元教学,通过创设历史情境,使历史知识形象具体化,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文章拟结合初中历史教材内容,探讨情境教学法在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以期为历史教学提供借鉴。

一、 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

大单元教学打破以往历史教学按照单节或单课设计的局限,将若干课时组合成内容联系紧密、结构完整的单元模块进行系统设计。这种教学形式既有利于体现历史的发展线索,又能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一)整体性和系统性

大单元教学设计强调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突出历史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为例。这一单元包含北伐战争、井冈山道路、长征三个课题,分别反映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与破裂、红色政权的创建、革命力量的壮大等内容。教学设计要从大局着眼,把握这一时期革命形势的演变脉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必然逻辑,使学生理解国共合作与对峙的历史必然性。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仅简单罗列史实,而要注重分析其内在联系,如北伐战争的胜利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迅速发展,但大革命的失败又导致了国共分裂,由此揭示历史演变的复杂性和曲折性。通过对若干事件的贯通理解和系统把握,学生对这一历史时期的认识就会更加全面和深刻。

(二)时空跨度大

大单元往往涵盖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涉及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也较多,因而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较大跨度。如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间跨度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抗战胜利长达14年,空间上涉及中国东北、华北、上海、武汉等主要抗战战场。对学生来说,在有限的课时内厘清这些历史事件的时空脉络并非易事。因此,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注重历史时空的交错与联系,通过时间轴、历史地图等方式直观展现历史的时空背景,引导学生在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如在导入抗日战争单元时,教师可出示一幅反映1931—1945年间中国抗战版图变化的历史地图,引导学生说出图中各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地点,初步建立起这一时期抗战形势发展变化的时空框架。在框架图示的基础上,再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抗战历程,使学生对这段历史的起因、经过、结果等有清晰认识,从而在头脑中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

(三)逻辑线索多样

大单元所包含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多样化的历史逻辑线索。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为例。这一单元包括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瓜分中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等多个事件,反映了中国近代化探索、列强侵略与民族危机、维新变法等不同历史主题。对这些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教学不能简单罗列,而要抓住重点和主线,厘清事件发展脉络。可以从不同角度切入,如以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这一线索揭示中国近代化探索的艰难历程,以列强侵略—中国反抗为主线反映民族危机加剧的严峻形势,以君主专制—资产阶级维新这一线索展现统治阶级内部改良的努力和局限。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从政治、外交、社会变革等不同视角分析和把握历史的发展逻辑,加深对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理解。

二、 情境教学法在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应用策略

(一)基于教学目标设计情境

教学目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大单元教学设计要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制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此基础上,设计与目标匹配、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实现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七单元《解放战争》为例。该单元的知识目标是了解解放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历史意义;能力目标是能运用历史地图说明解放战争的发展过程,概括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理解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据此,教师可设计这样一个情境:播放电影《大转折》片段,让学生感受解放战争时期军民的艰苦卓绝和敌我力量的悬殊对比,引出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共产党人从困境中走向胜利?这一情境融合了视觉与问题探究,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深入思考。

接着,教师再设计一系列探究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以赣南战役为例,让学生扮演战地记者,采访革命军民,了解他们开展土地革命、支援前线的事迹,感受共产党群众路线的威力。在辽沈战役中,学生则可扮演作战参谋,在地图上模拟作战部署,感受毛泽东军事思想指挥艺术。在这些情境中,学生透过生动的细节去感知宏大的历史,在代入角色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回到宏观历史情境,概括解放战争胜利的三个主要原因:共产党坚持土地革命,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到官兵一致、军民一致;坚持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以运动战和阵地战相结合等正确作战方法战胜敌人。

(二)基于历史时空设计情境

历史事件发生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单元教学设计应注重再现历史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特征,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的鲜活,加深理解和记忆。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例。这一时期是清王朝的末期,政治腐败、外敌入侵、民生疾苦,孕育了革命形势。教学中,教师可先以光绪皇帝视角设计一个“清王朝的内忧外患”情境,利用多媒体展示御批奏折、妃嫔奢靡生活、帝国主义列强坐地分赃等图片资料,让学生代入统治者角度,感受内忧外患下“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接下来再切换到下层民众视角,选取连年灾荒、苛捐杂税等情境,读农民的控诉信,看《时局图》木刻年画,体会民不聊生的苦难。

情境从统治者到民众的视角转换,以鲜活的场景和史料呈现时代特点,既有纵向发展脉络,又有横向不同阶层对比,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时局动荡,革命形势在悄然酝酿。情境还可延伸拓展到革命志士这一视角,选取《辛亥革命》电影片段,以革命党人集会、起义军攻打总督衙门等片段渲染时代氛围,让学生跟随镜头推进感受革命进程。情节再聚焦以武昌起义为标志的辛亥革命爆发,引导学生探究:为什么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势力迅速发展壮大?学生从情境积累入手,分析清王朝的衰败、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人民的苦难是革命爆发的深层次原因,革命党人的英勇斗争则是直接推动。

(三)基于学生生活设计情境

学生既是历史知识的学习者,也是情境教学的主体。教师应立足学情,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特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接受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理解和建构知识。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为例。甲午中日战争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教学该如何设计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不妨先从学生关心的军事话题入手,以“中日军备PK”为情境,对比北洋水师装备和日本联合舰队兵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对比形式,具象化体现出中日军备悬殊。接着引导学生探讨:面对落后挑战,北洋水师将士是如何应战的?这时可设计一个甲午海战沙盘推演情境,学生分组扮演双方将领,选取威海卫海战、黄海海战等重要战役,动手演示作战部署,在体验中感受北洋海军不畏强敌、英勇杀敌的爱国情怀。沙盘推演后,教师再追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战争失败?引导学生从武器装备、军事指挥、军队腐败等方面分析败因。但分析不能就事论事,要放到时代大背景中思考。于是,教师再将视角拉回到洋务运动整体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甲午战争失败反映了洋务运动的哪些局限?洋务运动的失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有何影响?情境由表及里,促进学生对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的理解升华到近代化探索和民族危机的高度。

活动课上,教师可以设计军事主题桌游情境,学生分组对战,在耳熟能详的游戏情境中复盘甲午战争。游戏竞争也能拓展升华,让学生思考:输赢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个人、国家在民族危难中应有何担当?类似的主题探究,可涉及历史学习的方方面面。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玩中学”,在寓教于乐中完成知识内化,在设问讨论中锻炼思辨能力,在角色代入中获得情感净化,在做中学中提升综合素养。

(四)基于历史资料设计情境

历史资料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素材,蕴含丰富的教学价值。教师应充分发掘、合理选用各类史料,创设有助于学生理解历史、感悟历史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分析和运用史料的能力。

以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八单元《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例。这一单元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内容丰富而零散,学生容易觉得枯燥乏味。教师可充分挖掘历史资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分析资料中探究历史。如在《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一课中,教师可选取晚清时期《点石斋画报》《申报》等刊物中反映社会生活的连环画和广告,让学生进行观察和讨论,感受近代城市生活的变迁,了解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在《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一课中,可选取京师大学堂、南洋公学等新式学堂的招生简章和课程表,设置情境问题:“如果你是一名生活在清末的学生,你愿意就读哪所学堂?为什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感悟教育观念和内容的变化,体会中西文化的碰撞。这些历史资料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特点。

三、 情境教学法在历史大单元教学设计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一)注重情境的真实性和生动性

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历史的客观实际,具有真实性。要尽可能利用反映历史原貌的实物、图片、影像等材料,使情境更加直观、逼真。如在教学《辛亥革命》时,可利用真实的历史照片再现革命场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对需要想象和虚构的内容,也要注意把握历史的合理性,避免过于夸张和失真。

(二)注意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匹配度

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服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切忌为了追求形式的新颖而偏离教学主题,喧宾夺主。如在教学《鸦片战争》时,有的教师会设计“清廷官员品鉴鸦片”的情境,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这就偏离了主题,容易引起学生的模仿。教师要把握情境设置的“度”,做到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又不过于直白,给学生留有思考和探究的空间。

以《太平天国运动》一课为例。教学的重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历史地位和影响,情境设计不宜简单地还原历史场景,而要着眼引发学生思考。可以设计这样一个情境:组织学生开一场“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分析会”,学生分组扮演官员、起义军、列强、平民等角色,分别从政治、军事、外交、社会等角度发表看法。

(三)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

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存在差异,对教学情境的感知和参与程度也不尽相同。教师要全面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