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融合路径探究

作者: 张文婷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教学不仅是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也是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深度融合,既能强化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引领功能,又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其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文章结合教育实践,探讨这一融合的意义、原则和策略,以期为高中政治教学提供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政治;融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9-0141-04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政治教学必须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求政治教师善于运用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增强文化自信。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结合政治学科特点,精心挑选适合的传统文化内容,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其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不仅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政治知识,还促进他们对文化的深入认知,增强文化自信,从而增强政治课的育人功能。

一、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基本、持久的力量。对于高中生而言,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通过在政治课堂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知识和思想,学生能够逐步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起文化自信。尤其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自信能够帮助学生从容地面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冲击,从而更好地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诸如“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准则,这些原则与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在政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例如,儒家的“仁爱”思想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呼应,增强学生对这些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此外,传统文化中的廉洁、奉公等思想能够在反腐倡廉教育中发挥作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权力观、人生观和责任感。

(三)强化思想政治课价值引领功能

思想政治课的核心功能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政治教学的结合,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还能够提升课堂的思想深度和教育实效。例如,将“家国同构”理念融入政治课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促使他们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这种价值引领功能的强化,有助于培养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政治教学融合的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将传统文化融入政治教学要遵循适宜性原则,即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需求进行内容选择。传统文化内容博大精深,但在教学中需要结合教材要求与学生的理解能力,选择既能与政治学科知识结合,又能激发学生兴趣和思考的内容。例如,在学习中国现行政治制度时,可以适当地引入古代贤明治国思想的讨论,以引导学生对现代政治制度有深层次的思考。

(二)科学性原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在传授过程中要保持科学性和历史真实性,不能简单地照搬古代思想,而是要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进行辩证分析。例如,在讲授伦理道德时,可以批判性地分析传统文化中的等级观念、性别歧视等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从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多样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引入应具有多样性,既要涵盖思想文化层面,也要涉及制度文化、礼仪文化、文学艺术等多个方面。这种多元化的文化输入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使高中政治课堂更加丰富生动。例如,在讨论社会制度时,可以结合古代治国理政思想;在探讨道德伦理时,可以引入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或名言警句,从而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三、 优秀传统文化与政治教学融合的策略

(一)拓展教材素材,精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

1. 研读教材,挖掘教学内容

教师在深入研读教材的基础上,应该充分挖掘其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增强课堂的深度与广度。第一,在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教师可以结合孔子的“仁”与孟子的“义”,引导学生从仁爱、道义的角度理解社会责任与集体利益的关系,从而丰富价值观教学的内容。这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还能让他们体会到这些价值观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第二,教师可以结合诸如《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将其与现代国家治理理念结合,使学生认识到个人修养与国家发展的相互作用。第三,在讲解法律制度时,可以通过介绍古代的礼制、法制演变史,如《周礼》与《唐律疏议》中的法治思想,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精神的历史渊源,尤其是儒家“礼法并举”的治国理念如何在当代法律体系中得到继承与发展。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真正实现文化自信与政治教学的有机融合。

2. 结合生活实际,挑选教学内容

在挑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时,教师应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热点问题,使教学更具贴近性和现实感。教师可以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行为规范入手,选择与其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例如,在讲解“公民责任与义务”时,可以引用家族文化中的长幼有序、孝道思想等典型事例。通过讨论如《二十四孝》中的故事或《弟子规》中的规范,教师不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孝道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形式,还能鼓励他们将家庭责任感、尊敬长辈等传统美德转化为实际行动,从家庭层面提升对社会责任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如公益活动、社区服务等,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与“先天下之忧而忧”的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承担公民责任、参与公益事业已成为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历史人物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激发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学生参与的志愿服务或社会实践活动,讨论如何在公益事业中兼顾个人利益与社会福祉,真正做到“义”与“利”的平衡。例如,在讨论环境保护时,可以引入“天人合一”和“道法自然”等传统理念,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教师可以结合现实中的生态问题,如全球气候变暖、垃圾分类等,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认识到生态保护不仅是现代责任,更是千年文化传承的一部分。通过这些具体而有意义的例子,学生将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当代价值,并在实践中将其付诸行动。

(二)探寻教学方法,创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活动

1. 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追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

在教学过程中,应用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有效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根源。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促使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追溯文化传统的历史脉络,从而加深对文化精髓的理解。例如,在讲述国家治理体系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古代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的‘人民民主专政’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对比分析古代的“民为邦本”“以民为天”的理念与当今国家治理模式,探讨二者在保障人民权益和国家稳定上的共同点与差异。在这一问题情境下,教师可以引入如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思想以及《尚书》中的“民本”理念,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治理思想的核心——以民为本。接着,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案例,如唐代“贞观之治”时期的政策,以具体实例说明在传统社会中如何践行民本思想。同时,结合当今的“人民当家作主”与“以人为本”的现代治理理念,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政治体系中的继承与发展。通过这种对比分析,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化思想的历史演变,还能认识到现代政治制度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增强对国家治理体系的认同感。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探讨类似问题,如儒家的“礼治”与现代法治的关系,或是古代“德治”与现代社会道德建设的关联。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深入思考,激发他们探索中国文化根源的兴趣和学习动力。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结合,学生不仅能够在课堂中体验到问题情境带来的思维碰撞,还能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真正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追根溯源与理解认同。

2. 应用议题式教学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引领

议题式教学法作为一种基于学生自主讨论与深度参与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内化。通过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讨论中主动思考,将传统文化与当今社会紧密联系起来,达到文化价值的深度引领。例如,在讨论社会责任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设置“孝道与现代社会的关联”作为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探讨这一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中的表现形式及其意义。教师可以从经典的孝道故事引入话题,如《二十四孝》中的事例,通过讲述如黄香“扇枕温衾”、郭巨“埋儿奉母”等孝行,展示古代社会中孝道的深远影响和文化内涵。在这个基础上,提出问题:“在现代社会中,孝道如何体现?它与古代的孝道精神有何异同?”这一问题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促使他们结合自己的家庭经历、社会观察以及当代道德观念,发表各自的见解。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提出孝道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表现在物质赡养父母上,还包括精神上的关怀与陪伴。比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年轻人由于工作和生活压力,无法像古代一样与父母朝夕相处,但通过定期探望、视频通话等方式,现代人依然可以表达对父母的孝敬之心。这种新的孝道观念与古代的“事亲至孝”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尊敬和关心长辈,只是在表现形式上有了现代化的转变。与此同时,在议题讨论中,教师可以引入贴近学生生活的现代案例,让孝道这一传统文化价值更加具体化。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讨论在社会快速发展、工作节奏加快的背景下,许多子女因为工作原因无法与父母长期生活在一起,但他们通过定期回家探望、与父母保持频繁的沟通联系,依然传递孝道精神。此外,还可以探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反向过年”现象,即年轻人为了照顾工作繁忙或身体不便的父母,选择回到父母身边过年,而不是让父母奔波异地。这样的做法不仅体现了子女对父母的关怀,也反映了孝道在当代社会中的新形式。这些现实中的具体事例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孝道虽然根植于传统文化,但在现代社会中依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通过这些讨论,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孝道精神的当代价值,还会自觉地将孝道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践行意识。

(三)融入教学过程,巧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环节

1. 融入课堂导入环节,激发兴趣

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巧妙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故事、名言警句等丰富素材,通过情境引入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对政治知识的兴趣。例如,在讨论“社会公平”话题时,教师可以引用《孟子》中“民贵君轻”的故事,讲述孟子如何主张以人民为本的思想。通过这个故事,不仅能够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中,早已存在以民为本的治理理念,也可以为后续的“社会公平”讨论打下思想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运用时下流行的影视作品、文化热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生动、贴近学生生活的形式引入课堂。例如,通过引用《长安十二时辰》等影视剧中的场景,展示古代君臣关系中的伦理与责任,帮助学生直观地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智慧。这种方式不仅可以通过视觉和情境吸引学生,还能让他们产生对传统文化的好奇与探索欲望,进一步为接下来的课堂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在导入环节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使其在学习政治知识的同时,感受到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现实意义,使课堂丰富有趣。同时,学生也能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逐步形成对中华文化的深刻认同,增强文化自信。这种方法能为后续教学环节的展开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对课程内容充满期待并积极地参与课堂互动。

2. 融入课堂小结环节,增强感悟

课堂小结是帮助学生加深对课堂内容理解和反思的重要环节。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思想,通过总结的方式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化理解,同时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例如,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引用孔子的名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本质与乐趣,鼓励他们在学习政治知识时,不仅要追求知识的获取,更要在其中找到乐趣与价值。此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堂主题,引用《荀子》中“人之初,性本善”的思想,讨论人在社会中的角色与责任,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例如,在讨论社会公平和公民责任时,教师可以强调每个人都应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通过古代智慧来激励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从而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深入地感悟课堂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民贵君轻”的理念与现实社会中的公平正义结合。在小结环节,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分享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经历。例如,可以请学生回忆自己在社区志愿活动中的参与,讨论如何通过帮助他人来体现“以民为本”的精神。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需求,比如通过参与扶贫项目或关心孤寡老人,增强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通过在课堂小结环节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思想,教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思想深度,还能引导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形成广泛的社会责任意识与价值观念。这种教学设计能够使学生在每节课的结束时,不仅收获知识,更能在文化认同与价值观塑造上得到全面提升,推动他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探索与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 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是提升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科学地选择传统文化内容,并通过适宜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成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文化自信的树立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还能够强化思想政治课的教育功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具备深厚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孙鼎鑫.核心素养视角下传统文化与高中政治的有效结合[J].家长,2020(19):110,112.

[2]王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教学的育人路径分析[J].高考,2021(15):153-154.

[3]张兴平.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政治教学的有效融合[J].甘肃教育,2023(7):122-125.

[4]张清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渗透[J].当代家庭教育,2023(3):154-156.

[5]陈文明.以思政课内容的审美建构培育学生政治认同[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3):26-27.

[6]丁晓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政治教学的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2023(12):133-13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