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研究

作者: 刘景山

摘要:随着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引,大单元教学将会是我国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发展方向。文章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出发,将以理论为基础的单元授课与一线教学实际融合,利用人民音乐出版社提供的七年级音乐教材作为单元教学模式的研究枢纽,对教学过程中的授课、学习和评价环节进行规划,这对提高中学音乐教学质量及实现音乐教学的关键素质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音乐;大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9-0149-04

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已成为基础教育课改的重点内容。在构建音乐教学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我们需聚焦关键要素,共同打造一个全面而深刻的音乐知识结构。培养学生从逆向角度分析学习内容和课程目标的思维习惯,及围绕核心问题的深层学习策略。要制订与“教与评同步”的评价方案,以保障学生核心技能与教学活动能高效互动,促使音乐教学恢复其根本的教育使命。文章以人音版中学音乐教科书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元化设计作为教学的基本方法,紧密围绕单元核心进行通篇解读,对教学材料和信息进行重新配置与合并,旨在对单元化综合教学法的建设进行深层的探索与讨论。

一、 核心素养下音乐大单元教学的意义导向

“核心素养”又称“21世纪素养”,这种素质反映了人们为迎接未来的未知挑战所必须提前具备的解决预料之外问题的技能、知识和态度。它是在知识型社会中个体实现成就的体现,也是个体塑造完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并最终转化为具有高品质的公民身份的基础。在素质教育的层面上,基础能力起着桥梁的作用,将广泛的教育思想、培育目的与实际教学活动串联,对课本内容的编排、教学大纲的修订、学业成就的评价标准及考核方法等教学改革与教育模式的革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系统化地学习知识

核心素养承载着素养教育的宏大理念,课堂教学需要深入执行对学生关键素养的培养计划,助力学生均衡发展。这种培养主要聚焦三大核心要素:知识根基、个人技能与社会融入感受。尤其重视塑造学生对科学和文化的认知、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并激发创新实践的潜力。初中阶段音乐课程的作用日益凸显,不单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推动他们思维能力的提升,更是让中国传统艺术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因而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采取科学且成效显著的教学方法。

核心素养强调以大单元音乐教学指导学生,这对他们系统性地吸收知识大有裨益。这得益于大单元音乐教学模块涵盖有广泛的知识点,并将学习材料构建得更为有条理。在这种有序的音乐学习进程中,学生得以在脑海里形成自我音乐思考框架。教师采取大单元音乐教学方法,不仅缩短了教授音乐理论的时长,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练习时间。其间,学生的音乐认知系统理解得以深化,进一步在学习过程中熟练运用所获知识,激发自我音乐思辨,增强独立学习的能力,并能够全面地学习音乐。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音乐的基本修养是从音乐文化底蕴中演化出来的,它表明通过系统的音乐知识教育,学生能够达到一定层面的音乐专业修养,并且在与其他教育领域的互动中逐渐形成。这种修养充分展现对“个体音乐发展”观念的实践,它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技巧与方法,以便从审美和人文的角度对音乐进行感知、解读和体验,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和提升学生在音乐理解、演绎和创新等方面的基础能力,使他们在音乐素质和实践能力上与终身学习相适应。音乐教育不仅在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融合中凸显了其育人功能,还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优良的品德,从而对学生的全面成长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音乐核心素养能力推动教师对授课观念的更新。以核心素养能力为指向的大单元教学是音乐教育培养道德、推进全面素质教育以及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需求,已成为音乐核心能力落实的有效路径。在大单元的教学模式下,整合音乐教学材料旨在加强学生成长的核心能力。

在中学的早期阶段,教师采取音乐整体单元的授课方式,这种方法能够在一定层面上增强学生在音乐领域的综合素质和美学鉴赏能力。这一时期适合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与学习兴趣,通过大单元的音乐教育模式,学生能系统地吸收音乐理论与技巧,并在丰富有趣的音乐活动中,渐进式地增进他们的音乐核心素养,这对他们的终身学习发展极为有益。

二、 核心素养下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的主要途径

面向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音乐单元整体教学,教师还需综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认知现状与情感预设、教学资料的运用等多方面条件。每个教学单元都要与音乐学科要培养的核心素养紧密衔接,根据核心素养的具体需求来调整教材内容,使之系统化。最后,综合各个元素进行单元教学的优化布局,考虑课程时长、教学目标、教学资源等因素。

(一)以音乐体裁与形式为依据

音乐风格涉及创作表现的类型与方式,普遍的类别划分为人声演唱和乐器演奏。这些风格是随着某一社会的日常生活和生产进程逐渐积淀而成的艺术展现手法,从而带有显著的时代特征。

透过多种音乐类型的探索,导入学生对音乐发展特质的理解,有利于他们对艺术创作的进一步感悟。人音版音乐教材中很多课程单元的结构基于各自独特的风格和形式,如含有情感的歌曲集、具有动力的曲调、多姿多彩的舞曲选辑等。以“具有动力的曲调”单元为例,讲述了各式行进乐章,比如军队行进曲、婚礼行进曲、葬礼行进曲等,尽管其表现手法各异,节奏速度不一,但都彰显了队列乐章的基本特性。因此,在音乐教学实践中,可将重点放在从风格角度去捕捉行进曲的节奏感和有序结构,并且还可以运用该角度组织跨单元的教材内容,如可以把七年级上册《缤纷舞曲》和七年级下册《行进之歌》合并为新的大单元《行进起舞》创造一个大的章节“随着步伐舞动”,在三到五节课的时间里完成对行进曲和舞曲(包括华尔兹、波尔卡、探戈)的感知、识别与记忆的教学任务。

(二)以音乐题材与内容为基础

音乐主题涉及创作内容的类型,即构筑乐曲的基本素材,也就是具体反映在作品内的社会事件或日常现象。对音乐主题和内容的深入理解对点燃学生情感,促成情感共振极为重要。

着眼于大单元的音乐教学方法会把关注点聚焦悠扬宏大的旋律中,与《话说长江》这部宏大气派的系列纪录片相得益彰,以便学生能够领略这个主旋律的艺术韵味、深刻思想及其在社会上的深远影响。此外,课本中的《流行乐风》《雪域天音》《七子之歌》等单元也应当立足题材和内容,全方位开展教学。

(三)以不同音乐风格流派为出发点

音符的魅力可彰显艺术创作的独特形态,体现了音乐创作集体上的标志性个性。深入了解不同的音乐流派有益于深刻领会作品的内在精粹及其魅力,通过辨识各种风格,我们能深刻地洞察多元文化,进而触及各个历史时期的思潮、美学理念与心灵特质。

从音乐风格流派的角度出发,以18世纪后期以维也纳为核心兴起的古典派音乐风格为例,在讲授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不应局限于该乐曲本身,而应将其纳入古典乐派音乐教育的大单元教学之中。如此便能以古典乐派音乐追求结构清晰性、条理性与平衡性的艺术特色作为切入点,使学生不仅领略作品的内在之美,还能感受其形式之美,进而领悟那宁静与高贵的纯粹风采。

以19世纪中后期兴盛的俄国、东欧、北欧等地区的民族音乐运动为例,针对《沃尔塔瓦河》这一曲目来说,从音乐流派的角度出发,在教授时并不是对所有乐章主题均等施力。对曲内不同主题,如两溪汇流、大河、森林打猎、村庄婚宴、水精灵以及急流岩峡等,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挑选和重视,通过作品的叙述性、情节展开和情景描摹来感悟民族派作品的构思手法和特有风格。其中有些部分需要了解旋律,有些需要了解和声及音色,有些需要了解音乐形式,有些需要了解配器等方面,这是为了掌握作品深层的文化含义,并且让学生不断体会到这种深刻利用民间音乐素材形成的浓郁民族风情,深化对民族音乐流派的综合认识。

三、 核心素养下初中音乐单元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在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中,教师需恪守音乐教材构筑的结构性原则,让每个单元的核心教学理念得到凸显,并在该核心理念的引领下,整体性地展开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对教科书的编写逻辑一定要紧密跟随。比如在人音版的教师指导书里,编者为每一单元都精心设计了易于操作的教学建议。

(一)遵循教材逻辑,拓宽知识广度与深度

在《歌唱祖国》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首先选取《彩色中国》作为开篇课程的主题,接着在第二堂课上安排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而第三堂课则回顾和巩固先前两堂课的学习内容,并欣赏《多情的土地》《爱我中华》等歌曲。此方法不但能够规避传统的课堂教学弱点,一课仅限教一支歌曲,而且也能够增添教学单元的内容丰富度,辅助教师圆满完成教学单元的规划目标。

教育工作者同样具备根据教材的中心思想对授课各环节进行重组的能力,目的是凸显每个教学单元的核心。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若发现所设计的教学计划与推荐的教学策略不符,他们有权利调整教学内容,从而让教学单元的主要主题更突出。比如,在教授“行进曲”这个主题时,为了避免学生产生片面的认识,教师可在开篇课程中通过向学生介绍《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并与《葬礼进行曲》《婚礼进行曲》等不同进行曲比较分析,引导学生能够通过比较多个曲目来理解《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旋律特征,有效地避免学生对“行进之歌”的理解过于狭隘。

此外,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也应依照教学单元的中心话题恰当地为学生提供额外的学资料,以此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和深化理解层次。人民音乐出版社推出的初等教育阶段的音乐教科书内容丰富且广泛,在进行课程教学的时候,教师有可能挑选一些十分有特色的乐曲来进行欣赏和分析,助于让学生在音乐领域有更广的视野。因此,教师可以为学生精选些该类型的经典乐曲作为其额外的学习材料,这不仅可以开阔学生们的音乐知识视野,也为完成教学单元的目标提供了有效支持。

(二)创设单元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学阶段的音乐大单元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基本修养。因此,音乐教师应依照单元教学主旨为学生营造富有故事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完全融入所设定的学习场景,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自发地投身音乐赏析与学习之中,真切实现对音乐领域关键素质的培养。

在进行《草原牧歌》的课程教学时,教师应重点传授整个教学模块的核心,也就是指《银杯》和《牧歌》这两个音乐作品。根据教学单元的主题思想、授课难点以及教师自身对这两个乐曲的理解,教师要把整个课程内容规划成数个部分,并专注于向学生深入解析《银杯》《牧歌》以及《万马奔腾》这三首歌曲,而将其他乐曲内容安排为学生的补充练习资料。采取这种教学策略,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路上持续探索并体验草原音乐的丰富风采。

在实施《草原牧歌》专题授课时,教师可成功打造出一番旅行般的情调,并精挑细选广袤草原、传统蒙古包、隆重那达慕大会和秀丽的呼伦贝尔等地的风景作为课程的重要节点。在明确这些标志性的教学点后,教师需要巧妙地利用与之相辅相成的音乐故事,通过铺设故事情节,唤起学生对音乐世界的投入感受。教师还可以借助展示蒙古族长调的影像材料作为引入,构建一种恍若亲临牧场的真实感,让学生贴切地体验草原的风貌。连同牧民的悠扬歌声、牲畜的叫声以及自然界的风吹草动共同构成的声景,让学生深刻体会那份独有且原生态的草原情调。此后,教师播放《牧歌》曲目,逐步引领学生进入事先构建的故事环境,辅导他们在此背景中鉴赏并练习唱这首歌。在这一完善的故事情境下的教学流程让学生不但掌握了《牧歌》的唱法和相关的歌唱技能,更对蒙古族的民族文化内涵有了深刻的感悟。

(三)感知音乐要素,培养学生听觉感知能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