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家乡古韵传历史文化
作者: 王雨婷摘要:本土文化资源与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将本土文化资源中有教育意义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与渗透,能够让文化与儿童之间产生感情上的联系,让他们在获得知识和技巧的过程中也能丰富他们的人生经历,从而培育出幼儿对本土文化资源的热爱。鉴于此,文章将以巴城本土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有效地在幼儿园美育活动中对其进行高效渗透与融合,为我国幼儿阶段的美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指导的同时促进地区本土文化资源得到良好传承。
关键词:历史文化;巴城本土文化资源;幼儿园美育活动;渗透;融合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5)09-0156-04
传统文化作为我国历史遗留下来的瑰宝之一,其中涉及的种类多样化,且不同地区的传统民间艺术所呈现出来的特点以及传承象征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江苏昆山巴城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多样性的一个地区,其本身拥有非常独特的本土文化资源。巴城镇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书法)”称号,除此之外,其本土文化资源丰富多样,昆曲、古琴、竹笛等特色文化资源为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幼儿阶段的教育来说,美育教育能完善幼儿的人格,幼儿在美育教育的过程中能够获得能力的全面发展。在对幼儿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幼儿美育教育教学策略的提升,通过正确借助本土文化资源以及传统文化的形式增加幼儿对不同的传统知识文化的了解,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和能力。因此,将巴城本土文化资源应用于幼儿的美育教育活动中,借助不同美育活动的表达形式制订有针对性的美育教学策略,增加幼儿对巴城本土文化资源的认同感,使其能够贯穿幼儿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提升幼儿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幼儿获得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 巴城本土文化资源内容及特点分析
巴城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北,从史籍记载来看,远在大禹治水时即已闻名,历史非常悠久,文化气息浓厚,有着非常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其中,绰墩遗址。“百戏之祖”的昆曲是巴城著名的本土文化资源,昆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的水磨唱腔、音乐风格都是婉转细腻、清柔婉折、迂回延息,能够使人感受一种柔美动人、一唱三叹、余音悠长的效果。长廊下的昆曲的对联、昆曲演出都是对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的继承与发扬。巴城的大街小巷、建筑中处处可见昆剧的身影,已经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种生活的艺术与文化的符号。在其中衍生出来的古琴、竹笛等特色文化资源为地区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每年开展祭巴王、大闸蟹开捕节、蟹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人前来体验蟹文化,同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对带领学生感受文化的多样性以及人类创造力具有重要的引导意义。
二、 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美育活动中的意义
(一)有助于构建幼儿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幼儿园进行美育教育的基本目的并不是要把幼儿培养成理想型的小画家、艺术专家、音乐才子,而是要让幼儿在自己的文化知识和领悟的基础上增强自己和现实世界的联系,从而深层次地掌握和透彻地揣摩信息,帮助幼儿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和挑战。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在发掘和开发本地文化资源方面下功夫,同时也要强化本地文化资源在幼儿园的美育教育活动中的渗透和融合,为培养幼儿的美育素养提供强有力的指导,让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找到艺术的存在,体验到艺术的美,在艺术的影响下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人格修养。在美育教育中的旋律、线条、节奏等特点都是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而艺术也是从生活中产生的,它能用艺术来解释人生,表达出自己的感情,也能让人对生活充满期待。因此,在幼儿园的美育教育中要将乡土文化资源渗透和运用到美育教学中,要把地方自然环境和地方人文环境的优点和作用充分地发挥出来,用地方自然资源来对幼儿进行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感染,有助于构建幼儿与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
(二)有助于帮助幼儿实现从本土文化资源中发现美的教育目标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对幼儿阶段的美育教育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培养幼儿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中的一切美丽的东西。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美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优秀的艺术人才,而是通过艺术与生活的紧密结合提高儿童的敏感度,让儿童更好地发现和欣赏艺术和生活中的各类美的要素,以美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从而丰富他们的心灵,对人生充满期待和动力,为追求美好人生而奋斗。在进行幼儿园美育教育活动时要强化儿童的审美意识,培养他们对美的事物进行仔细地观察,进行情感的表达。例如,在农村幼儿园中可以利用当地的农作物来进行美育教育,农村的幼儿从小就耳濡目染,对各种常见的农作物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对当地文化资源的渗透和利用,对儿童进行农作物在开花季节的美学培养,直接的方法就是带着幼儿到现场去观赏,在不同的季节里带着幼儿去看庄稼。从春天的庄稼发芽到夏天的庄稼开花,再到秋天的庄稼成熟,农民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其实就是一种美学的表现。通过这种实地考察教学的方式能够让幼儿认识到大自然的美是一种独特的美,是宇宙中美丽的风景,它是无可取代的,它可以帮助幼儿培养美的意识,提高幼儿的审美和判断力,同时也有助于帮助幼儿实现从本土文化资源中发现美的教育目标。
(三)有助于实现对幼儿智力情感目标的培育
在进行幼儿园美育教育活动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儿童的智能和情感,这也是幼儿园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用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教学时,教师应该把工作重点放在对儿童的智慧和情感的培养上,对儿童的行为和情绪的表现进行初步的培养,在完善的基础观念的培养下加强对儿童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在美育教育活动的帮助下让儿童学会鉴赏和辨别生活中的艺术。幼儿园教师可以尝试在幼儿平日里经常开展的活动中渗透和运用某些当地文化资源,让幼儿在成长中受到当地文化资源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充分利用人文情怀和本土文化的正面作用,促进幼儿园美育教育的深入发展,让幼儿对当地文化资源有浓厚的好奇和探索欲望。通过这样的方式为幼儿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情感连接,并且允许幼儿用自己特有的方法来表达自己,从而提高了当地文化资源对幼儿园美育教育的渗透效应和运用价值,有助于实现对幼儿智力情感目标的培育。
三、 巴城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美育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合路径
(一)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引导幼儿主动接触昆曲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必须通过自身活动去发现、认识客观世界,不断构建完善自己的认知模式”。而学前期是儿童语言发展尤其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也是语言发展迅速的时期。语言与学前儿童的生活、发展息息相关,对幼儿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幼儿园教育工作者的一项艰巨的任务。通过歌曲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活跃教学氛围,让幼儿真正地做到在玩中学、学中玩,获得知识、智力和运动等方面的综合性的发展。第一,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在幼儿园活动室内布置富有昆曲文化的元素在内,让幼儿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观看昆曲文化,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这一阶段的教学不能让幼儿直接参与歌曲教学活动当中,可以通过潜在影响的方式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第二,还可以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正确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播放不同昆曲的表达形式,幼儿在自主演唱的同时进行模仿与表演,教师再对其进行指导。第三,教师在进行日常教学过程中预先要把组织好的本土文化资源以游戏表演的形式进行播放和引导,帮助幼儿能够熟悉昆曲背后的创作背景以及情感表达等,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的舞蹈表演等进行创新,也可以通过组织活动的形式指导幼儿进行表演。幼儿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提高教师昆曲教学的效果,同时对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信心,提升幼儿参与娱乐活动的兴趣具有较好的帮助作用。对幼儿阶段的儿童而言,幼儿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各类潜移默化的教学氛围以及教学方式激发幼儿的想象和思考。
(二)借助良好氛围的营造帮助幼儿塑造发现美的心理
对幼儿展开有针对性的歌曲教学能够帮助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加快幼儿对未知世界的了解。幼儿进行自我表达是一种普遍的现象。通过研究发现,幼儿在学龄期会呈现出一定的语言差异的现象,有的幼儿对语言的使用频率较高,语言表达较为流畅;而有的幼儿开口期较晚,喜欢在自己的世界中进行表达。所有的语言的表达方式都说明幼儿语言的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并且从幼儿个体上来说受个体条件与现实条件的影响所呈现出来的都是偶然的状态。而对幼儿阶段幼儿的表达能力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能力进行培养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歌曲教学来进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是活动的主人。幼儿园教师要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就应该把握一个基本原则——支持幼儿的自主、自由活动。因此,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通过借助良好的氛围帮助营造幼儿发现美的心灵。具体可以通过营造一个愉悦自然的氛围,在平等、尊重、民主的状态下贯彻落实对昆曲的教学活动。例如,在开展地区文化资源教学之前,教师需要尊重幼儿的主观意见,与幼儿共同讨论、商量、确定对应的教学模式和规则。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分析幼儿参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好相应的整改策略,有针对性地为幼儿的歌曲教学进行指导。同时,在进行教学时不能随意干预幼儿的活动,具体的解决办法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指导幼儿进行整改,让幼儿能够在平等自由的氛围中愉快地改进自己的不足,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提升。针对幼儿在歌曲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师需要坚持以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方式进行教学,具体可以增加:“你真棒!”“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的!”“我们能不能再试一次呢?”“恭喜你,老师知道你是最聪明的孩子!”等,通过这些鼓励的语言能够增加幼儿对自我行为的认同感,同时也能给予幼儿更多的信心,从而达到幼儿阶段美育教育的良好进行。
(三)强化巴城本土文化资源与美育课程的高效融合
巴城特有的人文资源为幼儿进行美育教育提供了丰厚的素材,将巴城的文化元素引入幼儿园的美育教学中,既能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又能锻炼幼儿的审美意识与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在开展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巴城本土文化资源与美育课程的高效融合。第一,在美育活动中引进昆曲。昆曲是巴城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被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幼儿园的美育活动教育中老师可以利用讲昆曲的历史、典故等方式使幼儿深刻地理解昆曲,感受昆曲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另外,还可以在了解昆曲文化的基础上让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昆曲动作与演唱,在模仿与体验中加深对这一本土文化资源和艺术的认识。第二,对建筑艺术进行探究。巴城古代建筑以雕栏画栋、石雕和木雕等为代表,体现了江南传统的建筑风格。在美育教育中可通过对这些建筑物进行解说、展示,让学生了解各类型建筑的特点。另外,还可以通过模型制作、绘画等形式让幼儿自己动手去创作、去表达,这样才能更好地了解、认识和鉴赏传统建筑。第三,传统图案和工艺。巴城老街中的吉祥纹、几何纹等装饰纹样是幼儿美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素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图形的含义引入教学中,并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借由绘画、剪纸或制作诸如纸灯、布等手工制品让幼儿亲身体验并体会到传统纹样的独特魅力所在。第四,环境体验。巴城的山水风光、古街的格局等都是很有价值的美育教育资源。同时,教师在美育活动中也可以安排一些野外教学,让幼儿亲身感受巴城的人文与自然环境。通过观察,绘画,摄影等多种形式让幼儿把自己对美丽的事物的感觉表达出来,同时也能锻炼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促进其审美能力的多向发展。
(四)成立教研团队,构建本土文化资源资料库
第一,主动成立并开展巴城本土文化资源主题活动的美育教研团队。传承历史文化,实现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美育活动中的渗透与融合需建立由园长带队的教学科研队伍。幼儿园应该引导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给他们提供这种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地发挥自己的领导能力,带领教师去思考和探讨巴城本土文化资源的收集、筛选、教学活动的设计、活动的实施以及活动的评估。在此过程中,把巴城本土文化概念、专业发展以及研究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既能促进教师对本土文化资源的内涵进行挖掘,又能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交流,实现高质量的巴城本土文化理论与实践结合,为推动幼儿美育活动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教师应重视构建以巴城为基础的本土文化资料库。当前,幼儿阶段的美育活动的开展中很少有幼儿园进行本土文化主题活动,导致部分成功的园所中已经挖掘和使用的当地资源和实践中获取的经验没有被分享。因此,幼儿园要重视对教师方案设计、观察记录表、评价表、儿童作品等在开展本土文化主题活动中的资料进行留档备份,并设立一个电子数据库或实体数据库,以便共享。通过合作互助的方式吸收各园成功的本土文化资源美育渗透融合的经验,并在借鉴其他园的经验的基础上开发符合自己幼儿园特点的地方文化主题活动,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本土文化资源主题活动的效果。
四、 结论
巴城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美育活动中可以帮助提升幼儿欣赏美和感受美的能力,释放幼儿的审美想象,开阔幼儿的生活视野,对幼儿阶段的美育教育而言具有较好的实践意义。因此,教师在传承历史文化美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巴城本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应用,结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实际需求制订对应的渗透与融合策略,促进地区本土文化资源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迟艳杰.生态观视域下本土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艺术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4,32(1):143-148.
[2]刘宁.发掘本土文化资源,拓展艺术特色课程:以广东省基础教育阶段美育现状为例[J].爱尚美术,2023(6):113-115.
[3]邓洪.非遗视域下民间美术融入幼儿园美育活动的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实施策略[J].教育观察,2023,12(21):78-93.
[4]王婷婷.红色审美教育在幼儿园的策略运用与效果评价:新时代背景下的教育创新与实践[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4,43(7):130-135.
[5]臧雯淼.非遗融入幼儿美育课程的价值、途径及策略研究:以敦煌艺术为例[J].艺术市场,2024(4):94-95.
[6]马岳毅,任娜,但菲.文化生态视角下的幼儿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以沈阳市法库白鹤文化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3,39(12):84-92.
[7]李嫣红.非物质遗产文化融入幼儿园美育的实践探索:以泉州台商投资区湖东实验幼儿园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3,39(7):117-119.
[8]吴弟菊.美育视域下幼儿园节庆活动组织实施策略研究:以重庆市人民小学幼儿园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3,36(1):70-75.
[9]黄小昆.有效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四部曲”:以福建省福鼎市前岐中心幼儿园为例[J].华夏教师,2022(23):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