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小练笔”运用策略研究

作者: 陈梦婷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整合听、说、读、写的四个训练项目。“小练笔”的提出及其运用,可以为学生的“读”与“写”结合搭建桥梁,引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练笔的形式,树立写作的自信,轻松地攻克写作学习的难关,助力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基于此,文章以中年级教学为例,首先解读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练笔”编排特点,又重点针对“小练笔”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小练笔;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0-0032-04

写作一直以来都是学生语言学习中的一大难关。与其他部分的语言学习相比,写作是学生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不仅需要学生具备充足的语言知识积累,同时还要求学生可以在写作中适当运用多种写作手法,准确地表达观点,升华情感内涵。《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能够在写作中表达个人的独特感受,可见,对学生的写作表达提出了更高标准的要求。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通过常规作文布置的方式,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面对篇幅大、要求多的常规作文,会感到巨大的压力,容易产生厌学、焦虑的心理。与常规作文训练形式相比,“小练笔”的形式更加随意,无须过多的时间完成,如可以在某一个词语的欣赏中组织“小练笔”,也可以在一个段落的阅读后书写读后感,随时随地插入“小练笔”,通过篇幅小、难度低的练笔形式,引领学生从读到写的过渡,对小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小练笔”编排特点

(一)练笔类型多样化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加入了“小练笔”的内容,如习作单元中的“初试身手”、课后“小练笔”训练部分等。可见“小练笔”已经成为语文教材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语言能力培养的责任。通过对语文教材中的练笔类型分析,发现其中有仿写、补白、读后感表达以及想象写作等,类型十分丰富。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第27课《巨人的花园》一课布置了“小练笔”的任务,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的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这个练笔任务的布置,实际上是让学生对课文空白内容的补充。此次“小练笔”任务的完成过程,可以促进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且推动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对情景进行想象与再创造。此外,仿写在小学中年级语文教材的“小练笔”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与补白等训练形式相比,仿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符合中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的心理,能够促使学生在仿写中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与技巧。

(二)练笔内容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形成生活化学习意识,养成主动观察生活的习惯,从生活的观察中发现美、丰富见解,能够对观察到的人、事、物发表独特的感想,在观察中积累写作素材。由此可见,新课标更加关注学生生活,认为生活是学生学习的一部分。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写中同样考虑了学生的生活,其中所设计的“小练笔”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关系十分密切,能够引领学生在“小练笔”中观察生活、学会表达生活。例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5课《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一课中,教材在编写中布置了课后“小练笔”的内容,以“小练笔”的形式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自己上学途中所看到的、听到的,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描述出来。此项练笔任务的布置,帮助学生建立了文本与生活、写作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认真地观察生活,将生活中的观察迁移到写作中。

(三)练笔难度梯度化

“小练笔”在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贯穿于三到六年级,从开始的简单仿写句式、句子到创造性的编写段落、文章,意为通过从易到难的“小练笔”训练,引领学生写作能力的逐渐增长,逐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三年级上册第2课《花的学校》中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练笔任务:“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如‘清风一吹,他们……’‘蝴蝶一来,他们……’”这种句子仿写训练难度较低,适合刚刚接触写作学习的学生,可以让三年级学生在仿写中进一步品味语言之美,积累语言知识。在四年级下册第6课《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中设计的“小练笔”训练内容为“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写一段话”,任务难度较三年级有所提升,要求学生掌握句子的表达方式,并且灵活地运用这种表达方式完成创造性的写作。五六年级的“小练笔”训练难度又有新的升级,要求学生可以突破简短的句子仿写,走向段落乃至整篇文章的写作。

二、 小学中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小练笔”运用策略

(一)归纳读写要求,明确练笔要点

“小练笔”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是否能够得到合理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此,教师在“小练笔”活动开展之前,应做到精心地研读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编写的意图,能够掌握单元主题,抓住读写重点,进而确定练笔的要点,通过“小练笔”训练促进单元整体教学目标的达成。

首先,以部编版三年级上册为例,对各单元的读写要求、练笔要点进行了整理。其中,第一单元的读写要求是“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体会习作的乐趣”,要求学生在此单元中通过练笔积累好词佳句,学会仿写句式,体会到练笔的快乐。为了达到这样的练笔要求,本单元在“语文园地”中设计了这样的练笔任务“把有新鲜感的语句抄写下来”。第二单元的写作要求是“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学会书写日记”,要求学生在此单元中通过练笔学会记录一件简单的事,因此给学生布置了“你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不同的季节?写下来与同学交流”的练笔任务。第三单元的读写要求是“感受童话故事中的丰富想象力,试着发挥想象,编写童话”,要求学生在此单元中通过练笔发展想象能力,掌握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方法,试着使用修改符号。因此,在本单元中设计了“我来编童话”的写作任务,并且要求学生学会运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所学的文章等。

其次,以部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例,对单元的读写要求、练笔要点整理如下:第一单元读写要求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的理由”,单元练笔要点是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且可以在文章的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有顺序地介绍景点,练笔任务是“选一个事物或者一处经典,用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并写下来”。第四单元的单元读写任务是“理解故事的三要素,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神话故事的神奇之处。展开想象,尝试书写神话故事”,练笔要点是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力,学会编写故事。对此,教材中给学生布置了以“我和    过一天”的练笔任务。诸如此类还有许多,教师应充分地掌握每一个单元的读写要点,抓住“小练笔”训练的要点,将“小练笔”训练内容串联成一条线,带领中年级学生在接触“小练笔”的时候,体会到写作的乐趣,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学会运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真实感受。

(二)从阅读情感入手,找准练笔切点

在文本阅读中组织“小练笔”活动,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从阅读理解的方向入手,引领学生在文章理解、情感共鸣处设计“小练笔”,找准练笔的切入点,让练笔内容的设计可以引领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为学生搭建情感沟通与抒发的平台。

首先,从文章理解处入手,切入“小练笔”。学生在阅读中对文本的理解是层层深入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其中的关键字词,引领学生反复地咀嚼、推敲,并在学生理解与分析关键字词时,插入“小练笔”,鼓励学生将自己对字词的理解表述出来。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17课《爬天都峰》的文章阅读中,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了解文章讲述的故事内容。文章讲述了“我”与父亲一起去爬天都峰,途中遇到了一位老爷爷,我们相互鼓励,一起达到了山顶。在文章最后,以爸爸的一句话作为结尾,耐人寻味。对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品读爸爸在文章最后说的“你们都很棒,因为你们都爬上了这么高的山”,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有的学生表示:“爸爸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们一个是小孩,一个是老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坚强意志,爬上高山,都值得鼓励’”;还有学生表示:“爸爸这句话的意思是儿子和老爷爷可以相互鼓励对方,从对方中汲取力量,这是一种可贵的精神。”让学生在“小练笔”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感悟。

其次,从情感共鸣处入手,切入“小练笔”。情感是最微妙的,也是最有力量的,学生在文章阅读中经常会因为一个词、一句话或者是作者在其中描写的一个细节,而回忆起自己的经历,进而获得情感的共鸣,由此建立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沟通。在“小练笔”活动组织中,教师可以聚焦于情感,引领学生在练笔中通过文字表达的方式释放心中的情意。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16课《麻雀》的教学中,其中主要讲述了面对猎狗的攻击,老麻雀不顾自身安危保护小麻雀的故事。其中,作者生动形象地描写了每一个人物的形象,如小麻雀的弱小,猎狗的凶猛,老麻雀的义无反顾,其本质是歌颂父爱、母爱的力量。对此,教师可以“爱”为切入点,带领学生联想自己生活中与父母发生的故事,思考“你从哪些事情或者是哪些动作中感受到爱”,并写一写身边关于“爱”的故事。

(三)从写作方法入手,练笔迁移应用

三四年级是学生习作学习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教学中,让学生理解字词使用以及写作方法表达的效果,并且从中习得写作方法尤为重要。对此,教师可以在写作方法上组织“小练笔”训练任务,带领学生从字词、句子、段落的仿写中,积累语言,掌握写作方法,并且将习得的语言知识以及写作手法迁移运用于写作表达中,推动小学生从仿写到创写的蜕变。

首先,从字词运用上设计练笔。字词是文章组成必不可少的要素。在中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抓好学生的字词基础,通过“小练笔”训练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字词的理解、记忆以及使用效果,增加学生的语用知识储备。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15课《搭船的鸟》教学中,作者用“冲”“飞”“衔”“吞”等几个动词生动地描绘出了翠鸟捕鱼时的灵敏。在动词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这样的练笔任务“请学生至少运用四个动词,描写一种小动物的行为”,引领从字词赏析到字词仿写,从中感受语言的魅力,在仿写中学会运用动词对人或动物进行动态描写,积累练笔经验。

其次,从句式、片段仿写上设计练笔。句式、片段的仿写难度有所提升,在句式仿写中要求学生能够做到语言表达优美、情感丰富真挚。例如,在三年级上册第2课《花的学校》一文中,作者的内容表达十分富有想象力,赋予了“雷云”“东方”“花朵”以人的行为,让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更加能够吸引儿童阅读。那么,在文章教学之后,教材在课后练习中给学生布置了仿写任务,要求学生在仿写中赋予清风、蝴蝶以人的行为,激活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思维,让学生从句式的仿写中感知写诗的乐趣。又如,在《大自然的声音》一课教学中,作者采取了“总—分”的结构,开头第一段即为全文的中心句。那么,教师可以从“总—分”的结构入手,让学生尝试仿写文章的第一段,突出第一段的段落总结性,要求将事物的特点介绍清楚。

最后,从修辞手法上设计练笔。修辞手法的运用可以增加文章的可读性,是许多作者在文章创作中使用的一种艺术形式,学习并运用修辞手法,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升大有裨益。对此,教师可以在修辞手法上开展练笔训练活动,帮助学生从阅读中掌握修辞手法,在练笔仿写中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例如,在四年级上册第18课《牛和鹅》教学中,通过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发现其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句,如“他轻轻地把鹅提了起来,然后就像摔一个酒瓶似的,呼的一下,把这只老公鹅摔到了半空中”。这样的比喻既滑稽又传神,教师可以在此处插入练笔,要求学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完成仿写任务,促使学生掌握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使用技巧。

(四)提供练笔套餐,落实分层施教

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会因为学习能力、知识基础以及认知水平的差异,而产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在“小练笔”的教学中,教师应树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能够关注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练笔需求,进一步地细化练笔要求,力求满足每一名学生的学习以及发展需求。练笔套餐的设计,可以为每一名学生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也为学生的练笔提供了更为自由的发展空间,能够落实分层施教,助力全体学生突破自己现有的领域,迈向新一个阶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