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化学习视域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 董春风摘 要: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将真实世界的问题引入课堂,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究和跨学科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项目化学习与跨学科教育相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文章探讨基于项目化学习视域下小学语文中高年级统编版教材中开展跨学科教育的策略,以“白茶”项目为具体实例,阐述如何整合语文与其他学科知识,通过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学习能力,为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提供有益启示与实践路径。
关键词:项目化;小学语文;跨学科;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0-0036-04
不断深入,跨学科教育已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在中高年级阶段结合统编版教材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能够打破学科界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白茶”项目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知识关联,为小学语文跨学科教育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践范例。
一、 基于项目化学习视域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育概述
(一)项目化学习的内涵
项目化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真实情境下的复杂问题驱动,让学生在一定时间内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完成具有挑战性的项目任务,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培养综合素养的学习方式。
(二)小学语文跨学科教育的价值
1. 促进知识的整合与应用
小学语文跨学科教育打破了学科界限,使语文知识与其他学科知识相互交融、渗透,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更加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在传统教学中,各学科知识往往是孤立呈现的,学生难以把握其内在联系。而跨学科教育将语文与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能从不同学科视角去理解和运用知识。例如,在学习描写自然景观的课文时,可引入地理学科中关于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笔下景观形成的原因,丰富对文本的解读层次。同时,在语文写作中,学生可以运用美术学科中对色彩、构图的感知来描绘场景,使文字更具画面感;借助数学学科的逻辑思维来组织文章结构,使表达更加条理清晰。这种知识的整合应用,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也让他们学会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调用多学科知识,提高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提升知识的迁移与转化效率,真正实现学以致用。
2.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小学语文跨学科教育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在语言表达方面,通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学生能够接触到更丰富多样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拓展语言运用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口语与书面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从思维发展来看,不同学科的思维方式相互碰撞,如科学的实证思维、数学的逻辑思维与语文的形象思维相互补充,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学习历史故事类课文时,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去分析事件背景和人物行为,培养其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在审美情趣上,结合美术、音乐等学科,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感受艺术之美。如在学习诗歌时,同步欣赏与之适配的绘画作品或音乐旋律,使学生从视觉和听觉多维度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提升审美感知力和鉴赏力。此外,跨学科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能力,借助语文与历史、民俗等学科的关联,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成长为具有综合素养的新时代人才。
二、 基于项目化学习视域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育案例分析——以“白茶”项目为例
(一)项目主题确定
“白茶”主题的选择源于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广泛的知识覆盖面,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具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和趣味性。白茶作为中国传统名茶之一,有着独特的生长习性、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能够为语文、科学、艺术等多个学科提供丰富的教学素材。
(二)项目目标设定
1. 语文素养目标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活动,深入了解白茶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学生能够阅读并分析关于白茶的说明文、散文等不同体裁的文章,撰写介绍白茶的说明文、记叙文或诗歌等作品,在小组讨论和汇报中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对白茶的认识和感受。积累与白茶相关的诗词、成语、俗语等语言素材,感受汉语言文字的魅力,提升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
2. 跨学科目标
(1)科学学科。了解白茶的植物学特征、生长环境、种植技术以及加工工艺等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或查阅资料,了解白茶茶树的形态特征、适宜生长的土壤和气候条件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模拟白茶的加工过程,探究不同加工环节对茶叶品质的影响。
(2)艺术学科。欣赏与白茶相关的绘画、摄影、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力;引导学生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艺术形式表现白茶的形态、色彩和意境,提高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学生欣赏以白茶为主题的中国画作品,分析其构图、色彩和笔墨运用;学习用彩泥或绘画材料制作白茶茶叶、茶具等手工作品;根据白茶的文化内涵创作简单的音乐作品或舞蹈动作。
(3)历史文化学科。探究白茶的历史渊源、文化传承以及在不同地区的民俗风情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学生通过查阅古籍、走访当地茶农等方式,了解白茶的起源和发展脉络;研究白茶在古代文人墨客笔下的形象和文化寓意;了解白茶在当地传统节日、婚礼等民俗活动中的应用和习俗。
(三)项目实施过程
1. 项目启动阶段
教师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白茶茶园的视频,展示白茶的优美生长环境和采摘场景,或者讲述一个与白茶有关的历史故事,如宋徽宗与白茶的典故,引发学生对白茶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引出“白茶”项目主题。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头脑风暴,让学生分享自己对白茶的已有认知,然后引导学生从语文、科学、艺术、历史等不同学科角度提出关于白茶的问题,如“白茶的名字是怎么来的?”“白茶是如何种植和加工的?”“古代文人是怎样描写白茶的?”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接着,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简要的知识讲解和资料推荐,为学生后续的自主探究提供基础。教师介绍一些与白茶相关的书籍、网站、纪录片等资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查阅和学习。
2. 项目研究阶段
分组合作。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4~6人,并确定小组的研究方向和任务。有的小组负责研究白茶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词、散文、小说等;有的小组专注于研究白茶的科学知识,如种植技术、加工工艺等;有的小组则从艺术角度出发,研究白茶在绘画、音乐、舞蹈等方面的表现形式;还有的小组研究白茶的历史文化传承。
自主探究与资料收集。各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任务,通过多种途径收集资料。他们可以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杂志,在互联网上搜索专业文献、图片、视频等资料;还可以实地走访当地的茶园、茶厂,采访茶农、茶艺师等专业人士,获取第一手资料。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筛选、整理和分析资料,提高信息处理能力。语文小组在收集白茶的文学作品时,要对不同体裁、不同年代的作品进行分类整理,分析作品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以及作者的情感表达;科学小组在收集白茶种植技术资料时,要对比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白茶的种植方法,总结共性和差异,并尝试用图表、流程图等形式进行呈现。
学科知识整合与学习。各小组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内部的学习和讨论活动,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进行整合和融合。文学小组在分析白茶诗词时,不仅要欣赏诗词的文学之美,还要探究诗词中所蕴含的科学知识(如白茶的生长习性、采摘时节等)和历史文化背景(如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白茶在当时社会的地位等);艺术小组在创作以白茶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时,要结合语文知识中的意境营造和科学知识中的白茶形态特征,使作品既具有艺术美感,又能准确传达白茶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中期汇报与反馈。在项目研究进行到中期时,各小组进行阶段性汇报,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小组的研究进展、遇到的问题以及初步的成果。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问题、建议和意见,教师也针对各小组的情况进行指导和反馈,帮助学生调整研究方向和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某个小组在制作关于白茶加工工艺的演示文稿时,遇到了内容逻辑不清晰、图片与文字搭配不协调等问题,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提出了改进建议,如按照加工流程重新梳理内容结构、选择更具代表性的图片并添加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等,使该小组的汇报更加清晰、生动。
3. 项目成果展示阶段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内容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成果展示形式。语文小组可以编辑一本《白茶文集》,收录学生创作的关于白茶的诗词、散文、记叙文等作品,以及整理的经典白茶文学作品赏析;科学小组可以制作一份《白茶科普手册》,详细介绍白茶的种植、加工、品鉴等科学知识,并附上实地拍摄的照片和实验数据;艺术小组可以举办一场“白茶文化艺术展”,展示学生创作的绘画、书法、摄影、手工艺品等作品,同时播放学生创作的音乐作品和舞蹈表演视频;历史文化小组可以编写一部《白茶历史文化故事集》,讲述白茶的起源、发展、传播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故事,并通过角色扮演、情景短剧等形式进行演绎。各小组在班级内进行成果展示,向全班同学和教师介绍自己小组的项目成果。在展示过程中,要注重讲解成果的内容、创作思路以及所运用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同时要与其他小组进行互动交流,回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在“白茶文化艺术展”上,艺术小组的学生不仅要介绍每幅绘画作品的创作灵感和表现手法,还要分享在创作过程中如何运用语文知识来构思作品主题和意境,以及如何借鉴科学知识来准确描绘白茶的形态和色彩;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对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如画面的构图是否可以更加优化、色彩的搭配是否符合白茶的特点等,通过这种互动交流,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项目评价与总结阶段
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在项目中的表现和成果。学生自评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在项目中的学习过程、收获和不足之处;小组互评可以促进小组之间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发现其他小组的优点和自己小组的改进方向;教师评价则从专业角度出发,对学生的项目成果进行质量评估,对学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综合素养提升情况以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并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
此外,评价内容包括项目成果的质量(如作品的创新性、科学性、艺术性、文化内涵等)、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表现(如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时间管理能力等)、学科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情况(如语文知识的运用是否准确、科学知识的理解是否深入、艺术表现是否符合主题等)以及学生在项目中的情感态度(如学习兴趣、参与度、自信心、合作意识等)。在评价语文小组的《白茶文集》时,不仅要看文集的内容是否丰富、文字表达是否流畅优美,还要看学生在收集文学作品和创作过程中对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是否得到提升,以及学生在小组合作编写文集过程中的团队协作情况和对白茶文化的情感体验等。教师组织学生对整个“白茶”项目进行总结和反思,引导学生回顾项目实施的过程和成果,思考在项目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总结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为今后开展类似的项目化学习活动提供参考和借鉴。教师也要对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教学方法、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反思和改进,不断优化跨学科项目化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三、 基于项目化学习视域的小学语文跨学科教育策略
(一)以真实情境为依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真实情境的创设为小学语文跨学科教育搭建了生动且富有吸引力的学习平台。在项目化学习中,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精心营造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这些情境赋予了学习内容现实意义,使抽象的知识具象化,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当学生身处于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情境中,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被点燃,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学习任务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进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度,让学习不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乐趣与挑战,为后续的跨学科知识学习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