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大单元教学设计探究
作者: 陈文勇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非常关键的基本科目。随着新一轮的课改推进,常规的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应该在教学上进行一些探索,通过各种方式提升教学效率。其中,大单元教学作为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的核心概念和原则。所以,文章旨在探讨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方法,探索培养学生道德素养和法治意识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设计;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0-0114-04
在新时代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培养其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法治观念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教学应超越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转向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因此,研究初中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的实施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运用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完善学生知识体系
初中学生就有了一些基本的学习经验。在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时,教师可以通过单元整体的教学,对各种知识点进行整理和总结,把相同种类的类似知识结合起来,通过一个单元的整体教学,让他们对自己的知识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时,教师可以对单元的总体内容进行适当的安排,将各方面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他们可以利用现有的知识来进行道德与法治的知识的学习。另外,通过对知识点的综合总结,教师可以把一些比较复杂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好的理解和吸收。
(二)有利于扩大课堂教学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前提是需要依据充足的教育资源。通过采用单元整体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整理出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扩展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资源。在教材中的有关材料之外,教师也可以自己引进一些课以外的材料,如与真实的生活有关的实例,或者一些学生喜欢看的动漫,都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的带动下,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单调地向学生传递,转变为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来指导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另外,单元的整体式教学自身就具备了很高的综合特性,在对道德与法治的知识进行解析时,教师的教学不能被限制在课堂里,还可以进行相应的扩展,让理论和实际相融合,保证了教学资源的扩展。
二、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落脚点
(一)连贯设计大单元整体教学活动
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需要具有连贯性,以确保知识的有机衔接和学生学习的流畅性。教师应该从整体出发,将大单元的各个部分有机地串联起来,使学生能够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兴趣,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开展持续性的学习评价
持续性学习评价是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关键。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能力和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应该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包括作业、项目、讨论、考试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培养他们的反思和自我改进能力,使评价成为学习的一部分,而不是简单的考核。
三、 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方法
(一)提炼主题,明确教学目标
道德与法治大单元的教学应始于明确的主题和教学目标。在课程设计阶段,教师需要精心选择每个大单元的主题,以确保它具有针对性和相关性。另外,每个大单元应具体列出教学目标,如“理解宪法的作用”或“掌握个人权利和义务”。这些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明确他们的学习方向,同时也为教师提供了明确的评估标准。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成长的时空》的教学中,本单元的主题可以是“正确处理与他人的关系”,主要讨论了亲情、友情和师生情谊的重要性,以及在团队合作和互助中培养道德品质。为此,教师可以设定以下教学目标:学生将明白情谊是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一环,可以帮助个体成长、获得支持,以及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目标可以包括强调互助和团队合作的价值,以及这些行为如何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学生应当具备对亲情、友情中可能出现的道德问题有所认识,如诚实、信任和忠诚等方面的问题,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如同情、宽容、互助和正直。通过明确教学目标,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单元的主题,明确教学目标,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道德原则。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伦理与法治观念,学会自我管理,增强合作意识,以及提高整体素养。
(二)整合内容,完善知识体系
1. 整合单元重点内容,创设教学情境
在初中阶段,针对道德与法治这门重点学科,教学开展不但能传授学生知识,也对培养他们道德品质、素养及价值观形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更关系着初中生日后终身发展。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整合大单元中的重点内容,并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使初中生产生动力与自主性,专注于课堂学习,通过情境帮助能让他们加强道德与法治知识理解,使其在课堂实现高效学习。
例如,在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的教学中,教师可整合重点内容,创设生活化情境,引发初中生情感共鸣,会使其在学习中积极联系生活实际,更好的理解知识。比如,本单元主要包括“踏上强国之路”与“创新驱动发展”两个部分,教师可创设生活化情境。以“创新驱动发展”这部分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生活角度出发,列举一些常见的实例,如废旧物品二次利用、互联网改变人们生活等,都属于生活中的创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列举更多的创新实验,并说一说对人们生活与国家发展的影响,教师再针对初中生见解不足与错误之处详细讲解,既能助力他们理解、掌握好本课知识,还会加强初中生认知,使其受到教育熏陶,在成长中树立远大志向。
2. 跨学科整合教学内容,让大单元教学更有深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其他学科的知识有机融入道德与法治教育课堂中,以全面呈现大单元教学模式的优势。教师可以选择语文课程中具有道德内涵的文学作品,通过深入解读文本中的人物道德选择,引导学生在文学中感悟法治观念。通过历史事件的分析,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法治的变迁。这样的跨学科整合不仅使学科内容更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也使大单元教学的内容更具体、更有深度。
例如,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珍爱我们的生命》的教学中,可以充分将语文、生物学等学科知识与道德法治有机融合。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学习生命的多样性,让学生们认识到每一种生命都有其独特之处。接着,通过学习与自然和生命相关的诗歌,学生被鼓励创作表达对生命敬畏之情的诗歌,培养语文表达能力的同时,加深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这一步一步的引导,将其他学科知识与道德法治结合,既培养了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语文表达能力,同时也加深了对生命的伦理和法治观念的理解。教师最后通过分享和总结,可以让学生们全面理解敬畏生命的内涵,培养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的态度。
(三)课堂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1. 围绕教学重点,设计单元问题
问题驱动的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提出引发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索答案的过程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在设计大单元教学时,教师应首先确定每个单元的核心问题。这些问题应紧密联系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并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接着,教师需要规划一系列的活动或讨论,引导学生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索和讨论,从而达到深入理解大单元核心概念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的时候,此单元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民主制度的本质、法治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教师首先需要确定核心问题,如“民主制度和法治对现代社会有何重要性?”和“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民主与法治原则?”这些问题直接关联到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接着,设计一系列与这些核心问题相关的活动。例如,可以安排一个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模拟参与一个民主决策过程,体验民主原则的运作。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仅能理解民主决策的过程,还能体会到参与和负责任的重要性。
2. 引入讨论环节,促进观念形成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设计若干有争议的题目或场景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如可探讨个人隐私权与社会安全之个案,使学生站在法律立场上思考个人权利与社会责任之权衡。通过这种探讨,学生能够逐步形成自己对法治的认识与想法。在互动讨论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理性讨论、尊重不同观点、鼓励他们运用法律知识、道德观念来分析问题、培养自身法治观念。与此同时,教师还能对学生错误的观念进行及时矫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通过互动讨论环节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在思想碰撞与沟通中逐步形成自身法治观念,促进法治意识与认知,养成守法意识与精神。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时,在互动讨论环节,学生可以深入理解《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重要性。以2022年的数据为基础,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我国的网民数量已经达到了10.51亿,而互联网的普及率也高达74.4%;同年,全国公安机关侦破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件3.1万起。这些资料突出表明个人信息保护具有迫切性。教师将这些资料导入教学,并通过对一起学生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进行探讨,指导学生对泄露的前因后果进行分析。然后,老师引导学生研读《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的有关条文,理解法律关于个人信息的保护规定。以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模仿社交媒体中个人信息保护的情境,比如隐私权限的设定等。通过这种互动探讨,同学们既可以了解法律关于个人信息的保护条款,又可以在实践中运用这些知识并养成尊重他人隐私权等法治观念。
3. 教学结合生活,培养运用能力
在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的框架时,紧密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强调了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这种教育理念的核心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同时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发展他们的道德判断和法律意识。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做情绪情感的主人》的时候,这个单元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和管理自己的情绪与情感。这是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关键。首先,探讨这一单元中的“揭开情绪的面纱”内容时,教学要介绍情绪的类型和成因,更要引导学生理解情绪对个人行为的影响。这里,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生活案例和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情绪如何影响人的道德判断和法律行为。例如,愤怒可能导致冲动的决策,而恐惧可能妨碍公正的判断。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习,增强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接下来,当涉及“品出情感的韵味”一课内容时,教学应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情感智力。通过讨论和角色扮演,学生可以学习如何识别和尊重他人的情感,这对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责任感是非常重要的,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法律对保护个人情感和尊严的重要性。此外,教学中还应强调批判性思维和道德反思的重要性。学生应被鼓励去质疑和探索不同的道德观点和法律原则,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这种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学校的学习,也是他们作为社会公民所必需的。
(四)实践教学,促进知行合一
在道德与法治大单元教学中,理论知识的学习是基础,但将其转化为学生的实际行动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因此,强化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感悟并内化所学知识,是实现知行合一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道德与法治的理解和认同。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公共秩序观察员”的活动。学生分组在公共场所如公园、图书馆、公交车站等地进行观察,记录人们在遵守或违反公共规则方面的行为,并尝试分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可能的影响。随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教师引导学生从道德和法律的角度对这些行为进行评判,并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遵守公共规则,维护公共秩序。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公共规则重要性的认识,还能在实际操作中学会如何维护公共秩序,实现知识的有效转化和能力的提升。这样的实践活动也能为学生提供宝贵的经验积累和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的内涵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