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情·启思·导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化学习场构建策略研究

作者: 卢丽霞

摘 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文章深度探索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化学习场的构建,通过以“境”激情,构建情感体验场;以“境”启思,营造多元思维场;以“境”导行,创设知行转化实践场;展现了情境化学习场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方面的独特价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情境化学习场;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5)10-0129-03

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育应贴近学生生活,注重实践体验,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修养、法治素养和人格修养。在此背景下,情境化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能唤醒学生意识的情境,激活学生思维,深化情感认同与态度体验。然而,在实践中,情境化教学常面临内容融合困难,情感体验深度不足;形式缺乏创新,核心素养培育受阻;目标不够清晰,知行合一效果不佳等问题。针对这些难题,文章创新性地设计了一套综合策略体系。该体系涵盖了道德情感体验场、深度学习思维场、知行转化实践场等多个维度,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进程,并最终达成知行合一的教育理想。

一、 以“境”激情:基于真实生活场域,构建情感体验场

基于真实生活的情境,称之为“真实情境”,包括现实中出现的指向真实问题解决的情境,也可以是为了教学需要而创设的“拟真”情境。这些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生活经验,也要符合“逻辑的真实”,即当下没发生,但是曾经发生过或未来有可能发生的情境。

(一)挖掘社会情境,丰富情感体验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植根于社会发展与学生生活实际,兼具综合性和实践性的基础课程。其教材内容体现社会的发展要求,旨在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核心素养和价值观。社会情境作为学生成长的基石,为学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实践舞台,依托教材聚焦真实问题,充分挖掘当下的社会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促进深度思考与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发展其社会情感,还能在体验与感悟中更加全面地认识社会,掌握为人处世之道。

【案例1】新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人人爱护公物”第二课时

教师将第一课时的核心内容凝练成一首小诗,组织学生齐声诵读给“公物朋友”听,以此引导学生继续进入“与公物交朋友”的大情境中。随后,教师播放了课前精心准备的调查视频,依据视频内容,引导学生分组开展探究活动。各小组需仔细辨别哪些公物状态良好、哪些遭受了损坏,并进一步探讨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被置于一个贴近公物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进行细致观察、深入交流以及心得分享。尤为创新的是,教师安排学生角色表演,化身为受损的公物,倾听并表达这些“公物朋友”的心声,促使学生反思自己对待公物的不当行为,认识到自身行为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学生开始积极思考如何改进,这有助于他们形成爱护公物的意识,更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例中,教师利用小诗诵读作为情感体验的起点,将学生带入“与公物交朋友”的情境中。通过组织学生齐声诵读给“公物朋友”听,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公物朋友的情感联结,还激发了他们的保护欲。特别是角色表演环节,学生化身为受损公物,倾听并表达心声。这一举措促使学生深刻反思自身行为,认识到爱护公物的重要性。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共鸣的体验场,为学生深化情感认知,培养同理心与责任感,以及促进基于情感体验的积极行为习惯养成铺设了稳固的基石。

(二)精选生本情境,关注内在需求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使命在于立德树人,其核心要义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深植于儿童的生活经验,将儿童的兴趣与爱好融入其中,同时蕴含深厚的价值导向,以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因此,在选择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情境时,教师要立足学生实际,精准对接学生的需求与发展,致力于打造一种既真实鲜活又意蕴丰富的教学情境。

比如,通过模拟“小正同学在食堂面对插队情境时的抉择”,课堂成为一个生动的情境体验场,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的讨论和交流。在采访互动环节,学生积极表达对小正行为的看法,并分享了个人在这类情境中的相关经历。这一设计紧密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他们体验到插队带来的内心冲突与道德抉择,有效关注了学生的内心需求与真实想法。这样的情境体验,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反思,深化了他们对规则意识和公平原则的理解。

二、 以“境”启思:设置多向度问题,营造多元思维场

心理学研究表明,问题是思维的起始点与核心驱动力。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的多向度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进行深度思考与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尝试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思维能力,还显著提升了创新水平。

(一)教材萃题:拓宽思维广度,加强思维联结

教材中的每一课均蕴含丰富的探究性问题,这些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这些维度主要体现在问题的思考角度、层次和范围上。这种多元的思考方式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有效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其高阶思维的发展。

【案例2】新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玩也有学问》第二课时

教学中,教师紧扣“玩出新花样”这一主题,精心构思了一系列问题链:首先,询问学生知晓哪些传统游戏,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接着,探讨如何安全地进行游戏,引导学生从实践角度思考安全问题;随后,聚焦于游戏规则的遵守,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和制度观念;最后,鼓励学生发挥创意,探索传统游戏的新玩法,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一系列问题不仅促使学生对“玩出新花样”进行了深入思考,而且使学生在玩乐及探究中实现了思维的飞跃。

以上案例中,教师以“玩出新花样”为核心,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链,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与实践探索。从回顾传统游戏到安全游戏的探讨,再到规则意识的培养,最后鼓励创新玩法。这一系列环节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游戏的理解,更构建了一个开放多元的思维场。学生在玩乐与探究中,实现了从认知到实践,再到创新的综合提升,充分展现了教学活动的深度与广度。

(二)生活析疑:提升思维高度,深化思维贯通

生活即课堂,教师从生活现象及学生的在校表现中识别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班级实际情况精心设计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的问题链。这些问题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旨在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动探索。在循序渐进的引导下,学生被鼓励从多个维度审视问题,实现思维能力的显著提升。

【案例3】教师观察到,在班级学生参与出操、路队行进以及作业批改等需排队的场合中,队伍秩序比较混乱,常有学生聊天、玩闹的现象发生。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精心构思了“怎样排队好?”这一问题情境,通过一连串精心设置的问题链:诸如“在什么情况下需要排队?”“排队时有人插队怎么办?”等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刻而全面的讨论与交流。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自我审视与认知,教师还展示了学生排队时的照片和视频资料。这些直观的材料如同一面镜子,促使学生对自身行为进行深刻反思。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耐心倾听并适时提出追问,引导他们从不同层面、不同维度剖析问题,从而逐步深化对排队这一行为的理解与认识。这一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上述案例中,教师针对出操、路队行进等队伍混乱问题,巧妙设计“怎样排队好?”的问题情境,通过一系列递进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利用排队照片和视频资料,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耐心倾听,适时追问,引导学生多维度剖析问题。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考能力,还解决了排队秩序混乱的问题,促进了他们个人素养的提升。

三、 以“境”导行:引导躬身体验,创设知行转化实践场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要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知行合一。教师精心构建鲜活的教学情境,旨在引领学生亲身体验教学情境,进而形成一个知行转化的实践平台。文章将焦点置于真实或虚拟情境下的学生实践探索之上,鼓励他们通过亲身参与,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个人素养,并习得解决实际问题的技能。

(一)虚拟情境塑造沉浸式体验,催化知行转化

虚拟情境是指借助信息技术创建、模拟的高度仿真的场景,旨在为学习者构建一个贴近真实世界的学习环境,从而促进学习效率和知识理解的深度。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精选能够为学生提供深入体验的音频和视频作为教学素材,构建虚拟学习情境。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素材所呈现的效果和作用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教师在选择素材时,应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互动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调整。

【案例4】新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我们小点儿声》

一年级学生往往难以准确判断何种音量算太吵,何种音量合适。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运用了虚拟情境教学法,精心挑选了一系列涵盖各种音量级别的音频素材让学生辨析。在课堂上,学生们聆听这些音频,并围绕“何种音量最为合适”这一议题展开讨论。这种基于虚拟情境的教学策略,不仅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音量带来的听觉差异。而且通过集体讨论和个人感受的分享,他们得以深刻理解何为过度嘈杂,以及如何合理控制音量。

案例中,由于一年级学生判断音量适宜度存在困难,教师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精选多级别音量音频供学生辨析讨论,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音量的差异,并通过分享与交流深化理解,认识噪声控制的重要性,为他们在未来多样化的环境中培养适宜的音量控制习惯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真实情境营造亲历式体验,践行知行合一

真实情境指的是那些与现实生活紧密相仿的情境设置,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能亲身参与和实践的真实环境。此类情境大多源自生活,其核心在于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实践性学习。真实情境的创设能促使学生把课堂上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知识的运用能力,促进知行转化。

四、 结论

综上所述,情境化学习场的构建在教育实践中展现出显著的优越性。它不仅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深化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促进了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际应用中,还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情境化学习场无疑是提升教育质量、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优秀人才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刘慧,曹增坤.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3]柴少曼,何铁勇.素养导向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真实情境”创设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4(8):10-14.

[4]林志国.在初中地理主题单元教学中创设虚拟情境的研究[J].家长,2024(25):109-112.

作者简介:卢丽霞(1983~),女,汉族,浙江磐安人,浙江省杭州市钱塘区江湾小学,研究方向: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