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玩抽象,还是好设计?
作者: 赵慧大阪·关西世博在一片忙乱中开幕了。有意思的是,围绕其视觉系统(logo、延展以及吉祥物)的争议很早就已出现且一直没有停歇。在社交网络上,它的logo被人们形容为“大肠”,或者直接被不客气地打上“很恶心”的标签。围绕这套视觉系统推出的各种周边产品与授权商品,尤其是食品,也可能因为强烈的撞色,被用户们评价“有些抽象”。
大阪·关西世博的logo看起来是个有些无厘头的设计,但它背后藏着一个相当漫长的决策评审过程。应征作品共有5894件,设计审查们先从设计角度筛选一轮,然后交由logo评选委员会审查,选出5个设计作品。此时法律界人士介入,展开著作权调查,再收集公众意见,最后由评选委员会选出最终当选的作品。
一开始看到评选委员会构成的时候,我还是非常开心的,总负责人安藤忠雄老爷子在建筑设计上本就很擅长冲破传统限制。评选委员的构成也足够多元,有我非常喜欢的漫画家、《JOJO的奇妙冒险》系列作者荒木飞吕彦,这位大叔的奇思妙想早已超越漫画领域,与各时尚品牌都有过跨界合作,大众熟悉的设计师原研哉也在其中。除了他们,还有电影导演、原运动员、律师、画家、摄影师、产经界人士。在专业角度的设计审查领域,包括水野学在内的18位设计领域专业人士负责仔细评审—水野学设计的熊本熊形象,迄今都是形象传播领域让人印象深刻的案例。
在征集logo设计方案时,这届世博会的要求是:每个个体都能够闪耀,个体与个体相互连接、孕育共创,共创不断延续并创造出可持续的世界,传递日本的特色与大阪·关西的独特魅力,以及挑战前所未有的全新方式。
这与1970年大阪举办世博会时的要求完全不同,最终形成的“舆论中心”却很相似。当时,日本正处于经济高度发展期,是经济实力仅次于美国的国家。而人类在取得登月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大气污染、噪音等新问题。因此,当时的大阪世博提出了“人类进步与和谐”的主题。那次世博会的舆论中心是艺术家冈本太郎设计的太阳之塔,其内部展示了生物进化的过程与人类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力求让人们的注意力从经济与技术回归到人本身。直至今日,太阳之塔仍然是跨越时代的象征性存在。
因此,我一点也不意外,这次世博会的视觉系统设计仍然会选择一个能够跨越年代叙事、有话题感的作品。当评选委员会将最后一轮入选的5个作品放在一起的时候,目前的这个看起来有点像“大肠”的方案的确是最引人关注的。它能强烈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这个设计在说什么故事?
这就让人想起观念艺术的那一套做法: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在1910年代就已经突破过当时艺术的表现方式,让观者思考作品到底在表现什么,通过“思考”,作品才在观众心中真正完成。在人们面对太阳之塔时如此,在看到这次的世博会的logo时也是如此。所以在公众意见收集阶段,很多人的反应都是“恶心”,但是他们往往还加一句“但是有点可爱”,理由是:颜色明快跃动,用红色体现出燃烧生命的感觉,与大阪这片土地的气质很类似。这也契合了前几年的一个流行语“キモカワ”(有些恶心又有些可爱)。
设计这个作品的,是出生于1965年、名叫岛田保的大叔率领的设计团队TEAM INARI。一切是从摆放11个圆圈开始的。在他们改变这些圆圈的排列的过程中,“细胞”的意象逐渐浮现,并由此延伸至“生命”的概念。接着,他们在每个细胞中加入了“细胞核”,再重新将它们组合起来。岛田保自己也分析过,“让人觉得有点恶心的部分,大概就是在这一步”。
然后,他们给图形加上了颜色。红色象征生命,蓝色则代表会场周围的海洋。他们还把圆圈包围的空间调整成类似大阪府的形状,并将细胞核的数量减少到5个,以减轻让人不适的感觉。这也与1970年大阪世博的logo中的花瓣数量相同,在一定程度上让细胞与生命的概念有了延续感。
这样,世博会logo的概念就清晰起来。围绕本届世博会的主题“设计让生命闪耀的未来社会”,TEAM INARI设计的logo体现出一个“动态的”“有生命感的”成长进化结构。环状设计没有指向某个唯一的中心,细胞们在某些时刻相互连接,又在某些时刻彼此分离,确实在设计概念上体现了不会被统一化的“生命的光辉”。
这个logo也很有实用性。我们可以先做几个适配性测试:在黑、灰、白这几种常见的印刷底色设定之下,大阪·关西世博的logo都能有非常明确清晰的表达。做这种测试的原因是,这是一次国际博览会,可能会有参展国当地的各级政府或组织机构共同传播此类活动。从成本与实际条件的角度考量,比如印发宣传单时并非所有的机构都会使用高精度彩色印刷,需要保证一些使用单色印刷的机构也能完成世博会视觉系统的信息传达。通过布面甚至刺绣等“载体”表现时,简单的色彩表现也可以节省丝线成本。一些色彩表现复杂的设计,会因为单色印刷展现出“五彩斑斓的黑”,增加视觉辨识的困难。大阪·关西世博的logo只有红、蓝、白三色,在实际应用时都相当简洁明快、容易辨认。这与未来预想图以前采访字体设计师小林章时他提到的“可辨识性”标准具有一致性。
另一方面,在实际印刷时,过度追逐细节的设计可能导致印刷的线条变成点状,或因结构复杂导致色彩重叠或分离,影响最终效果。在大量印刷时,这类风险反而会影响视觉系统的表现。大阪·关西世博的logo并没有过度追求细节,甚至没有勾线,这样在印刷传播时就有了更大的容错空间。
由这个logo衍生出的视觉系统也非常优秀。单独一个细胞被归结为“ID”,象征“个体的生命”;多个细胞连接在一起时就构成了“GROUP”,代表由多个生命组成的“共同体”;更多组细胞则形成了“WORLD”,也就是多样生命共生共存的“生态系统”。这样,根据不同的传播需求,人们可以从一个大型核心图形中自由截取ID、GROUP、WORLD概念的形态,而当人们使用这个具有“流动性”的细胞元素,这个logo设计也就展现出极高的灵活性与延展性。
同时,WORLD不只有一种呈现方式,它包含了4种不同的情景设定:Inochi(生命)、Umi(海洋)、Noyama(山野)、Hikari(光)。官方对此作出的说明也相当巧妙:“即使我们每个人看到的风景、色彩各不相同,依然共享着同一个世界。”在实际应用时,这就等于是为视觉系统的传播指明了色彩的延展方向。如今,大阪·关西世博墙面装饰、地贴、网站,甚至与地铁公司、航空公司的合作联名都遵循了这套视觉系统,它像一个可以无限延展的概念群,可以适配各种表现场景。
最后,当这个lo go汇聚成视觉系统内的“吉祥物”形象时,故事就有了一个最终的载体。吉祥物仍然是经过公开征集得出最终结果,目前的形象是从1898个应征作品中选出的最优作品。日本在吉祥物设计领域有丰富的项目经验,这次的吉祥物也有出生地、性格、特长、喜好等详细设定。它的名字收到了超过3.3万个应征方案,最终确定为“脉脉”。
因为话题热度非常高,社交网络上也出现了大量围绕脉脉形象的二次创作,大阪·关西世博官方还为非营利性质的二次创作设定了“二创准则”。
也许在今天之前,你的社交网络里充满了对“抽象”的世博会视觉系统设计的讨论,但既然一个新的篇章已经开始,也许到了走出信息茧房、看到更多设计价值的时候了。

赵慧
《第一财经》杂志东京特约主笔未来预想图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