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流脉动:闯进泥地越野的狂野世界
作者: 潘枫2024年11月的一个下午,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帕拉马拉瓦村褪去了往日的宁静面纱。空气中激荡着引擎的轰鸣,五颜六色的赛车以每小时80公里的速度驶向泥泞的深潭。顷刻间,泥浆四溅,直冲云霄,将目光所及之处的一切都包裹其中。欢迎来到狂野的“爆浆”盛宴。注意,可别把这当成一般的竞速赛。
该项运动的传奇选手埃罗尔·卡特说:“这不是竞速赛,而是泥浆障碍挑战赛。”选手们倾尽心力,对两驱赛车进行了极致的改造,只为在重重泥泞与艰难险阻中一往无前。
卡特用一句话点明了比赛规则:“你得穿越这些泥坑。”这看似简单,实际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
要想得分,参赛者就必须成功穿越短道上的大小泥坑。如果赛车深陷泥潭,就会被扣分。当车动不了时,副驾驶会马上出来将拖车绳系到一旁的拖拉机上,以节省救援时间。车要是翻了,等待的时间会更长些。卡特说:“这真的能让人肾上腺素飙升。除非亲自体验过,不然你真的很难明白这种感觉。”
自20世纪40年代起,这种机械和泥土的激烈对抗就成为了澳大利亚内陆文化的一大特色。泥地越野最初只是流行于乡村地区的消遣活动,后来逐渐发展为一种独立赛事。

制造并维护“爆浆车”的成本很高,但比赛奖金却不高。对参赛者来说,获得全州或全国年度最佳“爆浆手”的荣誉称号才是真正重要的。为了赢得这项终极荣誉,来自沃尔盖特、萨里纳和科拉雷内布赖等偏远小城的爱好者们,每年都要在受澳大利亚赛道联盟严格监管的赛事中比拼五至六次。
帕拉马拉瓦村是此次新南威尔士州年度“爆浆”大奖赛的举办地。这是一片遍布着小麦、棉花和油菜的沃土。
几场大雨过后,当地的泥土条件变得异常理想,尽管这也为负责赛道筹备的志愿者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比赛前一天的晚上,工作人员排干积水、填补凹沟、做最后的检查。筹备工作一直持续到了深夜。
次日一早,赛车的轰鸣声打破了黎明的寂静。每辆赛车都有自己响当当的名号,比如“小恶魔”“布鲁斯”“狂人”。四个级别的赛车展开角逐,由配备了改装版引擎的车带头冲锋。这些安装了防滑链的车,就像从电影《疯狂的麦克斯》中开出来的一样。赛车在泥地驰骋,化身泥中巨兽,引来众人喝彩。它们迎头冲向大大小小的泥坑,顷刻间,淤泥飞扬四溅,该运动因此得名。
许多参赛选手都来自“爆浆手”世家,有的已是第三代传人。他们承袭了先辈的爱车和驾驶智慧,因对泥浆的深厚感情而相聚于此。比赛期间,他们的副驾驶位上通常会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坐镇,随时指点迷津,只为探寻穿越泥坑的最佳路径。

为了延续这一传统,青少年组别应运而生。如今,年仅十岁的孩子也有机会乘坐2.0升排量的改装车踏上赛道。为了保护这些小参赛者,车辆都配备了额外的安全装置。
这次参赛的选手中有一名叫格蕾丝的小女孩,刚满十岁。她的父亲是一位经验丰富的“爆浆手”,父母二人都鼎力支持她参赛。“我感到无比的畅快自在。”她在描述自己高速冲向泥坑的瞬间时,脸上绽放出灿烂的笑容,“那一刻,仿佛整个世界都任我驰骋。”
场边人头攒动,洋溢着欢乐的气氛。10澳元(1澳元约等于4.7元人民币,10澳元约合人民币47元)一张的门票吸引了五湖四海的人前来观赛。
随着时间推移,泥坑被压得越来越深、越来越难以穿越。与此同时,在维修区,另一种喧嚣与忙碌正在上演:工作人员手握软管不断冲洗车辆,并对赛车进行紧急维修。许多车都因达到极限而不得不提前结束这一天的比拼。
奖励向来不会太多,以前发过一盘肉或一个奖杯,这次的冠军则会获得1000澳元(约合人民币4700元)。对许多人来说,这笔钱都不够付旅费。这项运动的欣欣向荣完全得益于人们对这一独特挑战的满腔热情。
60岁的老选手杰克·厄尔说:“是比赛和友谊让这项运动一直火着。没别的,我就特爱在泥巴里玩儿。”
每年都有这么几个周末,“爆浆手”们会沉浸在这种自由与激情的水乳交融中,延续着历代选手的精神力量。正如卡特所说:“在我们血管里激荡的不是鲜血,而是泥浆。”
编辑:马果娜